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计划管理工作

如题所述

一、 需不需要管理(一) 管理是什么?当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对管理的有一段精辟的论述:“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二) 管理学的真谛 “管理是一门学科,这首先就意味着,管理人员付诸实践的是管理学而不是经济学,不是计量方法,不是行为科学。无论是经济学、计量方法还是行为科学都只是管理人员的工具。但是,管理人员付诸实践的并不是经济学,正好像一个医生付诸实践的并不是验血那样。管理人员付诸实践的并不是行为科学,正好像一位生物学家付诸实践的并不是显微镜那样。管理人员付诸实践的并不是计量方法,正好像一位律师付诸实践的并不是判例那样。管理人员付诸实践的是管理学。” (三) 管理要解决的问题有90%是共同的 德鲁克认为:管理在不同的组织里会有一些差异。因为使命决定远景,远景决定结构。管理沃尔玛(Wal-Mart)和管理罗马天主教堂当然有所不同,其差异在于,各组织所使用的名词(语言)有所不同。其他的差异主要是在应用上而不是在原则上。所有组织的管理者,都要面对决策,要做人事决策,而人的问题几乎是一样的。所有组织的管理者都面对沟通问题,管理者要花大量的时间与上司和下属进行沟通。在所有组织中,90%左右的问题是共同的,不同的只有10%。只有这10%需要适应这个组织特定的使命、特定的文化和特定语言。换言之,一个成功的企业领导人同样能领导好一家非营利机构,反之亦然。 培养经理人的重要性 德鲁克认为:经理人是企业中最昂贵的资源,而且也是折旧最快、最需要经常补充的一种资源。建立一支管理队伍需要多年的时间和极大的投入,但彻底搞垮它可能不用费多大劲儿。21世纪,经理人的人数必将不断增加;培养一位经理人所需的投资也必将不断增加。与此同时,企业对其经理人的要求也将不断提高。 企业的目标能否达到,取决于经理人管理的好坏,也取决于如何管理经理人。而且,企业对其员工的管理如何,对其工作的管理如何,主要也取决于经理人的管理及如何管理经理人。企业员工的态度所反映的,首先是其管理层的态度。企业员工的态度,正是管理层的能力与结构的一面镜子。员工的工作是否有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被管理的方式。 (四) 组织的目的是使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 德鲁克认为:组织的目的是使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 组织不能依赖于天才。因为天才稀少如凤毛麟角。考察一个组织是否优秀,要看其能否使平常人取得比他们看来所能取得的更好的绩效,能否使其成员的长处都发挥出来,并利用每个人的长处来帮助其他人取得绩效。组织的任务还在于使其成员的缺点相抵消。 二、 计划的重要性计划实质就是一个决策的过程,通过这种过程,管理者设定对组织的未来设定组织的目标及标的,并拟出一套达成这些目标的手段。这套手段包括组织的整体策略以及支持这些规划的细部策略和相关的整套计划体系。计划活动之所以具有存在的价值,是因为环境的变动性,一个稳定的环境富有高度的确定性,也就不需要计划,越是不稳定的环境越需要计划。计划是实现成功的系统路线图,它提供了一种手段来通知每个人希望他们做什么及何时完成。它帮助项目负责人使管理层,用户和支持团体了解项目状态和调整特殊的资源。三、 计划的管理行政人事部协助总经理做好计划的管理工作。凡以公司名义正式下达的计划必须由行政人事部按发文程序办理,也就是说,公司下达计划的窗口只有一个:行政人事部。计划由行政人事部统筹管理,其他各个部门必须协助。在计划的管理过程中,行政人事部须听取其他各部门关于计划制定的建议、方法,综合研究分析,找出适合公司的发展的计划管理的体系。四、 计划制定的原则须明确指出的是,各部门计划的制定及上报必须严格按公司规定标准及时间,并且计划一旦经负责人签发,即不能更改,如须变更计划须经总经理批准方可。在计划制定的过程中必须把握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巴列特定律 “总结果的80%是由总消耗时间中的20%所形成的。” 按事情的“重要程度”编排事务优先次序的准则是建立在“重要的少数与琐碎的多数”的原理的基础上。举例说明:80%的销售额是源自20%的顾客、80%的电话是来自20%的朋友、80%的总产量来自20%的产品。这启示我们在工作中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善于从纷繁复杂的工作中理出头绪,把资源用在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上。(一) 任何目标的制定必须注意以下四点:首先,目标必须按轻重缓急有层次化地安排。例如,一个关键的目标是在这一阶段提高投资回报率,这又衍生出提高利润水平或减少投资额;提高利润又包括增加收入和减少费用;增加收入又转化为提高市场份额或价格。