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治军政策对于边防造成了哪些消极影响?

如题所述

在宋代历史上,过度制衡原则长期以来是其军事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给边防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分析并归纳两宋边防因此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反映在以下诸多层面。

军事决策的迁延滞后

自确立全面防御战略后,宋军除了抵抗北方强敌辽朝外,还要应对新兴的西夏势力在西北的威胁。面临两面受敌的被动局面,宋廷因军事保守消极,导致边防决策拖延,以致往往被动挨打。有关这方面的史实不胜枚举,其中宋真宗朝最突出的例证,莫过于西北边防决策上的延误。在宋太宗朝后期,西夏队伍不断拓展疆域,至道二年(996),又开始围攻西北战略重镇—灵州。在援军和粮饷经常受阻的情况下,宋朝数万军民只能困守孤城。

宋真宗即位后,面对日益严峻的灵州局势,统治集团却优柔寡断,在守与弃之间摇摆不定。前线官员提议修筑绥州城堡,''以遏党项'',但由于决策层意见不一致,''互执利害,久而未决''。咸平四年(1001)十二月,宋真宗要求中书、枢密院大臣会商绥州城议案,宰相吕蒙正与参知政事王旦持反对意见,另一位宰臣李沆认为建议虽有价值,但损失,只有枢密院的大臣倾向于支持。西夏从此控制了西北要地,极大增强了实力,形成了咄咄逼人的态势。

宋真宗朝与西夏议和以后,当政者长期满足于对手称臣的表面安宁,对西夏积蓄力量并扩张的现实缺乏预案。如名将曹玮驻守西北前线期间,多次预见性地提出遏制西夏的方略,都未引起重视。宋仁宗朝前期,对西北边防的部署依然如故,因此当元昊突然称帝决裂时,宋朝当政者遂措手不及。据记载,宋仁宗数次询问对策,王騣、陈执中及张观三位枢密院文臣皆''不能对''。宋朝只得匆忙被动应战,于是陷于多年的西线战事之中。

类似以上重大军事决策的延误,还发生过多次,如宋徽宗朝联金灭辽的''海上之盟''。这项重大决策本身便存在短视的缺陷,即只考虑联手金军获取燕云地区,却没有预见''唇亡齿寒''后更强大的金朝之威胁。就其决策与落实的过程而言,同样存在一再延误的问题,以致错失了宝贵的时机。

据记载,始作俑者是亲信宦官童贯,才抛开一些官员的反对意见并付诸行动。因此,从重和二年(1119)宋朝派官员出使金朝,到次年双方商定共同出兵夹攻辽朝,再到宣和四年(1122)宋军第一次出兵辽燕京,前后拖延数年之久。当假手金军获得燕京等地后,宋统治集团只顾陶醉于虚假的成功,却没有周密的御金对策并及时有效地加强军事部署,最终迎来了灭顶之灾。南宋联蒙灭金后的情况,几乎与上述如出一辙。由此可见,宋朝军政制衡下导致的决策混乱滞后,给边防带来严重的后果。

总体动员力的涣散

历史上,汉武帝、唐太宗因为动员了全国的资源,得以集中优势兵力出征,才取得逐匈奴、突厥于塞外的重大战果。而宋朝虽然在经济实力、财政收入、人口规模以及队伍数量上占有明显优势,但由于受到军政分权制衡框架的约束,行政权、兵权和财权不够集中,因此难以有效地发挥国家的总体动员能力,即无法使自身优势转化为强大的军事力量。

