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

有时候我怀疑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差错,想要从中寻找孩子不听我话的原因,如何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

如果你能放慢脚步,慢慢陪着他长大,你就不会觉得自己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长大了,你也就不会不知道怎么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了。

我有两个宝宝,曾经的我对孩子要求很严格,特别是我家大宝,我总是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她身上,我很少会跟她过多交流,我们说的最多的话就是今天老师有没有表扬你,那你今天又哪里做错了。

甚至一度我催她做任何事情都快、都要优秀,我可能是因为我自己曾经因为不够优秀,所以把自己的希望嫁接在孩子身上了吧,所以她很不快乐,很怕我,在没有我的时候会叛逆,虽然那时候她才五岁半。

改变我的是学校有段时间有请了一些老师,这些老师其实只是我们家长如何教育孩子爱上读绘本,而其实老师举了个例子,我只记得那本书的名字叫《陪着蜗牛去散步》,书的大致内容是每个孩子都像蜗牛,而我们家长总是嫌弃孩子走的太慢,这个走可以比喻成孩子做任何事情,所以家长对孩子有很多不满,而孩子觉得很痛苦。

我开始寻找一些类似的绘本《安的种子》,我发现我的教育方法错了,我教育孩子的出发点是以我希望为主的,而真正需要成长的是孩子,当你做任何事情都以孩子会怎么做,孩子是否会快乐,是否孩子愿意这样做为出发点,那么你也就学会了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了。

要给孩子失败的机会,不要强制她必须一次成功,要给她做任何事情“试”的机会,她只有去试过了,她才能从经历中寻找到经验,家长你明知道可能她会在做某件事情上会受伤,或者会失败,但只要不伤害身体,你都应该让她去试,一次,而不是直接告诉她答案,不让她自己去寻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20
父母站在孩子角度看问题,多换位思考,让孩子乖乖听话

很多父母都想要和孩子亲密无间,但是想要跨越和孩子之间的鸿沟进行家庭教育,就必须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认真分析孩子的内心世界。但是很多的父母总是习惯性地站在身为父母的角度看待问题,很难改变自己的思维。

众所周知,孩子的思维是天马行空的,眼光也和成年人不同。但是父母常常忽略这一点,总是拿自己喜欢的强加到孩子身上,这就是造成父母和孩子的矛盾所在。可馨育儿说,父母如果想要真正的理解孩子,就要站在孩子的去观察周围的一切,用心感受孩子的视角,才能看到很多成年人看不到的问题,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正确引导孩子的成长。所以,父母不要在抱怨无法和孩子进行沟通,这只是因为你没有找对方法,不会换位思考,只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不考虑孩子的感受,自然孩子就不愿意听你的话语。

其实,对于父母来说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是很容易的,区别只是父母愿不愿意放下“父母的架子”,真实的贴近孩子。

1、 放弃对孩子的偏见

有些父母在养育孩子的时候,总是会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的孩子,就会给孩子打“标签”。比如“笨孩子”、“学习差”、“喜欢玩”、“调皮捣蛋”等。当父母总是将这些标签挂在嘴边的时候,就算孩子以前不是这样,以后也会慢慢变成标签中的样子。这种“打标签”的行为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容易造成孩子对自我的错误认知,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所以,父母要放下心里对孩子的偏见,要从新认识孩子的方方面面,塑造孩子全新的形象,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他。

2、 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有很多的父母总是期望孩子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事情或理想,对孩子充满了期待。这种做法其实是非常不正确的,不仅会引起孩子的抵触心理,还会伤害亲子感情。父母要明白孩子也是有自己的爱好和理想的,父母要做的是支持孩子完成自己的爱好和理想,而不是将自己的遗憾强加到孩子身上。

3、 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

人都希望他人能够平等的对待自己,孩子也是这样。每个孩子都希望父母能够平等地对待自己,和自己沟通。所以,父母在和孩子说话的时候,不要居高临下的俯视,要蹲下身子用平等的姿态和孩子进行亲子沟通,这样才能拉近与孩子的距离,让他体会到被重视的感觉。
第2个回答  2019-07-20
(1)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家长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是施教成功的重要因素。
倾听的前提条件是尊重孩子和具有民主意识。许多家长能做到无微不至地爱孩子,却做不到尊重孩子、允许孩子发表不同的意见。家长应该明白,孩子虽小,也是家庭中一个平等的成员。

(2)更全面地认识孩子是换位思考的基础。

沟通是“换位思考”的准备,是父母与子女和谐相处、相互信任的纽带,是全面认识孩子的开始。作为父母,不能总在高高在上,以“绝对权威”的姿态维护家长的尊严。要尽可能抽出更多的时间同孩子交朋友、谈心。谈心是与孩子最直接的沟通方式,父母在同孩子一起游戏、看电视、吃饭的时候,可以问一问班级里、学校里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同学间的关系有什么变化,同学家里发生了什么事,班里谁学习进步快,那个同学有了什么突出变现等。最重要是,要尽量聊些孩子感兴趣的话题。谈话聊天时,家长还要善于聆听孩子的叙述,了解孩子的观点。当觉得孩子的观点、做法是正确的时候,要加以表扬,鼓励孩子大胆地做下去。反之,对于孩子认识的误区,要耐心地加以分析,引导、帮助他认识清楚。不要把观点强加给孩子,更不要训斥、打骂还。