通过这种方法,可将较抽象的目标变为公司各部门和个人能够执行的特定目标。第二,在可能的情况下,目标须量化。例如,“提高投资回报率”,这个目标就不如“提高投资回报率15%”明确。第三,公司所建立的目标水平应该切实可行。这一水平是在分析机会和优势的基础上形成,而不是主观愿望的产物。最后,公司各项目标之间应该协调一致。例如,销售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要同时达到是不可能的。五、 计划制定的方法 以下提供的几种方法供大家在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参考。1、swot分析法2、 Pdca循环规则 3、 5w2h法4、 Smart法5、任务分解法【wbs】 六、 计划的落实与执行落实到具体的责任岗位。每个岗位都必须清楚自己要做那些事情。将主体目标逐步细化分解,最底层的任务活动可直接分派到个人去完成,每个任务原则上要求分解到不能再细分为止;将公司战略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的计划,中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相结合,将计划按时间段进行细分,比如将年度计划分解为季度计划、季度计划分解为月度计划,月度计划分解为周计划,周计划分解为日计划。分解后的活动结构清晰,逻辑上形成一个大的活动集成了所有的关键因素,包含临时的里程碑和监控点。所有活动全部定义清楚,只有将任务分解得足够细,才能心里有数,才能有条不紊地工作,才能统筹安排工作的时间表,才能保证目标的达成。七、 计划的调整计划的调整必须由原计划的签发人同意,并报总经理批准方可。对于计划的执行过程中有一些重要的工作内容需填加到计划中并列入考核的,必须以《计划调整单》的正式形式予以审批,并由行政人事部备案后下达到计划执行部门。计划的调整必须严肃进行。一般情况下,不得对计划对进行调整。八、 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把对组织的管理和对雇员的管理结合在一起的一种体系,绩效管理作为一种思想,主旨有两个:系统思考和持续改进。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是企业管理重要的基础工作,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企业的各种管理实际上都是在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完成这一过程。建立绩效管理体系一方面使公司的战略目标在各级组织和员工中上下沟通、达成共识、层层分解、传递,引导全体员工为整体目标的实现和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另一方面通过持续的绩效管理循环,使公司每个员工,能够自觉有效地承担起各自的责任,按职业化要求尽职尽责地完成任务;同时,为薪资调整、绩效薪资发放、职务晋升等人事决策提供依据,激发员工的士气,通过员工绩效评价和沟通反馈,为员工的绩效改进、培训计划制定提供参照;也能强化各级管理者指导、教育、帮助、约束与激励下属的责任,不断提升员工的价值。现在有很多员工中存在一种错误的思想,认为绩效考核就是绩效管理。其它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的一个环节。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中越来越被人们熟悉的一个概念。提起绩效考核,公司仍有许多人将绩效考核和“浪费时间”、“流于形式”等评价联系起来。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就是过于地看待绩效考核这一行为,这是对绩效管理观念和定位上的误区。绩效考核只是完整的绩效管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由于对绩效管理的片面认识,将绩效考核与完整的绩效管理割裂开来,往往使组织的绩效管理系统没有与组织的战略目标联系起来。而且,绩效考核仅仅被视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工具,而没有把它视为整个管理过程中的一个有效的工具。绩效考核是在绩效期结束的时候,依据预先制定好的计划,管理者对下属的绩效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绩效考核的依据就是在绩效期间开始时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的关键绩效指标,同时,在绩效实施与管理过程中,所收集到的能够说明被考核者绩效表现的数据和事实,可以作为判断被考核者是否达到关键绩效指标要求的依据。