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知道下哥特式建筑的发展,谁来说说撒?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10-11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富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 哥特式建筑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在12—15世纪,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体,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现自己的城市。另外,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0-11
大作家雨果在名著《巴黎圣母院》中写道:一座大建筑物包容着许多种艺术,“往往写出人类的世界通史”,并且说巴黎圣母院“简直是石头制造的波澜壮阔的交响乐”;歌德在莱茵河边的斯特拉斯堡主教堂前面,也说出了他的名言,“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巴黎圣母院和斯特拉斯堡主教堂,都是哥特式教堂的典型代表,因此,这两个著名论断,都是由哥特主教堂而起,可见它在文化史中地位的重要。
(1)公元5世纪,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欧洲进入了被史学家们称为“中世纪”的时期。此时的欧洲,意识文化与文学艺术一蹶不振,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的灿烂景观,已成为了一个悠远的梦,消失于漫漫的长夜中,惟有宗教文化,特别是基督教文化一枝独秀,不仅成为中世纪精神的象征,也成为了中世纪权力的象征,教堂和修道院成了当时惟一质量最好的建筑物。但它们的规模已经远不及古罗马建筑,设计施工也较粗糙,不过建筑材料大多来自古罗马废墟,建筑艺术上继承了古罗马的半圆形拱券结构,形式上又略有古罗马的风格,因此被称为“罗曼建筑”,即“罗马式”的意思。它所创造的扶壁、肋骨拱与束柱在结构与形式上都对后来的建筑影响很大。
早期的教堂的建筑者主要是修道士,教堂不事装饰,也不讲求比例,反对偶像崇拜,连耶稣基督的雕像都没有。墙垣和支柱十分厚重,砖筑很粗糙,沉重封闭,毫无生气。
随着城市手工业、商业和兴起,出现了由世俗工匠建造的城市教堂,表现出追求感性美的强烈愿望。教堂内的装饰逐渐增多,追求构图完整统一,教堂的整体和局部的匀称和谐等也大有进步、砌工精致多了。
(2)罗曼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就是12-15世纪西欧以法国为中心的哥特式建筑。它那奇异、独特的形象,有如冲破天罗地网的雄鹰,不仅展示了中世纪物质文化的成就,而且生机焕发地表露了中世纪精神文化的特征,将欧洲的建筑艺术水平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如果说整个中世纪的文学艺术,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的话,那么,惟有建筑这只雄鹰直搏云天,高傲地飞翔,将艺术的辉煌撒播于欧洲的四面八方。从一定意义上讲,哥特式建筑不仅是中世纪最伟大的艺术,而且也是中世纪惟一具有永恒生命力的艺术。
然而,这一伟大的艺术,却不仅诞生于并不伟大的时代,而且也得到了一个并不伟大的称号:哥特建筑。哥特,原为参加覆灭古罗马帝国的一个日耳曼民族,其称谓含有粗俗、野蛮的意思。它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因厌恶中世纪的黑暗而“赠”给中世纪建筑的。
哥特式建筑的结构体系具有明显特点:第一,使用肋架拱,也就是把整体的罗曼式筒形拱分解成承重的券和不承重的“蹼”两部分,券架在柱子顶上,蹼架在券上,蹼的重量传到券上,由券传到柱子再传到基础。这是一种框架式的结构,把拱顶和柱子在视觉上连成了整体,建筑内部的艺术形式便浑然一体了。第二,使用尖券,在空间的完整统一、视觉上动势的营造方面都取得了完美的效果。第三,使用飞券,这是空前未有的结构创新,使教堂的外观轻灵通透,极富弹性,克服了大多数罗曼教堂的沉重封闭甚至笨拙。
