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逃荒去东北发生在什么年代

如题所述

解放前至六十年代,有许多山东人逃荒到东北,那是因为饥饿。改革开放以后,也就是您所说的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大量的东北人到山东谋生,许多人的老家就是山东,或者祖籍是山东。您到烟台,威海,请到几个城市看看,几乎每天都能听到东北人在忽悠。

改革开放后东北的国企遭重创,失业(东北不叫失业,叫下岗)人员比比皆是,山东人到东北务什么工?您可以到青岛市黄岛开发区去看看,那里超过半数的人来自东北。 “山东人逃荒去东北,河南人逃荒去陕西”,电影《一九四二》讲述河南人逃荒的故事,历经艰险来到陕西并生存下来的河南人历经生息繁衍,现在已经成了地道的西安人。对于陕西人来说,这个电影更易引起共鸣。

陕西八百里秦川,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土地肥沃。就地理位置来讲,因为陕西与河南中间隔着黄河与潼关,日本人不容易打进来,相对安全。加上西安是一个大城市,人口多,生活资源也很多。上世纪30年代陇海铁路修通后,很多河南人就顺着铁路逃荒来到了陕西。

抗日时期,西安定为陪都,属于大后方,这作为一个大背景,引得很多南方的企业都转移到了西安,甚至还有一些学校,这些使得西安当时经济比较发达。企业商业的进驻需要很多的劳动力,逃荒而来的河南人也就作为重要劳动力进入企业商业。

逃到西安的河南人各个层次都有,不乏有在河南当地有一些产业的人。抗日战争后才有很多河南人来到陕西,他们变卖产业来到西安继续做点小生意,这些人生活相对过的比较好,之后也引得一些河南的艺人来到西安生活,比如河南著名的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5
  闯关东,作为一种社会习俗而被广泛接受。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清入关实行民族等级与隔离制度,严禁汉人进入满洲“龙兴之地”垦殖——颁布禁关令。顺治曾告诫满洲贵族末路退往关东。满人倾族入关,东北人口剧减,借口“祖宗肇迹兴王之所”保护“参山珠河之利”,长期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顺治开始,满境分段修千余公里“柳条边”篱笆墙——满洲长城(柳条边墙、柳墙、柳城、条子边),康熙中期竣工。从山海关经开原、新宾至凤城南的柳条边曰“老边”;自开原东北至今吉林市北曰“新边”(《辞海》)。故,在民间有“边里人”、“边外人”的说法。
  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依旧禁关。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着被惩罚危险,“闯”入东北,此为“闯关东”来历。至1840年东北人口突破300万人,比一百年前猛增了七八倍,全国人口达四亿多。清末,沙俄侵略东北。清于1860年在东北局部驰禁放荒,1897年全部开禁,1910年东北总人口增至1800万人。民国年间(1912年——1949年),“闯关东”洪流澎湃,新中国前夕近4000万人(数据来自《中国人口地理》,张善余)。民国38年间,山东人闯关东数量达到平均每年48万人之多,总数超过1830万,留住的山东人达 到792万之多,“可以算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近代史上空前的大举”。 因此,现在东北土著居民的先祖大多属于山东等省份——黄河下游地区的。
  三个时期
  (1)1644至1667年,《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规定“招至百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23年间“鲁民移民东北者甚多”,许多地区因移民而“地利大辟, 户益繁息”。
  (2)1668至1860年,为维护满洲固有风俗和保护八旗生计,康熙七年(1688年)清廷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对东北实行禁封政策。
  (3)1861至1911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边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断侵蚀黑龙江边境,清政府采纳了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建议,于咸丰十年(1860年)正式开禁放垦。
  娘纸没看过闯关东呀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607757.htm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2-15
闯关东啊?清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