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生长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如题所述

第一、福禄贝尔教育。 1837年,该思想,由德国教育家、现代学前教育鼻祖、被誉为“幼儿园之父”的福禄贝尔创立。 其核心思想,是顺应自然的原则,认为教育应当追随儿童发展之自然;而游戏是儿童的内在本能,游戏和手工作业应是幼儿时期最主要的活动,知识传授只是附加部分。 该思想也非常重视手工材料和教具的准备,重视环境的设置,主张幼儿园必须设置花坛、菜园、果园。 福禄贝尔学前教育思想在世界学前教育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国于20世纪初通过日本引入该思想。 第二、DAP幼儿教育。 该理念即发展适宜性教育实践的幼儿教育理念,由全美幼儿教育协会于1987年提出,现已成为美国几乎所有托幼机构的教育实践指南。 DAP教育的核心是发展适宜性实践课程,课程内容选择主要依据三个方面:儿童发展阶段的认知、儿童个性特点的认知以及文化差异。 DAP教育倡导尊重幼儿主体性,突出强调幼儿教育的适宜性、目的性和拓展性。它以创意性游戏体验为主要实现形式,寓教于乐。提出“有效教师”是游戏环境的创造者,应当根据儿童年龄特点,还要全面考虑儿童的个性、家庭环境、文化背景、智力水平的差异性,时刻留意儿童的需要、能力和兴趣,对环境设置进行不断变更。 2015年3月,美国幼儿教育协会执行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发表演讲,把DAP教育,与福禄贝尔教育、蒙台梭利教育、华德福教育,并称为“世界四大幼儿教育理念”。 20世纪末以来,DAP教育的有关理念开始传播到中国。 第三、EYFS英国早期教育。 EYFS是英国政府以“给父母最好的选择,给幼儿最好的开始”为宗旨,提出建立的早教体系,2008年9月起被正式纳入英格兰《儿童保育法案》。 英国教育界认为,比起传授所谓“真实而正确的知识”,教会儿童如何交流显然更有价值。该体系确立了28项早期教育目标,117个评价标准,从七个领域,对0-5岁早期教育机构提出了法定标准、评价要求和结果期待。 这七个领域,包括了三个主要领域:沟通和语言、身体的发展、个人社交和情感的发展;还包括了四个特色领域:读写、数学、对世界的理解、艺术和设计的表现力。 近年来,EYFS早幼教体系开始在中国试水。

第四、蒙台梭利教育。 该理念,由意大利幼儿教育家玛丽亚·蒙特梭利(1896-1952)创立。 该教育法的基本理念是以儿童为主,“追随孩子”,信任儿童内在的力量,为孩子打造一个以他们为中心,让他们可以独立“做自己”的“儿童世界”、“儿童之家”。主要包括5个部分: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科学文化教育。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播知识,应该有一种新的发展方向,那就是释放人的潜能。”蒙台梭利教育,反对填鸭式教学及奖惩制引导,强调把握敏感期教育,倡导不“教”的教育、混龄教学、完全人格培养、丰富的“教具式”教学。 1913年,“东文学社三杰”之一的樊炳清,在当年的《教育杂志》第5卷第1号上发表《蒙台梭利女士之新教育法》。此时,距1907年蒙台梭利在意大利创建第一所“儿童之家”,只有6年时间。 第五、华德福教育。 华德福教育源于德国,由奥地利科学教育家鲁道夫·斯坦纳根据自创的人智学理论而创建。1919年,他在德国创立第一所华德福学校。 该教育的精髓是自然主义,全人教育。每一所华德福学校或幼儿园都有一个有机农场、农园教室,儿童通过各种活动进行手、心、脑整体参与的学习,学术学习不被提倡,也不设置这方面的内容。 该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尊重儿童天性,注重身、心、灵、精神的整体和谐发展,协助儿童智慧生成,“个性化”教育富有特点。 二十世纪末,华德福教育传入中国。

第六、瑞吉欧教育。 该理念,源自意大利东北部一座城市瑞吉欧·艾米里亚。20世纪60年代以来,当地的洛利斯·马拉古齐,和其他幼教工作者一起,创立并发展了这个教育理念。 该理念主要包括:走进儿童心灵的儿童观、“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但被偷去九十九种”、“我就是我们”、“互动关系”、“合作参与”。 该理念的主要特点是:课程完全根据儿童兴趣开展,儿童可以以任何形式表达和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而教师除了需要接受艺术培训外,没有提前编好的教程和大纲。 2013年,瑞吉欧教育正式在中国设立工作机构,进行推广。 第七、多元智能教育。 1983年,儿童多元智能教育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家加得纳提出,这对传统的“一元智能”观给予了强有力挑战。这一教育理论,将人的智能分为8个方面,即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内省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观察者智能。 该理论注重儿童智能的全面开发,指出0~7岁是幼儿各个智能发育的关键期,这一阶段幼儿的智能能否全面平衡地发展,直接关系到幼儿的一生。每一个人的智能组合不同,通过教育可以发现孩子的优势智能,从而把每一个孩子培养成富有个性的、适合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 上世纪末,多元智能教育理论一经引入中国,就受到了中国幼儿教育领域的热烈欢迎。

