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与瓷的区别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人们总是把瓷与陶相提并论而称之为“陶瓷”,这种提法反映了陶和瓷都是火与土的艺术。由于陶器发明在前,瓷器发明在后,所以瓷器的发明,很多方面受到了陶器生产的影响。如人们对火的性能的掌握和对粘土特点的充分认识等。但陶与瓷无论就物理性能,还是就化学成分而言,都有本质的不同。

陶器和瓷器的主要区别表现在:
(1)陶器的胎料是普通的粘土,瓷器的胎料则是瓷土,即高岭土(因最早发现于江西景德镇东乡高岭村而行名);
(2)陶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上,瓷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下;
(3)陶器的烧成漫度一般在900℃左右,瓷器则需要1300℃的高温才能烧成;
(4)陶器多不施釉或施低温釉,瓷器则多施釉;
(5)陶器胎质粗疏,断面吸水率高。瓷器经过高温焙烧,胎质坚固致密,断面基本不吸水,敲击时会发出铿锵的金属声响。

除以上所举,陶与瓷的不同之处还表现在:陶器的发明并不是某一个国家或某一地区的先民的专门发明,它为人类所共有。只要具备了足够的条件,任何一个农业部落、人群都有可能制作出陶器。而瓷器则不同,它是我国独特的创造发明,尔后通过海路和陆路大量输出到海外,才使制瓷技术在世界范围得到遍及。因此,瓷器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1827946.html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8-18

说到陶与瓷,大家是不是觉得都是陶瓷呢?但实际上,陶与瓷可是两个品种,陶一般指的是陶器,瓷一般指的是瓷器,是完全不一样的。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陶和瓷之间究竟有什么不同:从我国的发展史来看,一般是分为陶和瓷两大类。

    外形上

很多人区分陶与瓷的标准是瓷器有釉而陶器没釉,但实际上,这样区分也并不准确。因为陶器可以有釉而瓷器也可以没有釉,就比方说汉代琉璃釉器,俗称叫做汉绿釉,唐代五彩琉璃器,俗称也就是唐三彩,这两种都是有釉的陶器。而质地洁白细腻的白瓷素胎器,很多人把它错误地当做瓷器,但实际上它是一种陶器,也就是说胎体没有细密烧结的粘土和瓷石制品统称为陶器,其中把烧造温度较高、烧结程度较好的那一部分称为“硬陶”,把施釉的一种称为“釉陶”。而经高温烧成、胎体烧结程度较为致密、釉色品质优良的粘土或瓷石制品称为“瓷器”。因为陶瓷历史本身就是连续的,所以按照是否有釉的标准去划分也就显得困难。

    对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温度二者选择后的共同作用结果

陶器的选材可以使用瓷土在内的各种矿物粘土制作,烧成温度较低,多在700-1000℃之间。胎体基本烧结,不再遇水分分解,气孔率和吸水率较高,成品硬度较低,在显微镜下来观察胎体极少存在玻璃相莫来容结晶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没有瓷化,敲击时候的声音比较沉闷

瓷器使用的是氧化铝含量较高的瓷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高岭土来烧制的,瓷器的烧成温度至少在1100℃以上,比陶器的温度高许多,胎质基本瓷化。显微镜下来观察会有大量莫来石结晶体存在,气孔率和吸水率较低,成品硬度较高。在成品很薄的时候会呈现半透明,敲击听到声音很清脆


陶器和瓷器都是我国比较远古的器皿,先有陶器,因为陶器的烧制工艺比较简单,工匠们在这种工艺取得的经验基础之上,不断反思总结,最后掌握了瓷器的烧制技术,才有了瓷器的诞生。

第3个回答  2022-08-24

陶和瓷的区别:

一、外表的釉面:瓷器烧制过程一般都是经过高温的,釉面是高钙石灰釉,它的釉面明亮有光泽,陶烧制的则是低温釉,一般铅作为溶剂低温烧制的,和瓷器相比较,陶较为粗糙。陶的表层,铅对人的身体有害,陶器多为陪葬品。

