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现象看本质!读《道德经》第二十一天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5
收到一条文友的信息,他评论我写的《道德经》第三章的读后感中的解读最接近老子原意。我看完他的留言后点进了他的界面,果然他有写一些关于《道德经》的读后感,我翻了他两篇文章,确实与我是有一些出入的。

我之前也有说过每个人读《道德经》都会因为自己的经历,角度等等的不同,感悟到不一样的东西,这正是这本书的一个魅力,也是它可以被称为哲学思想的一个最大的原因。

让我惶恐的是,他说我解读得接近老子的原意。这让我无比的焦虑,我来学习《道德经》是因为我觉得它能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启示很神奇,我做的这些解读只是基于我自己的思考去理解的。我只希望我能从中悟道,并不敢认为自己就能完全读懂了老子的思想。而我也认为,任何一个人都不敢说他完全的读懂了《道德经》,完全明白了老子的心意。

所以,在此我要特地声明的一点是,我虽然解读的是老子的《道德经》,但是我剖析的是自己的理解层面。同时,我是用《道德经》在反思人生和感悟生命,并不是在标榜自己说的就是真理。

如果有人觉得我说的跟你的感受到的有不同,那也只是因为我们之间存在着认知和思想上的差距,但是没有对错,没有好坏,就像上一章里说得那句:善之与恶,相去若何?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觉悟罢了!

《道德经》读了二十章了,第一次出现了“德”字。

很多人认为《道德经》开始讲“德”这个概念是从第三十八章开始讲起的,我还没看到那一章,没有去深究后面的文章是论德还是评德。

在我看来,这一章已经很清晰的把“德”这个概念摆在了众人的面前,虽然只有一句话,但后面的句子中已经向我们昭示了“道”与“德”之间的关系。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看老子是如何通过论道来告诉我们什么是“德”。

本章的第一句话,用现代人的理解方式来解读就是:“道”是“德”的精神,“德”是“道”的表现。

我也在看了这一章之后,恍然间明白了为什么中国的文字词汇中有那么多与“道”相关的词语。我们一起往下来看后面的句子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乍一看,这几句话是很玄乎的,高深莫测。

我们且来看看,中国人喝茶有茶道,弄香有香道,医者有医道,武者有剑道,兵家有兵道,做个女人都还有专门的妇道。

以致于那个深深被中华文明影响的日本更是“道”文化泛滥:除了保留了从中国学去的花道、棋道,茶道这些之外自己还搞了诸如柔道,武士道,跆拳道,空手道等等各种道。

这种种的“道”在示人的时候,也都给人带来了一些很神秘的感觉,让我们心生敬服却不知从何说起。深究这每一种“道”的背后,无一例外的都有一种极具仪式感的表现形式在影响着各种“道”的发展。

这种仪式感是什么呢?就是“德”,每一种仪式感的呈现标准就是“德”的境界的不同。比如说:一个医者,因为他尊重“医道”,他在自己的研究领域的钻研也越深,因为不断的钻研他的医术也就越高,仁心仁术的人医德自然也越高。在每一种道上的成就越高,就代表所具备的德行越好,自然倍受尊重,这才有了德高望重之说。

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也一直有说读书有读书之道;帝王有帝王之道;为官者有为官之道;人生在世有处事之道,养生之道;圣人有经世之道;商人有经商之道,生财之道;行行业业都有自己的独门之道,甚至盗贼也有盗亦有道之说。这些个“道”又说的是些啥呢?说来无外乎两个字:规律!

“道”在这里告诉我们,每一种事物的发展都有它独有的规律,只有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才能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并获得正确的结果。简单举个例子:字要一个一个的认,书要一本一本的读,知识点是要一个一个的反复运用才能最后内化成我们自己的知识。这是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取巧的。

这几年流行着各种听书类型的产品,有专业的拆书人,把一本几百页厚的书,用专业的拆书手法,提炼出几点精华,整理出一份读书笔记,然后用讲故事的方式讲给大家听,初初听的时候,觉得这样的节目不错,能帮我们省去了很多读书的时间,又能让我们学到知识,一时间谁的手机里没有个听书APP就好像很没文化似的,大家都进了各种听书会。

事实上是不是这样呢?

我逐渐发现,无论你听了多少本书,只要你没有认真的看过文字,没有将知识刻画在大脑里,运用在生活中,听了过后几天,那些听来的内容就会迅速被你忘记,就好像看了场电影一样的感觉,随着时间间隔的距离越长,留在记忆里的信息越模糊。

或许有一些能够留下映象的,都是因为那些是与你的生活工作相关,能与你产生思想共鸣,并你被你快速抓取并应用到工作生活学习中的。

或许有些人认为听了几百上千本书就可以称得上博学多才了,但是等你到用的时候,你才会发现,还是那句古话:书到用时方恨少。因为书毕竟不是你自己读的。

所以“道”在这里就向我们揭示了一个规律,万事万物都有着不可违背的规律,这个规律就称之为“德”,读书的德就是自己认真的读,认真的学,并学以致用。

帝王的德就是心宽以容天下,胸广以纳百川,勤政爱民,福泽天下。

如果你违背了这样的规律,就是违反了“德”,注定走上歧路,得不到好的结果。

这一切的规律、现象、结果,都是可以通过时间一一为我们验证的,是真真切切,明明白白“道”的精髓。

万物皆有道,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道”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德”行。“德”行的好坏决定了“道”的去向。

所以古人教导:天道酬勤,要为人厚道 ,知道而行,尊师重道,除魔卫道,行事选黄道吉日,走路行阳关大道。要遵循“道”的表象“德”。

同时也告诫世人:不可无道,行事不能霸道,不走旁门左道,歪门邪道 ,不可不讲道义,昏庸无道。不可失了“德”行。

理解了“道”,就拥有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触类旁通的能力。具备了这样的能力,我们去面对任何事物都不会迷茫和慌乱,我们都能从中事物发展的规律中去判断事物的发展趋势走向,这就是“道”给我们的启发和力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