第八、特发瑞奇教育。 新西兰教育部于1996年颁布《特发瑞奇》幼儿教育课程,2017年进行了修订。 “特发瑞奇”(Te whāriki)一词,在毛利语中原指编织地毯、垫子、草席,这个编制过程是漫长艰辛而复杂的,需要注意众多线条交叉相连;不同的编织图案,如同蜘蛛网一样交错,以此比喻新西兰国内多元民族文化背景。 特发瑞奇课程,打破了传统课程框架,以幼儿所关注的重要议题为中心。为了“培养儿童成长为富有竞争力、充满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该文件并没有对学前教育做出详尽细致的规划。 新西兰幼儿园首席执行官克莱尔·韦尔斯表示:“《特发瑞奇》课程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幼儿教育课程,它把儿童看做幼儿教育的核心,是新西兰的文化遗产。” 第九、高瞻理念。 高瞻理念是一种开放式的构架课程,1962年,由儿童心理学家维卡特,在美国创立。该课程在我国也被称为“高宽课程”、“海伊斯科普课程”。 该课程的核心教育理念是“主动学习”,让幼儿在主动活动中学习并获得发展。通过一个课程框架,由教师主导性的学习,转换为幼儿主动的学习,最终实现幼儿八大领域、58条关键经验、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这个课程框架,包括四个部分:一日生活、环境创设、互动、评估。 第十、“活教育”。 “活教育”,是陈鹤琴于1940年在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时提出。“活教育”思想包括了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以及17条教学原则和13条训育原则。 该思想认的精髓就是:先要了解儿童心理,认识儿童,才能谈到教育儿童,这是“活的教育”。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活教育”的课程内容为“五指活动”,即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文学活动;课程实施,即“整个教学法”;教学方法,就是“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 陈鹤琴在《活教育的目的》一文中,指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陈鹤琴不愧为“中国幼教之父”。 第十一、森林教育理念。 丹麦妈妈艾拉·法拉陶每天带着自己的两个学龄前的孩子,偶而也和邻居的幼童一起同行到森林去散步。时间长了,妈妈们发现他们的孩子,要比一般的孩子更乐于互动交流、身心平衡、较少生病。于是,20世纪50年代初这群妈妈们联合起来,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所森林幼儿园。 森林幼儿园的核心理念是“让教育自然发生”,让孩子在自然的环境中自由活动,主动体验。教育目标,则旨在培养儿童自尊、自信以及独立的能力,与此同时,让儿童学会尊重与关注自然环境,尊重一切有生命的事物。 德国自然与森林幼儿园联合会主席团主席、自然游戏教学法创始人乌特·舒尔茨奥斯特曼指出: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在森林教育的环境下,观察力自然而然变得敏锐,学习及探索动机也将源源不断。 当然,森林幼儿园并不仅仅局限于森林。森林幼儿园可以是一座森林、一个农场、一片海滩、一家动物园、一片草地、一方田野、一个果园、一方绿化带、一座庭院……只要以“自然和森林”为主题,都可以作为幼儿观察、体验、成长的乐园。 第十二、夏山学校教育。 夏山学校位于英格兰东萨佛郡的里斯敦村,1921年由教育家尼尔创办。 夏山学校教育的理念,就是“创造一个不是让孩子们来适应学校,而是去适应孩子的学校。”因此,也被誉为“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 其核心的教育方法,是因材施教。学校学生年龄不限,采用弹性课表与混龄编组的学级组织,学习空间也不限于传统教室,甚至不限于学校。学习基本原则是自由、责任与信任,除了知识的学习外,还强调情意教育。教师舍去了权威主义,要真诚、温暖与尊重,处于辅导的立场。 第十三、铃木教学法。 该教学法,于1940年,由日本小提琴家铃木镇一创立。铃木镇一并发现人类学习语言,是一种典型的学习模式,称之为"母语教学法"。该方法最初应用于小提琴教学,后来发展成系统的才能教育。 铃木教育思想强调,人是环境之子,才能不是天生的,须经由后天培育,以优良的师资、精选的教材、正确的教育方法,配合适当的学习年龄,良好的学习环境,以音乐启发儿童单纯的心灵,透过音乐创造人类更完美的下一代。 第十四、果雪儿教育理念。 该理念,由果雪儿团队在长期摸索、实践、研究过程中创建。 该理念的核心是“幼儿国学玩起来”。童真的岁月,活泼泼的幼儿个体,玩就是他的生活,玩就是他的生命,玩中开心,玩中学习,玩中成长,玩中沉淀一生的幸福。 果雪儿教育理念,在教育目标上,追求整体儿童观——全人格养成教育;在教育内容上,给予最有价值最富特色的整体性营养——“国学”;在教育方法上,融传统的静定训练与现代儿童肌动学于一体,突出游戏、手指操、故事及静心环节,强调家长和幼师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强调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共同建设。 果雪儿教育理念,带着新生儿的气息和温度,面向新时代,面向越来越宽广的未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0
幼儿教育的基本理念:
(一)幼儿为本。
尊重幼儿权益,以幼儿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保教活动规律,提供合适的教育,保障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师德为先。
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耐心、责任性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
(三)能力为重。
把学前教育理论和保教实践想结合,突出保教实践能力;研究幼儿,遵循幼儿成长规律,提升保教工作专业水平;坚持实践,反思,
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技能。
(四)终身学习。
学习先进学前教育理论,了解过内外学前教育改革的经验和方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发展的意志和能力。