二、吸水:一般的人可以通过吸水来判断,瓷和陶的区别,瓷器几乎不吸水,吸水率一般会小于0.2%,陶器一般的都会有的吸水性,吸水率一般的都会大于10%。

三、声音:敲击瓷器时,一般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很悦耳。但敲击陶器时一般会发出沉闷的声音,有一种迟钝的感觉。

四、颜色:瓷器是半透明的,灰、黑白等各种颜色,断口处和玻璃差不多;陶器是不透光的,有红、灰、白等各种颜色,断口处显得粗糙。

五、温度:陶器烧制的温度一般为700至800度之间,瓷器的烧制温度一般为1200度,现代瓷器烧制1100以上温度即可。

六、原料:陶器用的是普通的黏土,而瓷器用的是瓷土,一般的就是用高岭土为主要材料,高岭土有着很好可塑性以及耐火性,为松软的土质,现在陶器也开始用高岭土。

第4个回答  2022-08-16


                                   

陶与瓷,都是火与土的交融所产生的艺术,陶器发明在前,而瓷器发明在后。

一、概念不同

陶器是用粘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干燥后,放在窑内烧制而成的物品。而瓷器则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土等组成,经混炼,成形,煅烧而成的外表施釉或彩绘的物品。

                       


                                   

           

二、烧成温度不同

陶与瓷的区别主要在于原料土的不同和温度的不同。陶器的烧制温度在800-1000度,瓷器则是用高岭土在1300-1400度的温度下烧制而成。在制陶的温度基础上再添火加温,陶就变成了瓷,瓷是陶的升级版,陶也是瓷的亲兄弟。在此特地说明:现今流行的所谓陶制品,多数都是高温烧制,严格来说都是瓷制品。

                                   

                                   

三、原料不同

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土制坯。黏土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成的。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即1300-1400度)下,所制的坯体则成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制温度达到1200℃时,则不可能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璃质。陶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上,瓷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下。

四、透明度不同

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釉料不同,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以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五、坚硬程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低,胚体并未完全烧结,胎质粗疏,敲击时声音发嗡,断面吸水率高,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胎质坚固致密,断面基本不吸水,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二者坚硬度不同,瓷的硬度高于陶。

                                   

六、施釉的不同

釉就是罩在瓷器表面的那一层光亮外衣。它主要是以粘土、石英和长石为原料。经研磨、调制后上于胚胎表面,在高温焙烧后熔融,冷却后即形成玻璃质晶体。它可增加胎体强度,并有效地隔绝气体、液体。陶器通常不施釉或只施低温釉;瓷器表面施有一层高温釉,胎釉结合牢固,厚薄均匀,从而达到美化、光洁瓷器的目的。


                                   

第5个回答  2022-08-17

我们经常把“陶/瓷”二字放在一起读,其实他是两个概念。人类历史是先有“陶”后有“瓷”,陶瓷的区别不在于泥巴,并不是陶泥做的就是陶器,瓷泥做的就是瓷器。那“陶”和“瓷”有什么区别的,下面我们来详细说明

1.陶瓷的最大区别就是烧成的温度不同,陶的温度低渗水率很大,烧成温度在700-1000摄氏度之间,瓷的温度高渗水率极低,烧成温度在1280-1320摄氏度之间,上了釉之后更是不渗水,所以坚固好用。

2.陶器质地粗糙,颜色暗淡,不透明,而瓷器质地光滑,表面通常呈半透明,反光能力强,颜色鲜艳。

3.陶器硬度较差,而瓷器硬度高,陶器烧成湿度低,敲击时声音发闷,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烧成温度高,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光滑。

4.瓷器和陶器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但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没有制陶的技术发明及陶器制作技术的不断改进所取得的经验,瓷器是不可能发明的

以上就是为你整理的陶瓷的区别经验,希望对你有帮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