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2课-01

如题所述

《入行论》第02课笔录

=================================

在第二堂课中,上师强调了几个比较重要的问题,第一个是强调了集体学习的必要性。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最好是集体学习,集体学习有它的必要性才这样安排的,集体学习更加容易学习圆满。如果是自己一个人学习,一方面会觉得自由一点,但是一方面也没有什么压力。对于具有高度自觉性的人来讲,学习可能还是可以圆满的,但是对一般人来讲,如果没有这么高的自觉性,遇到一点违缘,遇到一点事情,就有可能中断学习,这是很可惜的事情。如果大家在一起学习,互相之间就有一种帮助,有一种加持力,学习的热情也会比较高,通过集体的力量,也更加容易让自己的学习圆满。

另外,自己一个人学习,就不一定有相互探讨的机会,而集体学习的话,大家可以互相接触、探讨,就有一种增长智慧的作用。比如我们在看书的时候,觉得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比较正确,但是与别人一交流、探讨,别人从他的角度说出他的观点,就会发现自己的观点还不圆满,有点偏或者欠缺,慢慢就会发现这些差距。大家一起学习、相互探讨就可以增长自己的智慧,打开自己的思路,作用非常大,还可以进一步提高自己学习的兴趣,能够让自己保持在一种法喜当中。如果自己一个人学习的话,就很难获得上述利益,所以集体学习有这种必要性。

在集体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和其他道友一起学习,一方面也可以实践某种菩萨的行为。在一起学习更加容易有布施的机会;或者是守持戒律、守持菩萨戒的机会;凡夫人在一起难免会有冲突,还有修安忍的机会。可以一边学习,一边实修《入行论》的教义,具有种种殊胜的好处,所以上师强调集体学习,除了以上这些必要性之外,还有很多很多的必要性,我们一边学习一边就可以体会。

在一起学习要珍惜时间,该听光盘的时候好好听,该讨论的时候把话题放在佛法上。如果不注意,很容易变成大家聚在一起吃吃喝喝,聊些世间无关的话题,浪费了所有人的时间,这是不必要的。讨论的时候,重点是交流自己在佛法方面有什么观点,有什么看法。首先不要预设自己的观点是百分之百正确的,然后再把这个问题、观点提出来,和大家一起去碰撞,一起去探讨,看一看别人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怎样的。在探讨的过程中,就可以逐渐让自己的智慧升起来,能够用各种方式探讨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这对我们增长智慧、理解法义非常有必要。在学习中会发现,从这个方面可以解释这个意义,从其他很多方面也可以解释这个意义。我们能生起真正的智慧,对法义能有全方位的了解,集体学习是有非常大的帮助作用的,我们应该有这个认知。

对初学者来讲,我们不能够离开上师、善友和正法的摄持。我们无始以来在轮回当中,已经非常习惯于轮回的模式,不依止上师,不依止正道,我们很容易重新回到老路上;或者说,我们在最初学法的时候,根本还没有脱离以前的思维模式。如果不长期依止上师听法,很容易让自己学法、听法的意乐逐渐丧失掉,这是非常可惜的。我们要经常听法,听法的时候可以在光盘上看到上师的形象,听到上师的教言,这样也算是一种亲近上师的方式。

一般来说,科技的东西都是一种物质。我们听录音机里面的声音,看电视上的画面,似乎是在依止一个无情物。但是我们通过光盘的方式来学习《入行论》却不一样,上师对这个方式予以了加持,有某种非常甚深的意义,绝对不同一般的在电视上看画面。有人担心电视是无情物,依靠它会得不到传承,得不到法义,是不是真的依止上师?实际上,上师仁波切在通过光盘授课的时候,经常引用法王如意宝的一个先例进行说明:以前法王如意宝到香港时,看到敦珠法王金刚萨埵灌顶的一个光盘,当时法王和随从一起在电视面前接受灌顶,最后法王肯定说大家得到了灌顶。当然这种情况一般人是做不到的,但是有修行境界的菩萨或者证悟者是完全可以的。上师在许多地方开许说,在光盘面前听法完全可以得到传承。从这个方面观察,通过光盘看上师的影象或者听上师的教言,与亲近上师、依止上师的意义完全一样,功效也一样。只不过我们非要认为是电视上的影象而已,不是真正的上师,从某种角度也可以这样说,但是如果从具有证悟上师的特殊功德事业的角度来讲,影像完全可以等同于本人,因为证悟的上师可以让虚空发音、让墙壁发音、可以让任何东西发音,都可以做得到。如果我们对上师有信心,这也是一种亲近上师的方式。

我们虽然是在电视面前听闻正法,也要有一种敬畏之心,应该与在上师法座下面听法一模一样,应该有这样一种态度,通过恭敬的态度我们才能得到殊胜法益。佛法是从恭敬当中获得的,有一分恭敬得一分加持,没有恭敬就得不到加持。我们要经常以这种方式来亲近上师善知识,看看上师对我们有什么教言,看看上师对我们修行方面有哪些指导。经常亲近上师、依止上师才可以有力、有效的改变我们内心当中的种种非理作意,改变内心当中的不合理的想法,亲近上师、得到上师的加持是非常重要的。