实践

做到“五会”:会弹琴、会唱歌、会跳舞、会制作、会使用玩教具;“二熟练”:熟练掌握幼教法规、大纲和教材,熟练运用普通话组织教案;“一规范”:组织教育活动一定要符合<规程)要求,规范有序。
第2个回答  2020-10-20
1.家庭教育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

其一,我们的父母大多没受过专门训练。父母不同的语言、行为、教育会在孩子身上留下不同的烙印,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父母们难免会出错。

其二,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易使家庭教育偏离方向。父母把自己没有实现、没做成的都转而寄期望于孩子来完成,难免不切实际。

其三,很多父母忽略了自己教育职责。由于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是学校教育,父母更多的考虑是学校教育,忽视了他们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础,才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对教育职责的漠视,教育理念的偏颇自然导致家庭教育易出错。

2.没有父母的成长,就没有孩子的成长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榜样。通常优秀孩子成长为优秀人才的背后,总能找到温馨和谐家庭的影子;同样,个人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也可以从其家庭找到充满冲突和矛盾的因素。

学习型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是共同成长,甚至是相互影响的。他们往往有一些成功影响方式,如亲子共读,亲子通信,讲述成长故事等。父母的成长和孩子成长一样,是没有止境的过程。父母不断进步、不断学习,其影响是无形而深刻的。

3.品德重于学问,状态大于方法

1.家庭教育重要的任务是建筑人格长城。生活中看人常常是一俊遮百丑。有了高分数、好成绩被就看作好孩子。事实上,影响终生发展的因素中,分数并不是最重要的,起着制约作用的是品德、品格,是做人的快乐,是受人欢迎、尊重,而不是知识学问。不少父母过多关心学习,只要考出好成绩,什么要求都答应,而品德低下却不被关注。这样的教育理念、方式令人忧虑。

2.生活毁灭人是无声无息的,有如滴水穿石;同样,生活成就人也是无声无息的。只有关注生活的细节和进程,只有成为生活的主人,才能被生活所成就。新教育实验有句口号:“状态大于方法,方法大于苦干。”现实情况恰好相反,是“苦干大于方法,方法大于状态”。实际上,人与人最大的差距是状态。有了状态就有了方法,有了状态就想做事,就有可能成功。

4.把童年还给孩子

大家经常感慨:现在的孩子没有童年、没有快乐。只要进了学校就没有好日子。幸福是一种体验,享受着教育的幸福,这是教育的一种境界。为什么不让孩子在游戏、活动、玩耍中学习呢?为什么关在书房才叫学习呢?

5.无限地相信孩子发展的潜力

1.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倘若你要孩子行,那就珍爱孩子每一次的成长机会,欣赏他们成长,欣赏他们的言行;倘若你要孩子不行,那就抱怨,指责他们吧。

2.孩子的潜力恒大于已经实现的一切。现代科学研究早已证明,人的潜能是巨大的。让我们无限相信孩子发展的潜力吧!

6.让孩子有一样属于自己的东西

父母在培养儿童智力的同时,切不可忽视非智力的培养,应该使年轻一代具有远大的目标、广泛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独立的性格。

教育应该让孩子有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那他即使考不上大学,也会有健康人生,幸福人生。每个孩子可以有不同成长道路,让他喜欢一样,会影响孩子一生的生活质量。一个人精神生活是否快乐,这很重要。

7.让读书成为孩子生活方式

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对于孩子成长而言,主要任务是读书。但现在学生除了读教科书之外恰恰很少读书。凡是读书多的孩子,一般来说,其视野必然开阔,其精神必然充实,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这个人的读书史。

一个不读书的人是走不远的。是否读书跟他是否大学毕业没有关系,书才是真正的大学,才是让人精神成长的乐园。

宁静才能致远。读书人的生活不一定富裕,但他可能是精神富翁。

8.让日记伴随孩子成长

写日记是好习惯。通过写日记,可以让孩子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综和深化思考;可以锻炼他们观察生活的能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可以让子女倾诉自己的情感,调节自己的情绪;可以培养独立的个性和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可以锻炼他的意志,开阔他的心胸,净化他的心灵。因为要想写得精彩,就必须活得精彩,做得精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