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每年涨那么高最高部门在干吗,对没有收入的人公平吗

如题所述

作者:SB青年
链接: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一、什么是双轨制
双轨制的具体描述和说明,我就不详细说了,有兴趣可以直接度娘“双轨制”,里面说的很具体。这里我只想强调我的两点看法:
1、首先,我们要探讨,双轨制到底是不是不公平的。
双规制问题的来源是两种养老制度的比较,即公务员养老金制度和企业基本养老金制度的比较。大多数体制外的人都认为,公务员养老金比较企业养老金而言,要高很多。这个结论是怎么来的呢?我记得有一个比较经典研究结论,大概意思是,公务员养老金按照计算,替代率为80%左右,而企业则大约60%左右。也就是说,在职同样是拿着1000元的工资,公务员退休可以拿800元,企业职工退休才能拿60元。这在很多人看来是非常不公平的,他们因此得出公务员养老金不公平的结论,并由此对公务员养老金并轨非常关注。
但是,请允许我说但是。
这种仅仅把养老金作为比较和分析的对象是很狭隘的,无助于我们分析清楚问题的全貌。众所周知,双规制中,公务员养老制度源自于计划时代,而企业的基本养老制度则源于改革开放之后逐步建立起来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公务员养老的制度的基础是将公务员的一生都纳入体制内进行规划,通俗点说,只要进入体制,生老病死都由组织为你包办了。而企业的养老制度的背景是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即基本养老金的缴纳虽然是强制的,但是你的养老金是由缴费年限、缴费基数水平所决定的,而缴费年限和水平则是由职工市场化的工资水平所决定的。
那么问题来了,这两套体系怎么比较?
个人认为可以两种方法来比较:
一是假定企业是体制内的职工,那么,将其市场化的工资按照公务员工资体系做一个比对,然后得出其退休工资。也就是说,假设企业职工小明是部门经理,工资为10000元,按基本养老60%的替代率算,退休工资大约为6000元左右。假设小明去混公务员系统,依照他的能力大概可以混成正科级,在职工资水平大约为8000元左右,如果其在政府部门退休,按80%替代率算,退休工资大约为6400元左右。
二是假定政府公务员自由流通到企业,按照企业发的工资来计算企业的养老金。比如说,某公务员小华是个处长,工资是10000元,如果在这个位置上干到退休,按80%的替代率,大概能拿到8000元退休工资。如果小华辞职去企业干,目测应该是能混个中高层当当,拿年薪应该不是问题,就假设12000吧,感觉应该是比较公允的。如果在企业退休的话,按照60%替代率算,退休工资应该在7800元左右。
虽然替代率和工资水平没有经过精密论证,但是有一点定性的结论可以得出,整体而言,同样能力水平下,公务员系统在职待遇相对偏低,退休待遇相对偏高。而企业则相反,在职工资相对较高,退休工资偏低。这也反过来印证了计划体制下职工待遇差距不大,整体稳定的设计思路。同时也反过来印证了市场化背景下,保障基本和体现差距的基本养老制度理念。
说到这里,我想大家应该能明白前面说的经典结论问题出在哪里了吧?同样是1000的工资,他们两个的能力和水平不一定是一样的,所以没有可比性。
这就好比有两个老大在招小弟:一个老大说大家都是兄弟,虽然工资不太高,但只要好好干,受伤了社团帮你养老,挂了老婆孩子帮你照顾。另一个老大说,只要在我这好好干,就能出人头地,每干一票就给分红,而且你为社团贡献越大,将来受伤给你的营养费越多,挂了老婆孩子的照顾也就越多。
你能说哪个老大就好一些么?至少你不能简单的说出谁好谁不好来吧。所以,下次再有人和你探讨双轨制的问题,给他们讲两个老大的故事无疑是提升逼格的好办法。