经常和道友、善友在一起也很关键。因为自己一个人修行,往往不能安住在如理的行为中。比如自己在家里听法,很容易随便躺着靠着,或者走来走去做很多事情,没有人监督,就比较容易散乱。但是如果和道友在一起,自己做得不如法,就会觉得不好意思,这种压力也能够让自己在听法过程中,保持如理如法的行为。我们和道友在一起可以相互提携,相互帮助,纠正不好的见解,一起做一些合理合法的行为。我们要发愿乃至获得菩提果之间一直不舍离道友互相帮助,这方面非常关键。我们不能离开的,一个是殊胜的上师,一个是善友,这是在许多经论当中,再再提到的。

我们一起学习佛法的时候,一方面不要远离上师善知识的教言,一方面就是不要远离一起修法的同行道友。如果我们不经常与修法的道友共处,却经常和不学佛法的人交往,那我们的言行和心态,以直接或间接,主动或被动的方式就很容易受影响,影响到我们的心态,就没有兴趣学法;影响到我们的行为,就不再取舍因果,这是很大的损失,所以应该经常性的依止上师和道友。

还有就是要经常性的闻法。如果我们不闻法,我们就不知道我们的行为和心态是否正确。如果我们经常闻法,虽然不一定马上就有一种非常大的转变,一下子就获得神通神变,但是经常闻法,法义逐渐就会深入我们的内心最深处。只是听一两次开示,只是学一两次不一定会有效果。法听多了之后,某些理念会深扎到自己内心当中去。我们在上师座下听法,上师讲得最多的是什么?就是利他心、利他行为和菩提心。在上师座下听法的人,无论是学院的道友,还是网络上学习的道友,或者是光盘面前听法的道友,听了之后不管能不能做到,反正都知道利他心是最重要的,菩提心是最重要的,经常听法,自然而然产生了这个效果。在听法的基础上再经常去观察、去思维、去串习,对自己内心的改变也更加大。我们要通过经常亲近善友、亲近上师、经常听闻正法,使自己的心和法逐渐的相应。

我们现在的状态是什么?就是心是心、法是法。我们的心还是轮回的这种心,自私自利很强的心,耽著于妙欲的心;而法呢?法是清净的、法是离欲的、法是非常圆满善妙的自性,现在二者之间是有距离的。那么怎么办呢?我们就是要通过经常性的闻法,经常亲近道友,经常亲近上师,让正法逐渐接近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逐渐与法相应,最后我们的心就变成了法。只要一起心动念就是法,要达到这样一种比较圆满的目标,达到我们的心能变成法的状态。比如说,我们通过串习菩提心,逐渐地串修菩提心,本来菩提心是菩提心,法是法,我们的内心是自私自利的心,但是通过经常性的观修慈心、观修悲心、观修利他心,这样的不断观修下去,心逐渐和法相融,最后修到一定量的时候,法真正融入心,心就变成了菩提心,就彻底把内心的自私自利完全消灭,自己的心成为菩提心的本体,只要一起心就是菩提心,只要一动念就是菩提心。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去串习空性,对于空性的无自性、实相,再再去串习。在现证空性的时候,心就完全变成空性,或变成智慧的这样一种形态,就是要达到这种目标。为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去创造因缘,在很多因缘中,亲近上师善友,经常闻法、修行正法,这是最直接、最迅捷的一个通道,最后我们的心会逐渐与法相应。我们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我们应该经常依止上师的殊胜教言,通过教言改变自己的心,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串修,让自己的心变成一种法的状态,这就叫“心入于法”或“法入于心”、“心与法相应”,这是相当重要的。

上师教导我们在修行佛法过程中,不要离开上师善友,不要离开听闻正法、串习正法,这对修行是一个很大的保证。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长时间学习,长时间依止上师都是一样的重要。学习佛法应该是一种长期的串习,不要把学习佛法当成学习世间的某种技巧、法术一样,只学一两个月马上要见到明显效果。就象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气功盛行,一练之后马上有气感,马上就得到一种感应,就觉得这很灵验,我们学习佛法不要有这种期待。得到感应对某些人的修法也许有某种促进,但对于多数人来讲,过度追求外在的明显效果,追求感受啊、感应啊,稍不注意就会变成引自己入歧途的因,不可能再老老实实沿着法义去修行。追求一些外表的、形象的、花花绿绿的东西,对了知内心的实相有一种障碍。上师和很多大德在讲法时都说过,虽然佛法中也有神通啊、感应啊,但是对这个并不特别的重视,最重视的是对实相的了知,对我执的断除。断除我执、修行人无我、法无我,利他心这些才是最重要的、才是根本的。如果我们把根本抓住,一旦修行到量,内心当中升起了菩提心,证悟了空性,神通、神变都会附带获得的。抓住了根本,支分的东西也能获得;但是我们抓住支分,根本东西是无法获得的。如果我们把时间、精力投到追求外在的形象上、神通上,我们就没有兴趣再去了知根本实相,发展菩提心和利他心,最后即便得到了神通神变,但是实际上已经走入了歧途。不可能得到了神变的缘故,就附带得到了菩提心,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得到了菩提心,证悟了空性的话,附带可以获得神通,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我们不能搞颠倒。(待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