  (3)充分尊重孩子是家长换位思考的核心。

父母与孩子平等相待,可以使孩子学到以温和的态度对待他人,加速孩子心理上的成长。当父母以平等、尊重的姿态与孩子交流时,就为孩子创造了一个广阔的了解承认、了解社会的窗口。交流中,孩子也会向父母探究成人的内心世界,如家庭的经济状况、生活状态、父母的工作情况、志向等。使孩子能够增长知识和经验,增加多父母、社会的了解和认识。在处理孩子的“错误”时。要耐心地。心平气和的摆事实、将道理,说明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所在,使孩子心服口服。若发现自己的不当之处,要及时向孩子道歉。这样,孩子才会从内心感激、信任父母。
尊重孩子还表现在父母对孩子的“小毛病”、“小错误”的宽容对待。不要急于告成,要给孩子一个“修正”的时间。

(4)用心理换位的方法思考教育问题。

心理换位,就是家长以孩子的身份想一想要求做和将要做的事情。这种换位,使家长的教育行为减少主观色彩。
换位思考时,应充分体察孩子的角色地位、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孩子的个性特点,也可以回忆一下自己在孩子这个年龄时经常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换位思考,特别要强调把自己当孩子。这样,才能有效地打动孩子,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3个回答  2019-07-20
1、家长注意体会孩子的感受。
  如果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或者与好朋友或心爱的宠物分离时,孩子细腻的小心灵会难过半天。这时候就很需要家长的关心,但父母如果只是一味地告诉他“没关系,坚强一点”,“这没什么好难过的”等话语,这就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一点都不能体会他的感受,如果父母把话改一改,比如说:“你很难过吧?我要是你也会有这种感受的。”相信孩子听到这样的话一定会有不同的表现。

2、家长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发展程度。
  父母应该知道多大的孩子理解多少的话,如果父母尽说些孩子无法理解的话,或提出一些孩子达不到的要求。这不仅让孩子觉得辛苦、压力大,亲子间对话也势必难以搭得上线,就很容易形成交流不畅而使双方之间有代沟的产生。

3、在回答孩子的问话时要注意方式。
  孩子提出问题时,应先了解其真正含意,并针对孩子的需要做回答。例如孩子问:“妈妈,你要不要去买菜?”这个问题的真正意义其实是:“妈妈,我想跟你一起去买菜。”假如你知道孩子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说:“是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孩子听了必定会很高兴,因为这正是孩子当时的心愿。

4、家长对孩子说话时要避免用负面意义的说话语气。
  所谓的负面比如家长不要用“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赶快……”、“限你在五秒钟内……”、“我数到一、二、三……否则……”、“你应该……”、“你真笨”、“你好环”、“你太让我失望了”、“不可以……”等等带有指挥、命令、警告、威胁、责备、谩骂、拒绝等负面意义的说话语气。而且说的多了,孩子对此更是无所谓的态度,所以家长再说类似的话就没有任何意义,还让孩子感到厌恶。

5、在与孩子交流的话题上,可以经常变换新鲜的内容。
  常变换新鲜的话题会引起孩子的兴趣,例如:“你猜猜看今天我发生了什么事?”、“你知不知道为什么小孩子最喜欢恐龙?”、“如果有一天,太空人真的不到地球……”等问题,相信会比“今天过得好不好?”“快乐不快乐”更能吸引孩子。因此有时一些啰嗦的话反而起到更好的效果,只是要运用得当。

6、家长要懂得充实孩子的生活经验。
  父母与孩子对谈的题材,大部分是来自生活之中,因此培养孩子一颗敏锐、好奇的心是很重要的。父母可以带领孩子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如一花一草一木,路上车子的颜色、造型、品牌,街上行人的穿着打扮、说话内容、百货橱窗等,都可以成为谈话的素材,孩子的观察力会自然而然地提高。
第4个回答  2019-07-20
其实,要使双方能有良好的沟通,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很重要。要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他的内心感受,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说好每一句话。简单点说,站在对方的角度,就是要学会进入人的内心,了解对方的所思、所想和所盼,这样交谈才能流畅、愉快和有效。 

作为父母,当孩子取得成绩时,一定要与孩子一起高兴,给予孩子表扬和鼓励,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不但能密切母子关系,还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使孩子更加努力。在孩子遇到困难和失败时,要注意给孩子支持和安慰,不要雪上加霜地数落孩子,这样孩子才会有信心。如果发现孩子不高兴,也不要埋怨和唠叨,要引导孩子把烦恼和痛苦宣泄出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抚。时间长了,孩子就能感觉到父母像伙伴、像朋友,就会在心里接受你,主动与你交流,并按照你的要求去做。

站在孩子的角度,是对孩子的尊重,是有效沟通的一种重要技巧。它能避免和减少对话双方的戒备和猜疑,弱化和消除对话过程中的不愉快,能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对方,传递我们的意图,从而使对话朝着期望的方向进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