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调动特殊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题所述

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内动力,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兴趣不仅能使学生在艰苦的学习中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更重要的是能够驱使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自觉地把获取知识和获得创造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使其终身得到发展。 ??????????????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而数学是一门思维严密、逻辑性很强、很抽象的学科,教师所授内容抽象,形式枯燥,照本宣科、平铺直叙,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甚至会使不少学生对数学产生恐惧心理。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人常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是一种苦役。皮亚杰也说过: “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下面我就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启发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谈一谈我的看法: ?????????????? 一、通过背景、史料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法国数学家保罗·郎之万说 :“ 在科学的教学中,加入历史背景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 ” 在数学教学中加入相关的历史背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概念、公式等理论的创始与发展过程,还可用数学家勤奋治学的精神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特别是相关数学思维方法的形成,更有利于学生在今后学习中借鉴 [1]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 教学研究也表明,学生对数学史及数学家的光辉事迹是很感兴趣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给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史片断或一些著名的数学家的事迹,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勾股定理时,可引出,勾股定理又称毕达哥拉斯定理或毕氏定理,传统上认为是由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所证明,据说毕达哥拉斯证明了这个定理后,斩了百头牛作庆祝,因此又称 “ 百牛定理 ” 。在中国,《周髀算经》记载了勾股定理的一个特例,是我国西周时期数学家商高提出的,故又称之为商高定理,比国外的毕达哥拉斯定理早六百多年。三国时代的赵爽对《周髀算经》内的勾股定理做出了详细注释,并加以了证明 [2] 。这段史料介绍不仅使学生了解了相关知识,而且可以教育学生学习我国科学家们前赴后继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 二、运用多媒体优化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 数学教育在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课堂教学中教师单靠粉笔、黑板和简单的教具已不能适应当前数学教学的需要。学生的兴趣来自于教学的吸引力,即使教学内容比较陈旧,但如果教学角度新、方法新、手段新,以新意的形式组织,也能收到好的效果。投影、电视以其生动形象、富于变化的特点给课堂带来了活泼的气氛 , 运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不但可以根据数学教材内容,把文字、图片、动画结合起来,而且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使抽象的数量关系形象化,使静态的思维材料动态化,直观生动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骤增 , 思维异常活跃 , 难点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如在讲解七年级上册《丰富的图形世界》中的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一节时,由于初一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还比较贫乏,就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在制作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图的教学课件时,可在正方体的每一个面都加上不同的颜色,因此在教学时不但比较形象的展示了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图形,使同学们直观的理解了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内在联系,而且开发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得本节课取得巨大的成功。如果本章本节教学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节课下来,很多的学生都感觉很枯燥、很抽象,有些想象力差的学生甚至不知怎么回事,当然课堂教学效果明显不及前者。因此,运用多媒体优化教学,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可以增强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 三、理论联系实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 世界著名植物学家季米良捷曾说过: “ 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东西由口头传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呈出来,而是艺术家、创造者。 ” 确实,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数学教师,不应该简单地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生硬地传输给学生,而应该利用 “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 这一典型特征,充分展示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数学实例在生活中的真实性。心理学告诉我们,借助理论知识来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最宝贵、最有成效的学习动机,学习数学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应用它。荷兰教育家沙夫萨马认为: “ 我们应该向学生传授那些有助于他们生活的数学知识 ” ,对于数学学习,能够活学还不够,还应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使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所以说用好数学也是一门技艺。新教材的内容编排确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增加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把从生活中收集到的数学知识,带进课堂教给学生,给传统的教学带来新鲜的活力。如讲直角三角形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一些片段并提出问题:能否不上树就测出树高,不过河就测出河宽?不接近敌人阵地就能测出敌我之间的距离?再如,拉面馆里的师傅将一根很粗的面条通过多少次操作可以拉成 64 根面条?这两个问题较好地反映了可以用数学观点来看待生活中的现象,尽可能使教材内容生活化。 ??????????????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应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威感。因为在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使自己成为一个发明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希望和需要,这种需要是和学习相伴随的。 ” 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去接触生动的事实和现象,从而体验到认识的欢乐,使他们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的力量,使之成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材料。 ?????????????? 四、充分展示思维过程,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思维活动的过程,我们要帮助学生从抽象的角度去对直观的图形做出适当的理解和必要的推广。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时,要预留一些思维的空间给学生 , 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思维,若一味地用演示代替学生的操作,代替学生的思维,包办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那可谓用得不适时 [3] 。数学教学是思维过程的教学,学生参与教学,最主要的就是思维的参与,所以我们在教学中,无论是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总结,还是习题的解答,都应充分展示思维的过程,以便降低思维的起点,减小思维的跨度,创设思维的情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参与知识的 “ 再创造 ” 打下基础 。 ?????????????? 展示思维过程应体现在整个数学教学活动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课型特点,使教学活动成为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因此:( 1 )概念教学要揭示概念的产生、形成过程。( 2 )定理法则的教学要揭示规律的发现过程和证明思路的探索过程。定理法则在教材上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副经过千锤百炼 “ 完美无缺 ” 的逻辑体系,这种完美的形式掩盖了数学发展的过程,如果在教学中照本宣科,以“ 就是这样 ” 的方式把定理、法则、公式灌输给学生,无疑会扑灭学生思维创造性的 “ 火花 ” ,学生学到的仅仅是死的数学知识,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教学时,揭示定理、法则、规律的发展过程和证明思路的探索过程,不仅使学生记住了定理和法则的结论,而且使学生知道了定理法则得来的过程,揭开了数学的 “ 完美面纱 ”。( 3 )例题教学要揭示方法和思路的选择过程。对于例题教学,教师应重在 “ 引路指津 ”, 认真分析例题解法的思路选择,探询是否还有其它更妙的方法,课本为什么要运用这种方法等等。讲解例题要体现知识从理解到应用的升华,总结归纳方法,揭示规律,发展智能。( 4 )习题教学要遵循从理解应用到巩固提高的原则。学生完成习题是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思维活动,是使初步展示的思维过程得到巩固和深化的过程,因此,学生完成习题的过程就是完成自己思维活动的过程。 ?????????????? 五、通过寻找规律,吸引学生注意力 ?????????????? 任何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有其规律性 , 作为反映事物变化规律的数量关系的数学问题 , 其运算也必然有内在的规律性。数学规律的教学要充分展示规律的总结过程。教学中的法则、性质、定理以及思想、方法都是数学规律,它们是解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依据和理论基础。有些规律虽然前人已经总结出来了,但学生要掌握它,还要回到具体的问题、具体的思维情景中重新加工制作。在数学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亲自去猜测、探索,成为应得结论或规律的发现者,或引导学生对所学的问题加以拓广、深化,才能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 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东西都特别珍爱。同样,在课堂上,如果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探讨获得的知识,就会记得特别牢固。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现数学问题的规律性?我认为学生要( 1 )善于观察,发现规律。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前提,也是探索解题思路的起点。解决数学问题首先应做到善于观察,即洞察题理,捕捉 “ 闪光点 ” ,从中发现规律性。( 2 )大胆设想,寻找规律。在求解数学问题时,若能按逻辑思维,由此及彼地做大胆设想,也可以为探明解题思路开辟新的天地。(3 )从特殊情形入手,把握规律。有些数学问题,因其抽象程度较高,一时难以找准其解题方向,此种情况下,不妨从特殊(简单)情形入手,以确定其中的规律性。即通过“特殊”,把握“一般”。在求解数学问题时,寻找规律性是把握解题思路的必要手段,找到了规律,也就意味着把握了解题思路。 ?????????????? 六、利用一题多解 ( 证 )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 寻求一种新的解 ( 证 ) 法,学生往往冥思苦想,反复琢磨,百思不得其解。一旦领悟,解 ( 证 ) 法却又那样的出人意料。通过寻求新的解 ( 证 ) 法,学生既体验到 “ 山穷水尽疑无路 ” 的艰辛,又品尝到 “ 柳暗花明又一村 ” 的乐趣,从而激起他们更加强烈的学习热情。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一般安排在单元复习、单元测试时进行。其中、期末试题中多安排这类一法多用的题目。待评讲时,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基本解题方法和技能技巧的掌握,都可以进一步得到提高,学习兴趣自然也就更为强烈。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从新知与旧知、本类于它类、纵向与横向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 通过一题多解,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使学生明白了天无绝人之路的道理。 ?????????????? 七、讲究练习策略 , 升华学生的学习兴趣 ?????????????? 理解和巩固知识是应用知识的前提。解决新问题时,既要运用原有知识的记忆储存,又要以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媒介进行思维加工得到新的方法,因此在设计练习时要注意: ?????????????? 1 、新知识及时练。在教完一个新概念或新法则之后,应及时针对概念的本质特征选择一些习题让学生练习。例如:教完方程的概念后,应针对方程概念的两个本质特征: ① 含有未知数; ② 等式,设计习题让学生练习。为体现针对性,教师可做 “ 诱错 ” 性练习。 ?????????????? 2 、易混淆知识对比练。容易混淆的概念,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对比的练习方法来认识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对比练习中,让学生发现知识间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之处。 ?????????????? 3 、相关知识结合练。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我们在讲解一个新知识后,应把与此相关的旧知识结合在一起,选择练习题让学生练习。这样把新旧知识连成片,串成线,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4 、主要知识加强练。对教材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关键的知识,教师应在题目的数量和质量的选择上下功夫,不要随心所欲,信手拈来让学生练习。一般来说,在讲了一个新的重要概念之后,应选配一些基础习题用以增强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些稍复杂的习题,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 5 、因材施练。由于学生存在着知识基础和能力的差异,在各知识练习中,教师应以不加重学生负担为原则,允许学生因材施练,采用 “ 弹性 ” 作业练习的策略,满足各个水平的学生,激起学生的兴趣。 ?????????????? 总之,练习设计时要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注意面向全体,及时反馈及时矫正,及时奖励及时强化,加强指导,最后变式提高。踏着阶梯式的习题,学生的需要不断发展,学生就进入探索发现的境界。 ?????????????? 孔子云: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是推动、激励学生学习的最有效的动力。没有兴趣,就没有创造。惟有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