文化互补论定义?

如题所述

中西文化互补论
《中西文化互补论》是2009年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于民。[1]

内容简介
本书研讨的是中国最博大、最具魅力的“气”的宇宙观、“气”的科学和“气”的人文价值。
于民教授紧紧把握住中西思维的根本不同,准确地将通往气的思维称作“身心实践的认识方式”,阐明气的感受和概念来自主体向内的反观体验,即天人合一的深层践行,而与西方着重向外观察和实验的认识方式相并立。他的贡献更在于通过大胆而翔实的论证,明白确立中国对气的认识偏向使用右脑为“体验科学”,西方对物质的认识偏向使用左脑为“实验科学”,二者是平行互补的两种科学,两种文化。而且正是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中西方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对人类的进步和命运各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意义。
《中西文化互补论》,该书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于民,在2009年出版的一部著作,研讨中国最博大、最具魅力的“气”的宇宙观、“气”的科学和“气”的人文价值,以及这和西方科学的思维的关系。
作者简介
亍民,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男,汉族,1930年生,河北唐山人。1948年8月赴解放区正定华北联大学习,同年底参军入津。先后在天津卫戌纠察总队、华北军区警卫营和志愿军二十兵团通信处任职,多次立功。1955年考入北大中文系,毕业后在北大哲学系美学教研室做宗白华先生助手。1961年参加王朝闻主编的《美学概论》教材的编写,负责《中国古代美学史资料选》的编选。个人著作有《春秋前审美观念的发展》、《气化谐和——中国古典审美意识的独特发展》、《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史》以及《世纪末中国气功潮》等书。
图书目录

自序
第一章 从“气”的宇宙观是否“科学”谈到两种科学的产生
第一节 中西文化交流中最突出的障碍
第二节 百多年中西思维比较进程的概述
第三节 中西思维比较难以突破的根本原因
第四节 投身于两种科学交会的洪流,才能感受到那“大时代”的脉搏
第五节 从人类思维分合的全过程中探寻两类科学产生的必然
第六节 人类生存中作与息的不同需要导致对不同时空物质运动的不同探索
第七节 两种科学产生的主体依据——与不同时空相对应的人的左右脑的不同功能
第八节 中国从远古就走出了一条集两种科学于一身的独特之路
第九节 明确人类思维两源,认识两者之优缺
第二章 两种不同的科学导致中西思维文化的不同体现之一:西方人重物,中国人重心
第一节 物(不等于“物质”)与心(不等于“意识”)是中西思维比较诸范畴中的基本范畴
第二节 西方重物,走上一条由物——私欲——对立——斗争之路
第三节 中国重心,走的是由心——公、善——互爱——和谐之路
第四节 当代脑科学开始为中西的“物”或“心”的一偏认识进行实证
第五节 心与物的辩证统一是人类社会、思维发展的光明大道
第三章 中西思维文化不同的主要体现之二:西方人重“物”则尚“实”,中国人重“心”则贵“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7
东方文化比较写意,西方文化比较科学,从改造自然来讲,西方的格物,和东方的格物,是成互补关系的,自然包含了外物和人本身等一些污染严重的治理还是人类生存的共同条件。

西方资本主义,历来资本横行,利欲至上。思想也比较自我一些,大局观少。但也建立了高度的科技文明。东方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诸子百家,充满智慧,讲究道法自然,顺应大道。东西方文化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必须回到本心,人类的内心,抛除地域,风俗,偏见,狭隘的思想和藩篱。弘扬真善美,拒绝假大空。要本着内心的真诚,善良,尊重,平等,奉献和爱。如果做到以上这些,那么地球就是一个地球村,人类命运就是共同体。就是一家人。



扩展资料:

加强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 共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网2019年10月12日联合国电(记者 杨俊)当地时间12日,中美加佛教论坛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隆重举行。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三国佛教界代表及各界嘉宾近五百人,聚会一处,共叙法谊。

