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对老师的误区揭示~!!!!

如题所述

新课程实施中,教师随着角色的转换,其关注的内容也呈多元化趋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内容,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尽快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不仅要关注学校的发展,还要关注课程的建设,这样才能从“教书匠”转变为一个社区型的教师。

一、关注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程理念的这一深刻变化,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属性:关注人的发展。换言之,即由学科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这个转变过程不只是简单易位,而是要求教师“脱胎换骨”,彻底转变教育观念,牢牢树立起服从、服务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思想。具体地说,关注学生的发展要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学生的心理愉悦

青少年学生的成长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心理愉悦,它不仅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更贯穿于学习过程。在教师的教育理念中,全班所有的学生的心理感受都应受到高度关注,并能及时进行调适,使其达到最佳状态,学生的发展最需要的是教师的爱心呵护,尤其是“在学生最不值得爱的时候给予爱”,将给学生带来一生甜蜜幸福的回忆,古今中外许多人的成功事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反之,一个人的心理不健康,即使成绩再好,也不是成功的教育。

传统的教育观恰恰重点关注的是学生的学科成绩,以分数论成败,它的最大弊端就是对大多数学生的心理伤害严重,即使是“优生”,在学习不尽人意的时候,同样也受到了伤害,因为人的发展只可能是全面的,不可能是全优的,更不可能时时处处优秀。事实上,从更深层面来看,伤害的已不仅仅是教师眼中的学生,也有学生眼中的教师,还有我们的家长乃至整个社会。

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来自于教师的有效调动,教师的用“心”施教,得“法”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师生互动交往中,教师应关注的是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坚定的学习信心。教师要及时发现来自于学生的冷漠呆滞,愁眉苦脸,心不在焉,并引导到正确的路子上来,帮助学生走出困境,缷下心理上沉重的包袱。

传统教育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自身情感的体验,备课上课辅导高高在上,学生的感受搁置一边,作业不合要求多采用处罚的方式重做。课外生活教师与学生更是“大路朝天,各走半边”。反思过去的教育教学行为,仍然是“谁为中心”的问题没解决好。

要做到师生情感的水乳交融,关键在于教师心中时刻要牢记:如何让学生快乐地生活每一分钟。

学生的人格养成

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培养不仅是教会学习,更要教会做人。传统的教育观用统一的范式,以说教训育人格,忽略了人的个性差异,以至丰富的德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许多学生的人格难以健全发展。

学校是人性养育的圣殿,一次成功的课堂教学,一次健康向上的活动开展,一次耐心的作业辅导,一次发自肺腑的平等对话,无不体现了校园潜藏的丰富的道德因素,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在教师的热切关注下,学生就会变得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变得有热情,有个性,有教养,甚至达到有爱心的最高境界。

教师的人格魅力、现代育人观和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就能受到良好的熏陶。

二、关注教师自身的发展

新课程的实施把老师的角色定位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赋予了教师这一职业新的内涵。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地引导、参与、合作,实际上既要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又要研究教育教学艺术,既要向专业化发展,又要成为综合型教师,所以,教师在关注学生发展的同时,必须高度关注自身的建设。

教师自身观念的转变

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新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就是一句空话,当前中小学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阴影的笼罩,主要症结还在“观念”上,分析起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教师自身的认识提高最为重要,观念的转变从来就是不可能依靠外人的。

关注哪些观念的转变呢?新的教师观、学生观,新的课程观、教学观等等,其核心都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彻底转变这些观念,要切实加强新课程内容的学习,结合过去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深刻反思,重组新的教学平台,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构建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角色定位为“首席合作者”。

教师自身行为的变化

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来体现,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没有根本的改变,先进的观念就会失去落脚点,就没有生存的土壤。新课程要求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促进以学习能力培养为重心的学生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其次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再次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不再被排斥于课程之外,成为了课程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的进程,教师不仅从属于学校,更从属于社区。

如果教师时刻关注自身的行动研究,把反思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关注教师自身的发展,结果必然是学生受益。

3、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教育理念,如何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处理好开放密集的信息,组织好课堂教学,进行开放性的评价,加强课程的建设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都是需要高素质教师的。

首先是基本理论整合素养。中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很多,各有特点,怎样把它有效地整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加以利用,是很值得研究的。我们应充分发挥一线教师独有的优势,结合理论深入思考本地本校实情,不断验证理论,丰富理论,发展理论。

其次是个人综合实践素养。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在平等合作的氛围中出色地组织好每一种课,每一次活动,创设理想的对象性活动情境,留给学生以广阔的思维空间,努力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现出个人特征。