作战指挥的被动僵化

由于战场形势变幻莫测,排兵布阵必须随机应变,故统帅应有灵活指挥权。孙子即指出: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这一名言早已久经沙场检验,成为用兵常识,以往王翦、韩信、卫青、霍去病、李靖等全权指挥用兵,取得决战千里之外的胜利便是如此。宋代统治者无视士兵的忌讳,以制衡的规则约束前线将领,直接介入军事行动,使将领们受到诸多制约。他们对战争反应消极,往往错失良机。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太宗第二次北伐,由于三路军将领缺乏独立的军事力量,在督军的监督下,他们能够严格执行预定的计划。其中东路主力军主帅曹彬行动迟疑,错失战机,遂在辽军机动灵活的反击下溃败;西路军副帅杨业提出借助地利设伏阻击的良策,主帅潘美不予接受,杨业最终被监军王侁逼迫孤军出战,结果兵败被俘。王船山对此尖锐地批评:曹彬谨慎而不敢居功,''将避权而与士卒不亲;将避功而败可无咎,胜乃自危,贸士卒之死以自全,而无有不败者矣''。

北宋中叶的武将王德用指出:咸平、景德中,赐诸将阵图,人皆死守战法,缓急不相救,失败太多了。''相反,当一个将军不受约束时,他常常获胜。例如,太平四年(979)10月,辽军发动南方进攻,宋军在满城与之作战。宋高宗时期,岳飞、韩世忠等将领由于更独立地运用队伍力量,在反金战场上取得了许多胜利。

队伍中的文武矛盾

在以文驭武规则的制衡下,宋朝武将长期受到军中文官的支配,如宋仁宗朝人所承认''自来武臣在边,多被文臣挚肘''。由于文臣缺乏实战经验,常因纸上谈兵带来恶果,故武将多对其缺乏信任感,由此而产生文武之间的抵牾。因此缘故,宋朝边防及作战效能受到很大影响。如北宋中叶侬智高在外部发动叛乱后,文臣杨畋最初主持平叛,但因其''迂阔无威'',引起属下诸将不服,遂接连失利,''以无功斥,名称遂衰''

武将与队伍士气的低下

由于受到各种钳制规则的约束,外加循谨安分特性的要求,宋朝将领的斗志受到挫伤,其素质也普遍降低,故作战往往缺乏积极主动性。如前述宋太宗朝曹彬、潘美等人在北伐中的消极表现,即为典型例证。宋真宗朝,边防将帅也多萎缩怯战。如咸平六年(1003),辽军围攻望都,王继忠率军抗击,王超与葛霸奉命救援,但''超、赞皆畏缩退师,竟不赴援'',致王继忠孤军战殁。至于骑兵将领王荣,''无将才,但能走马驰射,性怯怯'',更是一再贻误战机。还有宋仁宗朝的许多大将都表现得庸碌无为,如夏守赞懵于用兵。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对于边防将领无能表现的根源,宋人其实心知肚明,宋太宗朝后期便有多位官员言及将帅无权之弊,如张洎上奏反映:元戎不知将校之能否,将校不知三军之勇怯,各不相管辖,以谦谦自任。''''将从中御,兵无选锋,必败。王禹偁则指出:兵势患在不合,将臣患在无权。''甚至提出''抑儒臣而激武臣''的激进主张,希望振奋武将群体的精神面貌。以后,王安石仍检讨了''将从中御''的弊端。

然而,宋朝却始终不愿从根本上放弃制衡将领的规则,放权于将官的建议也就难以落实,因此对队伍士气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由此导致边防低效的后果也在所难免。此外,北宋长期存在的更戍法,使得出征的队伍通常由不同番号的各营临时组成,因此造成将领与部下之间的隔阂,也降低了队伍的战斗力。直到宋神宗朝变法后,才消除了更戍法之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4
宋代的治军政策导致了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局面,将军和士兵缺少默契,也无法让士兵心服,导致战事接连失利,造成了宋代军事羸弱的局面。
第2个回答  2020-12-18
使得将军和士兵之间的关系不好,使战斗力严重下滑。经常更换军队将领,纪律不严明。
第3个回答  2020-11-26
宋朝重文轻武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对于军权过度掌握,导致边关将领无权,不能及时做出应对。长此以往造成士气低下,根本打不了胜仗。
第4个回答  2020-12-02
重兵为禁军,拱卫京师,边境武备松驰,朝廷不重视武将,随意调遣,造成军队中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局面,极大地削弱了整合协调作战能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