绩效考核应重点突出、均衡考虑,各部门的专业指标应占最大分值比率,通用指标所占的分值比率要相对低一些,而且要综合考虑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比如各部门应实现的管理指标、企业文化建设指标、综合素质指标、团队建设指标、预算指标等均应在绩效考核中体现,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就特别注意考核的信度与效度。考核应有利于公司绩效提升与改善、有利于员工的成长。从理论上和观念上对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进行比较明晰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绩效管理这一“企业管理系统思考和持续改进的工具”为企业管理更好的服务。管理人员对绩效管理系统的认识是否到位,是否具备相关的技能,这是建立绩效管理系统最难的地方,特别是领导团队的认识和技能至关重要。另外一个难点是,绩效管理系统的建立需要几个配套的基础,如预算管理、按业绩付酬的企业文化等。如果没有类似的基础,推行绩效管理系统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九、 激励与监控 加大计划执行力度,强有力的激励和监控手段是一项重要的工具。计划管理要与预算管理、绩效管理工作相结合,真正将计划的完成情况与员工收益结合起来。此外,行政激励也将在计划的执行得以更多的运用。通过“奖优罚劣”使计划有效地执行。(一) 监察体系的建立公司已经建立行政监督检查制度,行政监察机制已经基本成形,但是网络还不够建全。要形成上级部门业务监察、行政人事部做行政监察相结合的监察模式。(二) 重点是执行。由行政人事部负责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时时了解各部门工作的进展情况,分析研究,每月出具《行政监督检查报告》并于次月月度工作会议召开前上报公司。监督检查主要通过访谈、实地查看、查阅计划执行情况的文件、质询、走访相关合作单位等方式进行。针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出具分析报告上报公司,对普遍性问题,公司将利用培训、制度等形式予以解决,并纳入常规管理;对于特殊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解决的办法,真正将问题解决掉。(三) 预算管理是企业效益控制的首要工具预算是实现计划的控制工具。数据可以说明许多问题。(四) 激励是重点管理中应多正面激励,少些负激励。但是,不激励肯定不行。 当员工认识到激励是一种帮助而不是责备的时候,他们会更加坦诚地相处; 激励不应该仅限于职能部门的评判,各部门本身也应进行,员工也应对自我进行不断的激励; 激励的目的在于让大家更多地享受成就、成功和进步。 总之,计划是使公司战略指导思想和目标“落地”的重要工具,因此公司全体员工必须提高对计划工作的认识,改变思想,以积极的心态推进和落实计划工作。不再把计划工作当作是一种负担,而是将计划工作变成自己实现各项目标的最有效的基础工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10
一、 需不需要管理(一) 管理是什么?当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对管理的有一段精辟的论述:“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二) 管理学的真谛 “管理是一门学科,这首先就意味着,管理人员付诸实践的是管理学而不是经济学,不是计量方法,不是行为科学。无论是经济学、计量方法还是行为科学都只是管理人员的工具。但是,管理人员付诸实践的并不是经济学,正好像一个医生付诸实践的并不是验血那样。管理人员付诸实践的并不是行为科学,正好像一位生物学家付诸实践的并不是显微镜那样。管理人员付诸实践的并不是计量方法,正好像一位律师付诸实践的并不是判例那样。管理人员付诸实践的是管理学。” (三) 管理要解决的问题有90%是共同的 德鲁克认为:管理在不同的组织里会有一些差异。因为使命决定远景,远景决定结构。管理沃尔玛(Wal-Mart)和管理罗马天主教堂当然有所不同,其差异在于,各组织所使用的名词(语言)有所不同。其他的差异主要是在应用上而不是在原则上。所有组织的管理者,都要面对决策,要做人事决策,而人的问题几乎是一样的。所有组织的管理者都面对沟通问题,管理者要花大量的时间与上司和下属进行沟通。在所有组织中,90%左右的问题是共同的,不同的只有10%。只有这10%需要适应这个组织特定的使命、特定的文化和特定语言。换言之,一个成功的企业领导人同样能领导好一家非营利机构,反之亦然。 培养经理人的重要性 德鲁克认为:经理人是企业中最昂贵的资源,而且也是折旧最快、最需要经常补充的一种资源。建立一支管理队伍需要多年的时间和极大的投入,但彻底搞垮它可能不用费多大劲儿。21世纪,经理人的人数必将不断增加;培养一位经理人所需的投资也必将不断增加。与此同时,企业对其经理人的要求也将不断提高。 企业的目标能否达到,取决于经理人管理的好坏,也取决于如何管理经理人。而且,企业对其员工的管理如何,对其工作的管理如何,主要也取决于经理人的管理及如何管理经理人。企业员工的态度所反映的,首先是其管理层的态度。