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日本的经历

如题所述

1902年,鲁迅来到了日本东京学习日语,后来进入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有一次,鲁迅参加医学解剖考试,取得了59分的成绩(当时并不是100分制),这个分数在班上是算比较优异的。没想到同班的日本同学们怀疑是解剖专业的老师藤野严九郎提前泄题给了鲁迅,鲁迅的高分是作弊而来的。鲁迅百口莫辩,万般无奈。因为在他们眼里,当时的中国人就是“低能儿”,成绩怎么可能比他们高呢?鲁迅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弱国子民的无奈与心酸。

还有一次,正是下课后的休息时间。有人在投影仪上播放了一个短片,大家迅速起哄起来。鲁迅抬头一看,播放的正是中国人被日本人杀头示众的短片。只见一个中国人被日本人抓住,他的旁边站着一群中国百姓正在看热闹。鲁迅的心里深深遭受到了打击,他看着麻木不仁的中国百姓们,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这件事情之后,鲁迅仔细想了想,此时的他认为要改变中国人并不是通过医学,而是要首先改变中国人的精神。如何一个人体格强壮,但是思想麻木不仁,又有什么用呢?而能改变人思想的方式,就是文学和艺术。

想通了之后的鲁迅,放弃了在仙台的学业,并专门向老师藤野严九郎辞别。藤野严九郎表示尊重和支持鲁迅的选择,并鼓励他坚持自己的想法。于是,鲁迅弃医从文,跑去东京从事各种各样的文学活动。在东京的这些日子里,鲁迅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也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扩展资料:

鲁迅先生早前在日本学医,他之所以学医,是受其父亲的影响,他想通过自己的能力去救治像他父亲那样常年受病魔折磨的人。可当他意识到他学医的确可以救人,但却不能从思想上,从根本上救人,于是才弃医从文。他一直靠自己的笔杆子,写了很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批判社会腐败的作品。有人曾评价鲁迅先生,思维太过狭隘,文风太过单一。

回国之后,鲁迅写出了《孔乙己》、《狂人日记》等作品,对国人的思想有很大积极影响。值得一提的是,鲁迅一直珍藏着解剖老师藤野严九郎的相片,并多次在文章中提到恩师藤野严九郎,表达自己的感激和思念之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鲁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01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1月,矿路学堂毕业。3月,公费赴日本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普通科江南班(为日语学习速成班)。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剪辫。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人性及国民性问题。

光绪三十年(1904年),4月,于弘文学院结业。6月,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9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肄业。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1月,课间观“日俄战争教育片”,深受刺激,决定弃医从文。6月,将学籍列入“东京独逸语协会”所设的德语学校。夏秋间,被骗回国与朱安结婚。旋即复赴日本,7月,从仙台回到东京,不再入学读书,专门从事文艺译著工作,此后几年通过不同方式学习了德语,俄语。

扩展资料

鲁迅所创作的散文不多但却可说篇篇精品,这些篇章收录于《朝花夕拾》和《野草》。《朝花夕拾》是鲁迅对于童年、青少年时期的回顾,是对作者青少年时期生活断片的回忆,包含少年时代的绍兴印象、南京求学、留学日本、回国后在绍兴任教等基本的成长经历,尤以记述故乡生活者为最多。

相比他的杂文这些文章多了明朗、纯真、亲切的情味。《朝花夕拾》侧重于世态人情的描画,既侧重于生机盎然的自然情境与满含生趣的少年行动(如《社戏》)的真切忆述,又侧重于带着宽厚的亲情刻画活生生的人物、比如藤野先生、范爱农、“三味书屋”的寿镜吾先生。

作者没有生硬地用道德家的视角写他们,而是以情感带动团忆的笔。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长妈妈。在《阿长与<山海经>》等作品中,鲁迅尽量以客观的述说,不随意加以褒贬,在朴实的文字和故事中使读者深深地为长妈妈的善良、单纯、热诚、美丽的心灵所感动。