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在艺术造型上也具有鲜明的特点:
①首先在体量和高度上创造了新纪录:从教堂中厅的高度看,德国的科隆中厅高达48米;从教堂的钟塔高度看,德国的乌尔姆市教堂高达161米。
②其次是外部造型独特:
哥特式建筑特别是教堂,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龛,把整个立面横联系起来,在中央的栏杆和凹龛之间是象征天堂的圆形玫瑰窗。西立面作为教堂的入口,有三座门洞,门洞内都有几层线脚,线脚上刻着成串的圣像。所有墙体上均由垂直线条统贯,一切造型部位和装饰细部都以尖拱、尖券、尖顶为合成要素,所有的拱券都是尖尖的,所有门洞上的山花、凹龛上的华盖、扶壁上的脊边都是尖耸的,所有的塔、扶壁和墙垣上端都冠以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与此同时,建筑的立面越往上划分越为细巧,形体和装饰越见玲珑。这种以高、直、尖和具有强烈向上动势为特征的造型风格是教会的弃绝尘寰的宗教思想的体现,也是城市显示 其强大向上蓬勃生机的精神反映。
③从内部空间的特点,我们也可窥见其宗教情怀与技术手段:
在哥特式教堂中,尖券与小拱的大量使用,赋予了空间与结构以极大的灵活性,同时也为教堂的艺术风格带来了新奇的格局。哥特式教堂的平面一般仍为拉丁十字形,但中厅窄而长,瘦而高,教堂内部导向天堂和祭坛的动势都很强,教堂内部的结构全部裸露,近于框架式,垂直线条统帅着所有部分,使空间显得极为高耸,象征着对天国的憧憬。束状的柱子涌向天顶,像是一束束喷泉从地面喷向天空;有时像是森林中一棵棵挺拔的树干,叶饰交织,光线就从枝叶的缝隙中透进来,启示人们以迷途中的光明。
彩色玻璃窗是哥特建筑中另一个富有创造性的艺术特征,这种画也成为不识字信徒们的圣经。圆形的玫瑰窗象征天堂,各式圣者登上了色彩绚丽的玻璃窗,酷似丰富多彩的舞台画面。每当阳光从布满窗棂间的彩色玻璃照射进来时,整个教堂的空间便弥漫着迷离与幽幻,教堂仿佛就是天堂。此种气氛已尽显了基督教的精神,而这种气氛的形成,又无疑得益于尖券、尖拱及空间结构等技术。
在哥特式教堂建筑中,享有崇高声誉的教堂比比皆是。其中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都是代表。它们的外部造型,细部装饰及内部空间的结构,都既充分地反映了哥特式建筑的一般风格特点,又个性鲜明。所以,人们谈起哥特式建筑,往往都要以它们为例。
(3)哥特式教堂的衰落:
哥特式教堂的历史,同市民团结一致的独立斗争和城市的民主政体相始终。到15世纪,市民内部已经发生了明显的阶级分化,法国、英国等的王权已经统一全国,哥特式建筑逐渐失去了市民的关怀,大量接受了宫廷文化的影响,逐渐走向繁琐,丧失了它许多健康的理性原则。
15世纪之后,在英国,发展了垂直式哥特建筑,在法国,发展了“辉煌的”哥特建筑。它们都是晚期的哥特式建筑,尖券比较平缓,甚至使用4圆心券和火焰式券,连窗棂也使用了复合的曲线。于是,哥特教堂风格的一贯性被破坏了。
就在“辉煌的”15世纪,意大利已经开始了文艺复兴,“辉煌式”的人文历史内涵,其实就是向文艺复兴的过渡,不过一时还没有找到它的表现形式。
(4)哥特式建筑在以后的发展演变:
哥特式建筑经历了由最初的宗教用途向世俗用途过渡的过程,这种上升的纤细而庞大的建筑成为王公贵族们的宅弟风格的一种选择。法王约翰二世的儿子贝利公爵就修建了一系列巨大而又精雕细琢的火焰式哥特宫殿。而在文艺复兴开始之后,哥特式建筑就逐渐式威,它作为中世纪的象征而被厌弃,并被冠以“哥特式”的名称,它借自灭亡了西罗马帝国、摧残了古典文化的“野蛮民族”哥特人。这个名字后来在欧洲普遍流行,直到完全失去了鄙薄的原意后也没有改变。
到18、19世纪,工业革命不仅带来了生产的大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城市的杂乱拥挤、贫民窟滋生、环境恶化等恶果。于是社会上出现了一批乌托邦社会主义者,他们回避现实,向往中世纪的世界观,崇尚传统的文化艺术,要求发扬个性自由、提倡自然天性,同时用中世纪艺术的自然形式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用机器制造出来的工艺品,并用它来和古典艺术相抗衡。哥特式建筑才得以复兴。但是此时的复兴也是一种形式风格的复兴,而精神内核的流变则是从宗教虔信到世俗财富,再到大众文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