企业员工的态度,正是管理层的能力与结构的一面镜子。员工的工作是否有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被管理的方式。 (四) 组织的目的是使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 德鲁克认为:组织的目的是使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 组织不能依赖于天才。因为天才稀少如凤毛麟角。考察一个组织是否优秀,要看其能否使平常人取得比他们看来所能取得的更好的绩效,能否使其成员的长处都发挥出来,并利用每个人的长处来帮助其他人取得绩效。组织的任务还在于使其成员的缺点相抵消。 二、 计划的重要性计划实质就是一个决策的过程,通过这种过程,管理者设定对组织的未来设定组织的目标及标的,并拟出一套达成这些目标的手段。这套手段包括组织的整体策略以及支持这些规划的细部策略和相关的整套计划体系。计划活动之所以具有存在的价值,是因为环境的变动性,一个稳定的环境富有高度的确定性,也就不需要计划,越是不稳定的环境越需要计划。计划是实现成功的系统路线图,它提供了一种手段来通知每个人希望他们做什么及何时完成。它帮助项目负责人使管理层,用户和支持团体了解项目状态和调整特殊的资源。三、 计划的管理行政人事部协助总经理做好计划的管理工作。凡以公司名义正式下达的计划必须由行政人事部按发文程序办理,也就是说,公司下达计划的窗口只有一个:行政人事部。计划由行政人事部统筹管理,其他各个部门必须协助。在计划的管理过程中,行政人事部须听取其他各部门关于计划制定的建议、方法,综合研究分析,找出适合公司的发展的计划管理的体系。四、 计划制定的原则须明确指出的是,各部门计划的制定及上报必须严格按公司规定标准及时间,并且计划一旦经负责人签发,即不能更改,如须变更计划须经总经理批准方可。在计划制定的过程中必须把握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巴列特定律 “总结果的80%是由总消耗时间中的20%所形成的。” 按事情的“重要程度”编排事务优先次序的准则是建立在“重要的少数与琐碎的多数”的原理的基础上。举例说明:80%的销售额是源自20%的顾客、80%的电话是来自20%的朋友、80%的总产量来自20%的产品。这启示我们在工作中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善于从纷繁复杂的工作中理出头绪,把资源用在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上。(一) 任何目标的制定必须注意以下四点:首先,目标必须按轻重缓急有层次化地安排。例如,一个关键的目标是在这一阶段提高投资回报率,这又衍生出提高利润水平或减少投资额;提高利润又包括增加收入和减少费用;增加收入又转化为提高市场份额或价格。通过这种方法,可将较抽象的目标变为公司各部门和个人能够执行的特定目标。第二,在可能的情况下,目标须量化。例如,“提高投资回报率”,这个目标就不如“提高投资回报率15%”明确。第三,公司所建立的目标水平应该切实可行。这一水平是在分析机会和优势的基础上形成,而不是主观愿望的产物。最后,公司各项目标之间应该协调一致。例如,销售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要同时达到是不可能的。五、 计划制定的方法 以下提供的几种方法供大家在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参考。1、swot分析法2、 Pdca循环规则 3、 5w2h法4、 Smart法5、任务分解法【wbs】 六、 计划的落实与执行落实到具体的责任岗位。每个岗位都必须清楚自己要做那些事情。将主体目标逐步细化分解,最底层的任务活动可直接分派到个人去完成,每个任务原则上要求分解到不能再细分为止;将公司战略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的计划,中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相结合,将计划按时间段进行细分,比如将年度计划分解为季度计划、季度计划分解为月度计划,月度计划分解为周计划,周计划分解为日计划。分解后的活动结构清晰,逻辑上形成一个大的活动集成了所有的关键因素,包含临时的里程碑和监控点。所有活动全部定义清楚,只有将任务分解得足够细,才能心里有数,才能有条不紊地工作,才能统筹安排工作的时间表,才能保证目标的达成。七、 计划的调整计划的调整必须由原计划的签发人同意,并报总经理批准方可。对于计划的执行过程中有一些重要的工作内容需填加到计划中并列入考核的,必须以《计划调整单》的正式形式予以审批,并由行政人事部备案后下达到计划执行部门。计划的调整必须严肃进行。一般情况下,不得对计划对进行调整。八、 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把对组织的管理和对雇员的管理结合在一起的一种体系,绩效管理作为一种思想,主旨有两个:系统思考和持续改进。