本次论坛以“觉悟在人间——禅的精神与实践脉络”为主题,通过举办学术、文化、音乐等一系列活动,促进三国佛教界友好交往,共同阐扬佛教理念,传播佛教慈悲、平等、中道、圆融精神,表达佛教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化解冲突、净化人心、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祈愿
第2个回答  2020-10-17
本书研讨的是中国最博大、最具魅力的“气”的宇宙观、“气”的科学和“气”的人文价值。
于民教授紧紧把握住中西思维的根本不同,准确地将通往气的思维称作“身心实践的认识方式”,阐明气的感受和概念来自主体向内的反观体验,即天人合一的深层践行,而与西方着重向外观察和实验的认识方式相并立。他的贡献更在于通过大胆而翔实的论证,明白确立中国对气的认识偏向使用右脑为“体验科学”,西方对物质的认识偏向使用左脑为“实验科学”,二者是平行互补的两种科学,两种文化。而且正是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中西方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对人类的进步和命运各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意义。
《中西文化互补论》,该书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于民,在2009年出版的一部著作,研讨中国最博大、最具魅力的“气”的宇宙观、“气”的科学和“气”的人文价值,以及这和西方科学的思维的关系。
作者简介
亍民,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男,汉族,1930年生,河北唐山人。1948年8月赴解放区正定华北联大学习,同年底参军入津。先后在天津卫戌纠察总队、华北军区警卫营和志愿军二十兵团通信处任职,多次立功。1955年考入北大中文系,毕业后在北大哲学系美学教研室做宗白华先生助手。1961年参加王朝闻主编的《美学概论》教材的编写,负责《中国古代美学史资料选》的编选。个人著作有《春秋前审美观念的发展》、《气化谐和——中国古典审美意识的独特发展》、《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史》以及《世纪末中国气功潮》等书。
图书目录

自序
第一章 从“气”的宇宙观是否“科学”谈到两种科学的产生
第一节 中西文化交流中最突出的障碍
第二节 百多年中西思维比较进程的概述
第三节 中西思维比较难以突破的根本原因
第四节 投身于两种科学交会的洪流,才能感受到那“大时代”的脉搏
第五节 从人类思维分合的全过程中探寻两类科学产生的必然
第六节 人类生存中作与息的不同需要导致对不同时空物质运动的不同探索
第七节 两种科学产生的主体依据——与不同时空相对应的人的左右脑的不同功能
第八节 中国从远古就走出了一条集两种科学于一身的独特之路
第九节 明确人类思维两源,认识两者之优缺
第二章 两种不同的科学导致中西思维文化的不同体现之一:西方人重物,中国人重心
第一节 物(不等于“物质”)与心(不等于“意识”)是中西思维比较诸范畴中的基本范畴
第二节 西方重物,走上一条由物——私欲——对立——斗争之路
第三节 中国重心,走的是由心——公、善——互爱——和谐之路
第四节 当代脑科学开始为中西的“物”或“心”的一偏认识进行实证
第五节 心与物的辩证统一是人类社会、思维发展的光明大道
第三章 中西思维文化不同的主要体现之二:西方人重“物”则尚“实”,中国人重“心”则贵“虚”
第一节 什么是实,什么是虚?
第二节 虚——与体验科学功能态下的特殊感识密切相关
第三节 “实”出自“虚”,“内视”(非常规感识)高于“外视”(常规感识)
第四节 实虚统一,贯穿人体
第五节 实与虚的相反相成、相互转化
第六节 实虚范畴的出现在认识史上的影响
第七节 实虚关系认识对审美艺术的影响
第四章 中西思维文化不同的主要体现之三:西方人重物则分,中国人重心则合
第一节 分,分出了实验科学;合,合出了体验科学
第二节 “分”的哲学是斗争哲学,“合”的哲学是和谐哲学
第三节 天人之分合——最大的分与合
第四节 身心之合——最基本的分与合
第五节 身心之分在西方医学上有着突出的反映
第六节 身心合一的观点在中国养生、医疗上得到充分体现
第七节 分合的不同认识对中西审美文化的影响
第五章 中西思维文化不同的主要体现之四:“子”论与“气”论的对立
第一节 分中得“子”,合中得“气”
第二节 懂得“气”才能进一步懂得生命,懂得感觉与思维
第三节 一个借助推理,一个全赖感悟
第四节 从“子”与“气”的对立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