相形之下,在《朝花夕拾》中、对旧日生活中枯燥、荒谬、愚妄的世相的不满,则显得并不突出。旧日的美与爱.既可看作是鲁迅思想苦闷时的精神避难所,也可视为他“为现在抗争”的疲累身心的憩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鲁迅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2007年6月21日,藤野先生和鲁迅先生铜像揭幕式在日本宫城县仙台市东北大学附属图书馆大厅隆重举行。受东北大学邀请,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王毅大使、李东翔公使等一行4人,北京鲁迅博物馆杨晋英书记一行2人,日本福井县芦原市新任市长桥本达也一行2人,以及鲁迅先生的孙女周宁女士和丈夫,藤野先生的后代藤野幸弥先生等,陆续从东京、北京、芦原等地赶赴仙台,与东北大学师生、仙台市政府官员等百余人共同参加了这次盛大的纪念活动。

两年多以来,以纪念鲁迅赴仙台留学100周年及鲁迅与藤野先生“惜别”100周年为契机,中日两国学者与两国相关机构共同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2006年,北京鲁迅博物馆与芦原市政府商定,互赠鲁迅和藤野铜像,并各赠一尊给仙台东北大学,以纪念两位先人。铜像于2007年初铸成,并于2月底分别运抵东北大学。当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受到日本30多家媒体的关注,在日本国内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反响。本次仙台揭幕式是东北大学百年校庆纪念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继在日本福井县芦原市藤野严九郎纪念馆举行的藤野与鲁迅先生铜像揭幕式之后,纪念两位先贤“惜别”百年的纪念活动之一。

揭幕式举行之前,北京鲁迅博物馆杨晋英书记和芦原市桥本达也市长在东北大学百周年纪念事业室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拜会了东北大学井上明久校长,并参观了当年鲁迅学习解剖学课程的阶梯教室。仪式上,王毅大使、东北大学校长、杨晋英书记、仙台市与芦原市政府官员,以及鲁迅及藤野先生的后代等共同为铜像揭幕。王毅大使、杨晋英书记、桥本达也市长还分别致辞,对此次揭幕式的举行表达热烈祝贺。王毅大使指出,《藤野先生》一文一直被编入中国的中学教科书,很多中国人对日本人的了解便源于这篇脍炙人口的文章。藤野先生和鲁迅先生铜像在仙台东北大学的揭幕,更表达了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之情。北京鲁迅博物馆的杨晋英书记也在发言中指出,鲁迅与藤野先生的友谊,代表着中日两国人民弥足珍贵的情感,也是相互认识、相互学习的美好精神的象征。一百年前,鲁迅作为第一个来到仙台求学的中国留学生,受到当地人们极大的关注,当年的报纸上曾数次以大幅版面对他和留学生在仙台的情况进行介绍。而今,仙台市的市民无论男女老少,少有不知道鲁迅名字的人,纵使在市内环城观光车上,也会多次听到关于近代中国的“文豪”鲁迅与仙台渊源的绍介。在日本,人们更用“师弟爱”这个日语词来表达藤野先生与鲁迅这对师生之间超越国家与民族,建立在学术与人性之上的情感。
位于仙台城(又称青叶城)的东北大学是1907年继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之后,作为日本第三所国立大学而创建的,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着很高的声誉。鲁迅于1904年9月至1906年3月在东北大学医学部的前身——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留学,当时教授解剖学的藤野先生曾认真细致地为鲁迅批改课堂讲义,这一细节因鲁迅撰写的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而为人们熟知。1951年,这些笔记在鲁迅的故乡绍兴市被发现,现为国家一级文物,由北京鲁迅博物馆收藏,共6册,1806页。为了深化中日两国对鲁迅日本时期的相关研究,2005年12月,北京鲁迅博物馆将全部医学笔记的电子复制版赠送给东北大学,继而以东北大学鲁迅研究课题组为中心,开始了对医学笔记的解读、比较和分析工作。为了答谢芦原市和北京鲁迅博物馆赠送铜像一举,东北大学将已经解读出的部分医学笔记(《脉管学》一册中的一部分)刻印出版,仅发行15册,并在揭幕式上赠与王毅大使,芦原市,北京鲁迅博物馆,以及协助托运铜像的日本全日空航空公司。
据悉,北京鲁迅博物馆也将于今年9月份举行藤野先生铜像揭幕式,届时中日两国政府高层将出席活动。同时,日本的许多普通市民也自发组成访华团,准备参加此次活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