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是企业管理重要的基础工作,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企业的各种管理实际上都是在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完成这一过程。建立绩效管理体系一方面使公司的战略目标在各级组织和员工中上下沟通、达成共识、层层分解、传递,引导全体员工为整体目标的实现和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另一方面通过持续的绩效管理循环,使公司每个员工,能够自觉有效地承担起各自的责任,按职业化要求尽职尽责地完成任务;同时,为薪资调整、绩效薪资发放、职务晋升等人事决策提供依据,激发员工的士气,通过员工绩效评价和沟通反馈,为员工的绩效改进、培训计划制定提供参照;也能强化各级管理者指导、教育、帮助、约束与激励下属的责任,不断提升员工的价值。现在有很多员工中存在一种错误的思想,认为绩效考核就是绩效管理。其它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的一个环节。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中越来越被人们熟悉的一个概念。提起绩效考核,公司仍有许多人将绩效考核和“浪费时间”、“流于形式”等评价联系起来。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就是过于地看待绩效考核这一行为,这是对绩效管理观念和定位上的误区。绩效考核只是完整的绩效管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由于对绩效管理的片面认识,将绩效考核与完整的绩效管理割裂开来,往往使组织的绩效管理系统没有与组织的战略目标联系起来。而且,绩效考核仅仅被视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工具,而没有把它视为整个管理过程中的一个有效的工具。绩效考核是在绩效期结束的时候,依据预先制定好的计划,管理者对下属的绩效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绩效考核的依据就是在绩效期间开始时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的关键绩效指标,同时,在绩效实施与管理过程中,所收集到的能够说明被考核者绩效表现的数据和事实,可以作为判断被考核者是否达到关键绩效指标要求的依据。绩效考核应重点突出、均衡考虑,各部门的专业指标应占最大分值比率,通用指标所占的分值比率要相对低一些,而且要综合考虑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比如各部门应实现的管理指标、企业文化建设指标、综合素质指标、团队建设指标、预算指标等均应在绩效考核中体现,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就特别注意考核的信度与效度。考核应有利于公司绩效提升与改善、有利于员工的成长。从理论上和观念上对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进行比较明晰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绩效管理这一“企业管理系统思考和持续改进的工具”为企业管理更好的服务。管理人员对绩效管理系统的认识是否到位,是否具备相关的技能,这是建立绩效管理系统最难的地方,特别是领导团队的认识和技能至关重要。另外一个难点是,绩效管理系统的建立需要几个配套的基础,如预算管理、按业绩付酬的企业文化等。如果没有类似的基础,推行绩效管理系统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九、 激励与监控 加大计划执行力度,强有力的激励和监控手段是一项重要的工具。计划管理要与预算管理、绩效管理工作相结合,真正将计划的完成情况与员工收益结合起来。此外,行政激励也将在计划的执行得以更多的运用。通过“奖优罚劣”使计划有效地执行。(一) 监察体系的建立公司已经建立行政监督检查制度,行政监察机制已经基本成形,但是网络还不够建全。要形成上级部门业务监察、行政人事部做行政监察相结合的监察模式。(二) 重点是执行。由行政人事部负责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时时了解各部门工作的进展情况,分析研究,每月出具《行政监督检查报告》并于次月月度工作会议召开前上报公司。监督检查主要通过访谈、实地查看、查阅计划执行情况的文件、质询、走访相关合作单位等方式进行。针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出具分析报告上报公司,对普遍性问题,公司将利用培训、制度等形式予以解决,并纳入常规管理;对于特殊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解决的办法,真正将问题解决掉。