再回到双规制来,如果把在职和退休金合并在一起,看成是对人才整体的一个薪酬,很难说公平不公平,至少即使存在不公平,也不会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因为如果真的有显失公平的话,应该会有大量人员从一个体系往另一个体系拥挤。(这里说的是已经工作一段时间的人迫切的想进入另外一个工作体制,亲们不要把国考算进来,这个和就业形势有关,好企业竞争也很激烈。)至少目前我很少有听说哪个企业工作一段时间的人非常想进政府机关的,倒是很多政府机关的人想辞职下海的比较多一点,但也没有达到所有公务员都要下海的疯狂程度。
因此,如果真的要比较公不公平,先确定一个公允的人才的价值,然后分别放到不同的体系中去研究,再比较,这样才具有可比性。至少,就我理解而言,薪酬的公平性应该没有问题。
2、其次,我们要探讨,双轨制的问题在哪里。
既然公平不是问题,似乎这篇文章说了半天都是废话。那么问题究竟在哪里呢?问题就在于,我们没有办法知道,至少是很难去知道公不公平。
我想继续用社团的故事来解释上面这段绕口令:如果这两个老大不是一个社团,也就没什么事情了。但是偏偏就是这么巧,这两个老大在同一个社团,而且都归总瓢把子陈浩南管。于是就剧情就开始热闹起来了,开始两个老大相安无事,各管各的小弟,各收各的保护费。但是时间长了,都是一个社团的,你以为小弟们之间不会交流泡妞流砍人的心得体会么?随着交流的深入开展,问题就来了。
某一天,市场派的小弟跑去找老大诉苦去了,说老大凭神马我出生如死,最后落个残废就给点基本的医药费。老大说,亲,你残废前收的保护费太少了,我也没有办法啊。小弟又说,那你看人家计划派的小弟,都没砍过人,就是打群架凑人数,结果自己摔一跤变残废的,医药费也给这么多,这不公平。老大无奈好说歹说,最后私人掏了点钱打发走小弟。
又某一天,计划派的小弟跑去找老大诉苦去了,说老大今年抢地盘老子一个人单挑一条街,凭神马今年分红我拿这么少?老大说,亲,不少了,我今年拿的也就比你多一点呢。小弟又说,那你看人家市场派的小弟,也就随便挥了挥菜刀,拿的比我还多,不公平。老大无奈,私自发了点抢来的罐头给小弟,好歹把人劝走了。
那么问题又来了,哪个老大最痛苦?
答案是总瓢把子陈浩南才是最痛苦的。为啥呢?因为两个老大都跟他嚷嚷不公平,干不下去了,关键是我们可怜的南哥也不知道到底那个老大有问题。为什么呢,两个老大手下的小弟都不少,而且没有比较之前,都干的挺好的。可是突然这么一闹,南哥就想找个知道情况的小弟问问,但是混江湖的都是义字当先,跟定大哥就是一辈子,谁没事换老大玩呢。基本找来的小弟都是为各自老大说话,说对方的不是,各说各的道理,南哥非常烦。
那么回到问题的探讨来,和故事说的一样,双轨制的问题在于两套体系下,人才是很难流动的,不是体制内就是体制外,基本上是出于零和游戏的状态。而这种人才僵化的状态导致了人才的价值没有办法很好的被衡量。举个简单的例子,国企的老总都是有级别的,而这种级别其实是可以在组织内部流动的一个标准。例如局级的老总调到政府部门,职务基本上就在局级上下浮动,很好判断。但是市场化的企业不跟你讲这个,他们的人力资源体系和政府的级别很难直接对接,而且对接的的次数也太少,不能形成一个公允的市场定价,所以你很难知道科级干部流动到企业能干什么职务。
正是由于这种人员无法流动和薪酬体系无法对接的状态,导致了人们从心理上都认为自己在另一个体制能混的更好,虽然这个是不能实现的,或者实现起来代价很大。所以一个小学没毕业失业吃低保的人很可能看不起一个政府的大学毕业的办事员,认为他们每天就是看报喝茶,还拿着高工资。但是他绝对不会看不起和他一起应聘清洁工,并且成功找到工作的隔壁老王,相反可能还有点羡慕老王。同样的道理,经常听见体制内的朋友们感慨,当初我要是什么什么,早就年薪百万了,何至于现在还是个小科长,但是他从来不会掩饰对处长的崇拜之情。
所以,总结一句话,双轨制的问题在于,任何一个细微的问题在僵化割裂的体制以及对未知事物的失真判断的放大下,都成为了一个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任何人都可以把自己的不满发泄在一个不可能去了解但有可能导致自己不满的事情上。可是真正流动起来,都是人们想象的那样么?
未完待续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