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

如题所述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质量观
今天我们处在一个多元的社会,经济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生活方式多元化,多元化的社会呼唤个人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既是时代的召唤,也是当今教育的核心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已然成为每位教师的共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今天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更是我们需不断探究的课题。《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对于这几点我们已经在尝试,也取得了一些成果,积累了一些经验,我想就自己在实践当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几点想法:(1)创设情境要合理,学生才会乐学。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有时,老师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的情境,不仅显得与教学内容脱节,造成时间上不必要的损失,还会令学生分散注意力,反而对主要内容的教学起到负面效应,久而久之这种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会失去它的生命力。所以我认为凡事都要有个度,合理最重要。(2)合作学习时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学习基础上的,所以在教师提出问题或呈现某个情境后,应该留给学生相应的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先对要讨论的问题形成自己独立的方案,然后教师再宣布“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就不会造成组内优生一言堂的现象了。其次,在合作讨论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这样才能使他们在讨论完个人的设想后能有时间综合这些想法,进而引申出更精更合理的结论或方案,这样的合作才会显出它的价值,宁可压缩后面的教学时间或内容也千万不能使讨论流于形式,而使合作学习的目的变质。(3)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课程理念的更新无疑是对教师个人素质的大挑战,我们每位老师都要做好准备。(1)教师要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
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堡垒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此次课程改革,在改革现行分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分科为主、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和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综合型教师。
(2)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要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
当今的信息社会需要信息化人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有赖于教育的信息化。教材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教材立体化,就是说今天的教材早已不限于课桌上的纸介质的书,而是要以文字教材为主体,音像教材和电子教材为两翼,并向网络教材发展。由此可见,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教学从观念、思想、理论到手段、方法、模式等的根本性变革。它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素质。随着信息网络的扩张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本领,将学生培养成“信息化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关于将信息网络上新的知识信息与课本上的知识信息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了解和掌握学科发展的新动向,以新的知识信息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同时教师还必须具有较强的获取信息、储存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筛选利用信息以及更新创造信息的能力。教师必须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多媒体,将教学软件、网络等信息技术运用在教学中。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教育对教育方式的要求,教育方式对教师的要求,形成了一条不可断裂的链,教师只有不断转变教育观念,合理运用教育手段,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学生成为有自身独特性的个体,成为新时期社会建设需要的人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