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第三章 感悟

如题所述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读]:

      如果不去推崇有才能有德行的人,民风就会非常的淳朴,老百姓就不会产生纷争。如果不把那些稀有的东西认为是宝,百姓就不会起偷盗窃取之心。

      人有六根,叫“眼、耳、鼻、舌、身、意”,世间有六尘,叫“色、声、香、味、触、法”,六根对六尘。如果眼不外视、心不外想,耳不外听,老百姓的心就不会迷乱,这叫“使民心不乱”。

      圣人治理天下,就是少让人产生乖巧、奸诈、阴谋,以及那些所谓的计策,让心宽广,让大家把生活过得好一些,像我们今天提倡的小康生活,同时,不让人巧取豪夺,不生那些奸佞之计相互竞争,而使老百姓的身体得到安养。这样,才能使世间民风淳朴,少阴谋、少诡计,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如果用这种顺其自然的方法,就没有他不能治理的,这就叫“无为而治”。

[感悟]:

      在企业的管理中要想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关键在于公平。所谓的“不尚贤”,并非不重用贤者,而是要采用公平的激励机制,没有偏私,给员工提供一个平等的发展空间。“不尚贤”的本质就是公平,公平才能够“使民不争”。

      “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认为,用无为的方式处理政务,那么天下就没有不能治理的。无为管理并不是不要制度,也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轻易干涉,管理者对下属是“指导”,而非“指挥”。现代企业大多建立了严密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本意是要成为管理者有力的助手,但大多数情况下,企业越大,制度越多,管理效率越低,致使许多管理者陷入了日常事务管理不能自拔,“大企业病”多来源于此。最高明的管理者不是依据表面的信息手忙脚乱地采取行动,而是把握管理的一般原则,实现“无为而治”,也就是多指导,少指挥。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可以理解成为“培养员工承担压力、面对挫折的能力”。管理者必须培养员工勇于独挡一面的工作精神和不屈不挠的人格,培训出强大而冷静,不卑不亢,不骄不馁,能够面对任何外界的变化而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的优秀人才。善于管理的企业高层往往心胸宽广、实事求是,一般人无法知道他想什么、要做什么,那些即使能猜出他想什么、需要什么的人也不敢轻举妄动。什么时候做、什么时候不做,完全按事物的规律来处理,就没有什么不能治理好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