第三是百科知识素养。今后的教师除了本学科、本专业的知识要“精”外,还要大量摄取各种科学知识,能因势利导培养学生活动的创造性,组织好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面对的不再是僵化的知识罗列体,而是一个有灵气的、有生命力的知识动力体系。

三、关注学校的发展

新课程的全面实施,落脚点在学校,学校推进的力度决定着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百年大计,决定着学生健康成长的前途大事,学校的发展与教师的发展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关注学校的发展就是关注事业的发展。

学校办学理念的转变

目前,许多中小学的办学理念大多都较陈旧,正因为如此,党中央、国务院才决定对基础教育进行重大改革,经过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最终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办学理念的转变是每一个教师责无旁贷的关心内容。传统观念认为,办学理念是校长和领导班子的事,教师只须服从安排,认认真真带班,扎扎实实教书,过问办学理念弄得不好还有越位之嫌,于是人为地圈定了份内与份外的界限。

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研究范围大大拓宽,上至理念,下至课堂教学,每一个人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整合起来的力量,就会给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注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教师的发展离不开学校,学校的发展更离不开教师,学校与教师完全融为一体,休戚与共。教师对学校的关注成为最基本的素养要求,作为新型教师也应该具有一定的“高瞻远瞩”的能力。

2、学校管理制度的重建

面对新课程的实施,重建学校管理制度势在必然,一方面要改变落后的管理模式和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符合素质教育管理的新举措。重建的制度要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有利于形成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作为新型教师,应着眼大局,把握未来,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主动出谋划策,为学校一系列制度的建立与创新作出贡献。

学校管理制度要做到三个打破,即:打破以“分”为本的分数管理;打破以“章”为本的“规泛”管理;打破以“权”为本的唯权管理。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评价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考评制度,而所有的制度建设都要围绕一个主题:一切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本培训的运作实效

新课程的实施,单靠岗前培训是远远不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还会出现许多新问题,我们必须边实施,边总结,边培训,边提高,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建立起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校本培训后续机制,不断地为教师引进新的源头活水。

如果校本培训是个空架子,不仅学校不能赶上时代的潮流,教师的发展也要受到巨大的阻碍。校本培训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中,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校本培训的内容、运作的途径、培训的方法和实效的检测都是每一个教师必须高度关注的,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也要及时在校本培训中寻求到解决的方法。

只有这样,我们教师才会和学校一同和谐发展。

四、关注课程的发展

新课程从内容、结构、标准、管理和评价等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教师面对的是新的机遇与挑战,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对教师的综合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注课程的发展也成为每一个教师工作和学习的需要,成为“教书匠”转向“学者型”的起点。

新课程的实施过程

新课程实验在我市城区已启动,其它县市也将从2003年逐步展开,培训上岗后,面临新老课程交替的磨合,不一定从开始就得心应手,当经历了除旧的阵痛后,新的理念才会真正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过去,普通教师对课程高山仰止,望而却步,因为那是专家研究的事。

如今不同了,教师成了新课程资源的组成部分,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师被评价的一面也随之发生了新变化,传统的单一的以学生成绩评价教师的做法已不适应新的课程理念。所以课程实施的可行性只有第一线的教师才最具有说服力,关注课程实施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教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表现。

2、新课程资源的开发

课程资源是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无论是校内课程资源还是校外课程资源,它都成了课程的前提。课程实施的水平及范围,一是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二是取决于课程资源的适切程度,课程资源开发得好不好,实施者是必须关注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的。

课程资源的开发我们至少要力避两个误区,一是把开发校本课程误解为编写本土教材;二是把利用身边课程资源误解为单纯的活动课程。

倡导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多样化,除公共图书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课程资源外,还包括自然资源、网络资源等等,结构是否合理,课程是否适宜本校,是一个教师课程资源意识强弱的表现。

3、新课程实施的社区效能

新课程的实施区别于传统课程的最大不同点就是:社区将真正成为育人场所,在课程实施中,评价体系的根本性的改变,增强了社区的效能,建立由学校自评为主,家长和社区参与评价学校和教师的机制,意味着学校由封闭走向开放,形成“学校――社区 ”一体化的格局,学生的全面发展将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焦点,传统的唯分论将寿终正寝。

作为新型教师,我们要把眼光投向社区,一方面从社区吸收丰富的营养,另一方面用先进的理念引导社区,使社区成为学生发展、学校发展的坚实依托。

关注社区对学校的反映,实际上就是新课程实施中检验教师观念转变的一把尺子,学校的培养目标只有同社区需要密不可分并能为社区服务时,教育才会真正走上素质之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0-07
新课程实施中,教师随着角色的转换,其关注的内容也呈多元化趋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内容,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尽快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不仅要关注学校的发展,还要关注课程的建设,这样才能从“教书匠”转变为一个社区型的教师。

