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陈鹤琴活教育理论

如题所述

陈鹤琴是现代儿童教育奠基人,他提出的“活教育”,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全新的观点,在我的理解来看,这是一种辩证的思维

为什么这么说呢?所谓的“活教育”,狭义上来理解,就是书面教育(死教育)的相对面。众所周知,课本是死的,老师们必须按照课本的内容来教学,学生呢,则需要根据课本来学习。然而,人是活的,所以教学的方式应该是活的,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应该是活的。所以,“活教育”实际上并不是说摒弃课本,另辟蹊径,而是在课本的基础上,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老师)、不同的学习方式(学生)进行教育教学。这很显然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类似于“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意境。

其实说到底,归纳为8个字: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陈鹤琴先生认为“活教育”的课程就是让儿童在与自然与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但这并不是说直接摈弃了课本,而是把这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并进行了一定的拓展。例如,活教育的课程类型,实际上也被叫做“五指活动”,即:儿童文学活动、儿童社会活动、儿童自然活动、儿童健康活动以及儿童艺术活动。

“活教育”强调的是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基本原则,通过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分析,例如,学生好动、好奇、喜欢成功、被表扬、爱模仿等,进而迎合学生的这些特性,并贯穿到教学当中去。陈鹤琴先生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的教材,所以整体来看,这是非常符合当下社会环境的一种实用主义教育方式。

说句不好听的话,如今的教育,缺乏很多实用主义的内容,很多走上社会的人感慨,在学校学习的东西,很难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而“活教育”则充分体现了一个“活”字,它让学生们尽量利用手、眼、口、鼻去感触,利用大脑去思考,这是一种对真实事物的接触和思考,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的吸收和实际运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25
答: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体系,包括三大纲领: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以及教学原则、训育原则等。

(1)从目的论看:陈鹤琴指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第一要有强健的身体;第二要有建设的能力;第三要有创造能力;第四要有合作的态度;第五要有服务的精神。说明陈鹤琴的活教育的目的论不仅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且反映了他具有放眼世界的胸怀。
(2)从课程论看:陈鹤琴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针对传统教育书本万能的旧观念所形成的课程固定、教材呆板的死教育现象,陈鹤琴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才是活的书、直接的书,应该向大自然、大社会学习。
(3)从方法论看:活教育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活教育重视直接经验,强调以“做”为中心,主张在学校里的一切活动,“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做了就与事物发生直接的接触,就得着直接的经验,就知道做事的困难,就认识事物的性质。
(4)从教学原则看:陈鹤琴根据“心理学具体化,教学法大众化”的指导思想,提出了活教育的17条教学原则,综合概括为活动性(做)原则、儿童主体性原则、教学法多样化原则、利用活教材原则、积极鼓励原则和教学相长的民主性原则等,其基奉精神为当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科学研究所证实。
(5)从训育原则看:陈鹤琴提出13条训育原则:①从小到大;②从人治到法治;③从法治到心理;④从对立到一体;⑤从不觉到自觉;⑥从被动到自动;⑦从自我到互助;⑧从知到行;⑨从形式到精神;⑩从分家到合一;⑪从隔阂到联络;⑫从消极到积极;⑬从“空口说到”到“以身作则”。这些原则揭示了道德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表现的内外统一和相互促进,充满了辩证法,符合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
从上可见,活教育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浪潮下对封建旧教育的有力批判,也是抗日战争烽火催生下时代精神的体现;活教育是对欧美新教育的吸收和再创造,更是陈鹤琴长期教育实践的总结和理论探索的结果。尽管活教育理论有其历史和领域的局限,但却非常适宜于学前教育领域。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1
  陈鹤琴先生认为应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进行教育。他总结概括了幼儿共同存在的八个方面的心理特点和三个学习过程的特点。八个方面的心理特点是,好动、好模仿、好奇、好游戏,喜欢合群、喜欢野外生活、喜欢成功和称赞,三个学习过程的特点,第一是感觉,第二是联念,第三是动作。他认为只有根据这些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进行教育,才能教好。
  课程教材可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他认为孩子的知识来自直接经验。书本知识是间接经验,不易为孩子所理解,首先要教孩子真的,活的东西,让孩子对事物有正确的印象。大自然、大社会又是孩子天天接触的,应以此为活教材。
  他主张的课程包括五方面(即五指活动),(1)儿童健康(包括伙食、睡眠、早操、游戏、户外活动),(2)儿童社会(包括朝夕会、周会、纪念日集会、每天谈话和社会政治常识),(3)儿童科学(包括植物栽培、动物饲养、自然现象的研讨和当地自然环境的认识),(4)儿童艺术(包括音乐、唱歌、节奏、欣赏、图画、手工等),(5)儿童语文(包括故事、儿歌、谜语、读法等)。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15

陈鹤琴认为要了解儿童心理,认识儿童,才能谈到教育儿童,这是“活的教育”,而不是死的教育。简单的说,活的教育就是“不是死的教育”。

书本主义的教育就是死的教育。我们要活的教育,教材是活的,方法是活的,课本也是活的。我们一起为儿童谋福利。尽量利用儿童的手、脑、口、耳、眼睛,打破只用儿都听,眼睛看,而不用口说话,用脑子想事的教育。

要教育好儿童,要使我们的教育是活的,不是死的,必定要懂得儿童心理。引证中国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描写中国现在教育的情形时的两句警语: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我们把它改为: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拓展资料

1940年2月,陈鹤琴应江西省主席熊式辉邀请,前往江西办学,并开始进行“活教育”实验。5月15日,在泰和县新池村创办南昌实小新池分校。

10月1日,在泰和县文江村创办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这是中国第一所非教会的幼稚师范学校。这所学校很快赢得了声誉,1943年,教育部长陈立夫批准将其改为国立学校。

1945年,陈鹤琴在上海创办国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任内提出五指教学法,主张幼儿教育如同手指与手掌应当涵盖健康、科学、社会、艺术、语文五种其本项目,手指与手掌骨肉相连不能单独而存,要注意教材的连贯性及整体的。

1949年5月曾先后两次因“赤化”遭国民政府逮捕,经上海五位大学校长联合营救获释。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12-21
: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体系,包括三大纲领: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以及教学原则、训育原则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