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减少学生家长与教师之间的矛盾?

如题所述

1 师生、家长达成共识:一切为了孩子学好。

老师跟家长、学生之间,其实本不应该有太大的矛盾,特别是他们都拥有共同的目标:希望学生能够学到知识,取得好成绩。学生学得好,老师、家长脸上也有光,学生学得不好,老师心里也着急,还有学校的考核在鞭策着他们呢。

所以围绕着这个共同的目标,家长、老师、学生,应该好好沟通,只要能够围绕着学习好开展工作,老师的教育就会得到家长的认可。而家长也愿意放心把孩子交给老师。至于孩子,哪个愿意自己的学习成绩差呢。

2 老师承诺:不以伤害孩子身心的方式为教育手段。

当然,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学习,如果遇到问题的话,应该用合理的方式去教育,而不能采用体罚、过度惩戒等方式,去伤害学生。

不少矛盾的产生,就是在教育方式上。

孩子上课不认真,老师可以说理教育,但是如果采用辱骂、罚站、抽耳光、打手掌等方式的话,那么伤害到的,不仅仅是孩子的身心,也会导致家长的暴走。

谁家孩子愿意给老师这样打,特别是部分老师的处罚手段,已经超出了尺度。

所以,老师,应该有师德,应该知道,自己有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绝对禁止,不能做的。只有用正确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孩子才有可能真正学好,而不是受到“身心折磨”,产生厌学情绪。

每年教师体罚学生的新闻屡见不鲜,这样的事情,非常容易激化家长跟老师、学校之间的矛盾,想减少,就得从这个方面花大力气。

3 家长相信老师,不随便因网络报道而质疑每一个教师。

网络上的“教师体罚学生”报道确实让人触目惊心,但是不少老师还是好老师,能够用心地教育孩子,有爱地关怀学生,而不是用体罚、变相体罚的方式去管教孩子。

作为家长,也应该支持、配合教师的工作,而不是对老师的行为总是抱着质疑的态度。这样的话,就会让老师产生“不信任感”,容易发生矛盾。

而且,孩子也是家长的,不是送到学校就可以不闻不问。家长也应该关注孩子的学习,关注他的变化,做好家庭教育,家庭辅导,承担起应有的教育义务。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学生自己,应该认真学习,而不是天天想要玩乐,上课不守纪律,放学更无心学习一心玩耍……学习成绩好了,老师、家长也就会关系比较和缓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28

网友一:

家长学生与教师之间矛盾频发,教师虐童屡有发生,学生刺伤教师时有发生。家长的教育诉求与学校的教育标准差异太大。由于血源与亲情关系,家长的教育观更加感性化,更具备个体家庭环境的特征,教育诉求更加个性化。学校培养学生具备社会和国家要求的基本素质,对于人才标准和教育标准有很较强的规范性,很多时候明确规定了什么是允许的,什么是禁止的,很难满足学生和家长的个性化需求。

家长一旦认为自己的个性化需求在学校不能得到满足,就会到校外寻找特长班为孩子“充电”,而个性化教育和普及教育如何平衡在于家长和学校的沟通效果,一旦不能取得统一,一些有较强个性化需求的家长就会产生强烈的不适,从而产生了对学校的不满和抱怨,家长在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家长的教育价值观和对学校的态度影响着学生对于学校和教师的态度。

网友二:

部分学校校风不正,部分教师素质低下。学校管理者对小型负面事件的长期漠视,学校德育工作缺失,学生无法正确认识社会生活以及与他人的关系,没能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专业素质较低,不懂教育与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岗位职业培训不到位,只会教学,不懂教育,完全依据经验进行工作,重视学习成绩,只能看见学生表面上的言行,不能深入分析问题发生的根源,客观上造成了对学生身心健康视而不见。

惩罚和批评原本也是教育手段,但由于使用不当,更由于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和无原则的袒护,成了教师甚至家长自己都不敢触及的雷区,久而久之,似乎保存了孩子的个性,但这个性通常中社会和他人无法容忍的,是违背社会基本道德的行为。社会和家长对教师的专业度和权威性的怀疑直接造成了师生关系的恶化,从而引发严重后果。

网友三:

产生矛盾必然,学生的成绩,有高有低与家长的高预期必然有矛盾。学生有的认学,会来事,老师喜欢,与关注少或不被关注的学生比,后者心里不平衡的矛盾。学生犯错老师批评教育(有认可的,有误会的,有无理狡辩的,有与老师对着干的等等,)与学生接受情况,改变情况,故犯情况,故意捣乱情况与老师的责任心,善心,之间的矛盾。家长对教育期望过高,个个能成材,与实际情况的差距之间的矛盾。家长对教师的期望过高,孩子送到学校,老师就必须爱好,管好,教好,出任何问题,都是教师无能,不进责,无德,不够资格等等。没有了支持尊重,理解,忍耐,信任。

网友四:

几乎所有的矛盾都是沟通有问题,不是方式就是态度,甚至是先入为主的偏见。

你所看到的和听到的,也许背后有不一样的东西,让对方解释,把话说完,提出你的疑虑,让对方澄清,如果能走完这几步,绝大部分的误会就消失了!

心平气和的听解释,锲而不舍的问问题,坚守中立的客观立场,没有不可能的矛盾,退一步海阔天空,毕竟还要一起学习一起共事,别搞得脸红脖子粗,没法下台,最后都难守的对立,得不偿失!

网友五:

在舆论中我们看到,家长对老师的不满集中在这样的几个领域:

1.老师对学生不公平,我家学习成绩不好,老师也不特别的关照一下,老师难道不应该平等的对待所有的学生吗?而某某老师只关注几个学习成绩好的。

2.我家孩子上课外班全怪老师,要是老师上课再认真一些,在孩子们身上的时间花的再多一些,孩子怎么要去辅导班?要知道在辅导班不仅花钱还要花时间,这都怪老师。

3.老师总是要求家长干这个干那个,他们干点啥事没有?批改作业要家长、手工活动要家长、社会实践要家长、孩子有问题要找家长,真不知道要老师干什么?

网友六:

老师现在都太势利了,以前的老师认认真真勤勤恳恳的辅导学生学习和写作业,现在老师一下班就回家,从来不给孩子们开小灶。当然还有各种各样的抱怨,而站在老师的角度,也有很多很多的委屈,只不过大家不说。

教育从来都是学校和家庭一起努力的事情,很多家长对学校有抱怨,是因为他们不想也不愿意参与孩子的成长,希望学校能够一手包办解决所有的问题,根本的认识已经发生偏离,又怎么能客观的评价师生关系。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