一、关注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程理念的这一深刻变化,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属性:关注人的发展。换言之,即由学科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这个转变过程不只是简单易位,而是要求教师“脱胎换骨”,彻底转变教育观念,牢牢树立起服从、服务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思想。具体地说,关注学生的发展要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学生的心理愉悦

青少年学生的成长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心理愉悦,它不仅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更贯穿于学习过程。在教师的教育理念中,全班所有的学生的心理感受都应受到高度关注,并能及时进行调适,使其达到最佳状态,学生的发展最需要的是教师的爱心呵护,尤其是“在学生最不值得爱的时候给予爱”,将给学生带来一生甜蜜幸福的回忆,古今中外许多人的成功事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反之,一个人的心理不健康,即使成绩再好,也不是成功的教育。

传统的教育观恰恰重点关注的是学生的学科成绩,以分数论成败,它的最大弊端就是对大多数学生的心理伤害严重,即使是“优生”,在学习不尽人意的时候,同样也受到了伤害,因为人的发展只可能是全面的,不可能是全优的,更不可能时时处处优秀。事实上,从更深层面来看,伤害的已不仅仅是教师眼中的学生,也有学生眼中的教师,还有我们的家长乃至整个社会。

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来自于教师的有效调动,教师的用“心”施教,得“法”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师生互动交往中,教师应关注的是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坚定的学习信心。教师要及时发现来自于学生的冷漠呆滞,愁眉苦脸,心不在焉,并引导到正确的路子上来,帮助学生走出困境,缷下心理上沉重的包袱。

传统教育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自身情感的体验,备课上课辅导高高在上,学生的感受搁置一边,作业不合要求多采用处罚的方式重做。课外生活教师与学生更是“大路朝天,各走半边”。反思过去的教育教学行为,仍然是“谁为中心”的问题没解决好。

要做到师生情感的水乳交融,关键在于教师心中时刻要牢记:如何让学生快乐地生活每一分钟。

学生的人格养成

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培养不仅是教会学习,更要教会做人。传统的教育观用统一的范式,以说教训育人格,忽略了人的个性差异,以至丰富的德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许多学生的人格难以健全发展。

学校是人性养育的圣殿,一次成功的课堂教学,一次健康向上的活动开展,一次耐心的作业辅导,一次发自肺腑的平等对话,无不体现了校园潜藏的丰富的道德因素,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在教师的热切关注下,学生就会变得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变得有热情,有个性,有教养,甚至达到有爱心的最高境界。

教师的人格魅力、现代育人观和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就能受到良好的熏陶。

二、关注教师自身的发展

新课程的实施把老师的角色定位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赋予了教师这一职业新的内涵。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地引导、参与、合作,实际上既要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又要研究教育教学艺术,既要向专业化发展,又要成为综合型教师,所以,教师在关注学生发展的同时,必须高度关注自身的建设。

教师自身观念的转变

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新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就是一句空话,当前中小学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阴影的笼罩,主要症结还在“观念”上,分析起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教师自身的认识提高最为重要,观念的转变从来就是不可能依靠外人的。

关注哪些观念的转变呢?新的教师观、学生观,新的课程观、教学观等等,其核心都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彻底转变这些观念,要切实加强新课程内容的学习,结合过去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深刻反思,重组新的教学平台,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构建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角色定位为“首席合作者”。

教师自身行为的变化

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来体现,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没有根本的改变,先进的观念就会失去落脚点,就没有生存的土壤。新课程要求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促进以学习能力培养为重心的学生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其次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再次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不再被排斥于课程之外,成为了课程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的进程,教师不仅从属于学校,更从属于社区。

如果教师时刻关注自身的行动研究,把反思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关注教师自身的发展,结果必然是学生受益。

3、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教育理念,如何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处理好开放密集的信息,组织好课堂教学,进行开放性的评价,加强课程的建设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都是需要高素质教师的。

首先是基本理论整合素养。中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很多,各有特点,怎样把它有效地整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加以利用,是很值得研究的。我们应充分发挥一线教师独有的优势,结合理论深入思考本地本校实情,不断验证理论,丰富理论,发展理论。

其次是个人综合实践素养。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在平等合作的氛围中出色地组织好每一种课,每一次活动,创设理想的对象性活动情境,留给学生以广阔的思维空间,努力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现出个人特征。

第三是百科知识素养。今后的教师除了本学科、本专业的知识要“精”外,还要大量摄取各种科学知识,能因势利导培养学生活动的创造性,组织好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面对的不再是僵化的知识罗列体,而是一个有灵气的、有生命力的知识动力体系。

