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如题所述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谈自己的读书感受让学生乐于读书。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2、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想去阅读。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成才之人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因为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根据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可选择有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学生容易被吸引,就会热情地去阅读,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适合孩子的口味,他们才会对书感兴趣。
  3、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述,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渎原文。此时教师就可以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

  二、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阅读
  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略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上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而且要指导学生去书店购买相关的书籍,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2-13
  1.结合语文课内教学来培养课外阅读兴趣。
  学生阅读得最多的就是课本,而课本的有些内容是从名著名篇中选出来的。如《草船借箭》选自《三国演义》,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向学生介绍三国的形成、对峙、衰败的历史,还介绍了一些突出人物的特点。课后不少学生主动购买并争看《三国演义》。
  2.优化阅读环境,开展形式活泼的阅读活动来调动阅读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针对小学生好胜心强这一特点,平时可开展适当的竞赛活动,如:开展“我是故事大王”活动、成语接龙、名篇朗诵擂台赛、 “优秀读书笔记展评” 等等。由于竞赛是一种具有趣味性、刺激性和挑战性的活动,为了取得胜利,学生必然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必然要多读书。
  3、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学生对阅读具有浓厚的兴趣,本身就是课外阅读实践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
(1)故事诱导激趣,引发农村孩子的课外阅读兴趣。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老师可利用自习课、思想品德课给学生讲一些有趣的故事。一听到老师要讲故事,学生都会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直竖,故事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孩子们渐渐被感染、被陶醉。正当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情感起伏的紧急时刻,教师戛然而止,神神秘秘地告诉孩子:故事情节错综复杂,要知更精彩情节,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让学生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主动去进行阅读。
(2)榜样激励,书中体验,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根据学生仰慕英雄、名人的特点,可以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告诉学生,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贡献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典范,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营养和粮神食粮。学生被吸引了,就会热情地去阅读。
  (3)引读激趣。有些课文是根据原作改编或节选的,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我们不妨把原作推荐给学生进行阅读。由于学生已具备了读懂课文的基础和方法,再读原作时就会自然运用,反而会有更浓厚的兴趣。
第2个回答  2015-12-25
当前《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由此可见,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却不容乐观,如课外阅读氛围不浓、课外书数量少、课外阅读评价滞后等问题较为严重。
那么如何改变当前的这些不良因素呢,本人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那么如何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并成为生活、学习中的一部分呢?根据自己多年在农村的教育实践,摸索出如下一些方法:
(一)多管齐下,激发兴趣
1、巧用故事,激发阅读兴趣
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小学生,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都会挺直身子,竖起耳朵,两眼闪烁着欣喜的目光,嘴角露出甜蜜的微笑。爱听的故事不要说听一遍,哪怕听上十遍,孩子也会听得津津有味。当老师讲完故事后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课外书,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首先老师示范讲,让学生在享受故事带来的奇妙世界中感受到课外阅读的诱惑。其次学生自己讲,在成功的喜悦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在班上,我每周举行一节“故事会”。故事会上,学生轮流上台讲,或同桌互讲,做到人人必讲。学生为了准备故事,必须搜集素材,大多数要看一些童话、寓言方面的书。这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读书积极性,读故事书已成为每个学生每天生活的必需。每一个故事都是一剂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催化剂。
2、榜样激励,激发阅读兴趣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青少年喜欢模仿,而且年龄越小模仿性越强,这是人类的共有的天性。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行为前,不失时机地通过榜样示范来激发阅读兴趣,首先教师经常向学生讲述自己阅读读物后的收获与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其次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名家:如文学家高尔基、伟大领袖毛泽东、大作家老舍、叶圣陶、冰心等,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3、开展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开展与课外阅读有关的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学生感受自信,体验成功,体会课外阅读的乐趣。(1)开展与课内阅读有关的收集活动,如写《我敬佩的一个人》,课前让学生大量阅读写人文章,摘录好词好句,揣摩作者谋篇布局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减轻作文的压力,以课外促课内,相得益彰,体验收获的喜悦。(2)定期举办了各类主题竞赛,如故事大王赛、诗歌竞赛、手抄报赛等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授之以渔,激活兴趣
调查发现,不少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不尽人意,影响了课外阅读兴趣,究其原因主要是阅读方法不当。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教给他方法,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和兴趣。
1、阅读方法指导。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在时空上的延续,但是课外阅读不仅仅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过程,而且也是发展学生能力的过程。课外阅读方法绝大部分在课内阅读中习得。读唱结合。在课外阅读实践中,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唱游的作用,把古诗、儿歌、名言警句、绕口令、歌曲,情境对话等引进课堂,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读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应特别注意教给学生思考方法,边读边思,把读的过程变成思维加工的过程。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阅读乐趣,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运用工具书的能力以及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能力。读疑结合。“思缘于疑”。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灌输者”,而是平等中的首席,要正确处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培养学生自问、自读、自答、质疑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挑战意识和创新意识。读写结合。读写结合是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华。解放学生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读一读、想一想,问一问,说一说,做一做,写一写。如在四五年级的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对课的设计突出一个“新”字,对教法的选择突出一个“活”字。把读写结合起来,让全体学生动起来,使读和写逐渐内化为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2、组织形式的指导。阅读的方式可以是个体与群体阅读,而组织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1)安排不同水平的学生同读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可以优势互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达到以强带弱,共同提高的目的。
(2)规定阅读目标的阅读目标一经确定,教师也较容易掌握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呈现出的种种状况或问题。及时地发现问题的根本目的是解决问题。这样做,可以通过第一手的资料了解到不同类型的学生的不同阅读状态,使教师的引导有的放矢,更具针对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阅读目标自选的最大好处是充分发扬民主,调动每个学生阅读的潜能,使他们始终处于最佳的阅读状态,教师也容易通过此种阅读了解学生的喜好,及时地予以指导。
(4)师生同读 教师参与到学生的阅读中,使每名学生都感受到一种榜样的力量。再者,学生在和教师不断的交流中,自然性情愉快,关系融洽,面对面地交流让学生受益不浅。总而言之,善于安排学生课外阅读的组织方式,是提高阅读效率的关键,因此,切不可拘泥于一种方式,摧毁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
(三)建立机制,深化兴趣
课外阅读兴趣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他需要长期的持之以恒并保证不出现相反方向的反复,因此必须要建立激励、评价与监督机制,不断强化以养成兴趣。
1、家长监督。家长的支持,对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励他们不断探索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为此,我们组织了家长学校,着重在取得家长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理解和支持的基础上,更重视对家长的指导。希望家长在家里起到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者和监督者的作用。为此,我们还专门不定期地和家长进行交流,聆听他们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并在潜移默化中转变了家长对学生课外阅读的错误观念。
2、落实检查制度,使课外阅读持之以恒。
(1)读书报告制度,每天抽10分钟,安排一个同学讲述自己阅读中的收获,其余同学评议。此举一举两得,不但能矫正学生阅读中的不足之处,还能借同学的口,开拓其余学生的视野。
(2)检查读书笔记。通过检查读书笔记,能让老师了解学生阅读书籍的内容、种类、数量,并指出笔记的优缺点,明确努力的方向。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学生有了课外阅读兴趣,自然就如花香引来了蜜蜂一样,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得信息,得到阅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的研究我们还只是迈出了一小步,今后还得继续深入下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