三、关注学校的发展

新课程的全面实施,落脚点在学校,学校推进的力度决定着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百年大计,决定着学生健康成长的前途大事,学校的发展与教师的发展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关注学校的发展就是关注事业的发展。

学校办学理念的转变

目前,许多中小学的办学理念大多都较陈旧,正因为如此,党中央、国务院才决定对基础教育进行重大改革,经过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最终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办学理念的转变是每一个教师责无旁贷的关心内容。传统观念认为,办学理念是校长和领导班子的事,教师只须服从安排,认认真真带班,扎扎实实教书,过问办学理念弄得不好还有越位之嫌,于是人为地圈定了份内与份外的界限。

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研究范围大大拓宽,上至理念,下至课堂教学,每一个人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整合起来的力量,就会给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注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教师的发展离不开学校,学校的发展更离不开教师,学校与教师完全融为一体,休戚与共。教师对学校的关注成为最基本的素养要求,作为新型教师也应该具有一定的“高瞻远瞩”的能力。

2、学校管理制度的重建

面对新课程的实施,重建学校管理制度势在必然,一方面要改变落后的管理模式和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符合素质教育管理的新举措。重建的制度要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有利于形成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作为新型教师,应着眼大局,把握未来,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主动出谋划策,为学校一系列制度的建立与创新作出贡献。

学校管理制度要做到三个打破,即:打破以“分”为本的分数管理;打破以“章”为本的“规泛”管理;打破以“权”为本的唯权管理。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评价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考评制度,而所有的制度建设都要围绕一个主题:一切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本培训的运作实效

新课程的实施,单靠岗前培训是远远不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还会出现许多新问题,我们必须边实施,边总结,边培训,边提高,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建立起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校本培训后续机制,不断地为教师引进新的源头活水。

如果校本培训是个空架子,不仅学校不能赶上时代的潮流,教师的发展也要受到巨大的阻碍。校本培训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中,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校本培训的内容、运作的途径、培训的方法和实效的检测都是每一个教师必须高度关注的,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也要及时在校本培训中寻求到解决的方法。

只有这样,我们教师才会和学校一同和谐发展。

四、关注课程的发展

新课程从内容、结构、标准、管理和评价等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教师面对的是新的机遇与挑战,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对教师的综合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注课程的发展也成为每一个教师工作和学习的需要,成为“教书匠”转向“学者型”的起点。

新课程的实施过程

新课程实验在我市城区已启动,其它县市也将从2003年逐步展开,培训上岗后,面临新老课程交替的磨合,不一定从开始就得心应手,当经历了除旧的阵痛后,新的理念才会真正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过去,普通教师对课程高山仰止,望而却步,因为那是专家研究的事。

如今不同了,教师成了新课程资源的组成部分,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师被评价的一面也随之发生了新变化,传统的单一的以学生成绩评价教师的做法已不适应新的课程理念。所以课程实施的可行性只有第一线的教师才最具有说服力,关注课程实施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教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表现。

2、新课程资源的开发

课程资源是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无论是校内课程资源还是校外课程资源,它都成了课程的前提。课程实施的水平及范围,一是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二是取决于课程资源的适切程度,课程资源开发得好不好,实施者是必须关注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的。

课程资源的开发我们至少要力避两个误区,一是把开发校本课程误解为编写本土教材;二是把利用身边课程资源误解为单纯的活动课程。

倡导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多样化,除公共图书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课程资源外,还包括自然资源、网络资源等等,结构是否合理,课程是否适宜本校,是一个教师课程资源意识强弱的表现。

3、新课程实施的社区效能

新课程的实施区别于传统课程的最大不同点就是:社区将真正成为育人场所,在课程实施中,评价体系的根本性的改变,增强了社区的效能,建立由学校自评为主,家长和社区参与评价学校和教师的机制,意味着学校由封闭走向开放,形成“学校――社区 ”一体化的格局,学生的全面发展将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焦点,传统的唯分论将寿终正寝。

作为新型教师,我们要把眼光投向社区,一方面从社区吸收丰富的营养,另一方面用先进的理念引导社区,使社区成为学生发展、学校发展的坚实依托。

关注社区对学校的反映,实际上就是新课程实施中检验教师观念转变的一把尺子,学校的培养目标只有同社区需要密不可分并能为社区服务时,教育才会真正走上素质之路。
第2个回答  2011-10-07
老师抓学生学习,很严,学生有时会觉得老师很烦,抱歉,一时想不出了。应该有很多
第3个回答  2011-10-07
怎么了
第4个回答  2011-10-07
你是老师还是学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