(三) 预算管理是企业效益控制的首要工具预算是实现计划的控制工具。数据可以说明许多问题。(四) 激励是重点管理中应多正面激励,少些负激励。但是,不激励肯定不行。 当员工认识到激励是一种帮助而不是责备的时候,他们会更加坦诚地相处; 激励不应该仅限于职能部门的评判,各部门本身也应进行,员工也应对自我进行不断的激励; 激励的目的在于让大家更多地享受成就、成功和进步。 总之,计划是使公司战略指导思想和目标“落地”的重要工具,因此公司全体员工必须提高对计划工作的认识,改变思想,以积极的心态推进和落实计划工作。不再把计划工作当作是一种负担,而是将计划工作变成自己实现各项目标的最有效的基础工具。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9-08
企业要做好计划管理,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从这三个阶段着手,即“事前、事中、事后”管理。
“事前”管理:主要是计划的编制和审核。通过目标和关键结果的层层分解,自上而下落地执行,分散到各个部门和岗位,系统化编制形成年度/月度/项目/日常工作任务计划,并建立层级审核机制,确保计划的可行、可靠、可控。
“事中”管理:主要是对计划执行效率和质量的管理。工作进度和完成状态全过程动态监测,智能风险预警机制,对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偏差,做到实时预警和控制,及时督导和联动调整,确保计划执行效率、质量及风险掌控。
“事后”管理:主要是对计划执行结果的管理。通过系统化考评机制,工作绩效考核具体到执行人和关联责任人,无需人工参与,自动执行考核标准,工作过程数据自动存档,数据留痕,随时可查询和追溯。
第3个回答  2021-03-18
一、准确外部环境分析
1)认清外部环境发生的变化。商业环境时常处于剧烈变化之中,而环境变化会对企业经营发生重要影响,有些影响甚至是致命的,我们要认请宏观的变化、行业的变革、竞争条件的变化、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认清这些变化将会更有利于我们的发展。
2)洞察变化带来的影响。行业变化是必然的,不过不是所有的变化都会带来对企业的影响,我们要分清行业变革带来的主要影响、次要影响;对企业带来的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并把这些影响系统分析,清晰洞察,做出对策,加以应对。
3)分清企业的机会和威胁。外界环境带来的变化无非是机遇和威胁,机遇我们是要抓住的,威胁我们是要避免的,分清这些并及时应对会使我们发展更快。
二、科学内部资源和能力盘整
1)内部资源系统盘点。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财务资源、生产资源、网络资源、隐性资源(企业文化、员工意识等)等方面进行系统盘整,将之对战略的支持度和可转移性进行分析,财务、销售、成本方面须定量,隐性、网络等方面须定性,资源盘点在于明晰现有资源状况,为战略制定执行打下资源基础。
2)企业能力盘整。对企业生产力、营销力、盈利力、财务收益力、发展力、营运力等进行系统评估,对各部分的关键要素进行评分,并同行业先进企业、区域先进企业对比,明晰企业的竞争优势所在,明确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着力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要评估企业现有能力状况。
3)分清企业的优势劣势。资源和能力企业不大可能全部优秀,拥有程度会有不同,评估过程中我们要分清企业的优势劣势,并做出相应的改善应对之策,以此来确定各资源能力对企业战略规划的支持,为下一步的企业战略规划做准备。
三、内外部分析整合
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完毕,企业的商业环境就清晰明确了,我们要对外部的变化影响、内部的资源能力支持评估,进行综合比较,从而灶拿吵确定企业的战略规划。对企业外部环境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内部资源中的关键驱动因素和内部能力中的关键成功因素进行评分比对,并同行业中优秀企业进行对比,参照行业成功关键因素和竞争成功要素,选择出企业的战略方向,当然,SO战略是必备之选了,而我们所有的分析洞察旨在使战略更加有支撑、可行,确保选择的正确性。对企业的发展要作出必要的战略假设,对企业所有的可能发展路径进行剖析,并同企业现有的资源和能力进行匹配对比,评估战略假设的可行性,进行效果预测和发展探讨,从而确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及路径。
四、明晰企业愿景、使命、价值观
1)明白企业存在的意义。企业为什么会存在,为什么而发展—这些基础的问题其实就是企业存在的意义,或许是为了获取利润,或许是为了实现企业家价值,或许是为了其它,但做企业战略规划前,首先要明确企业存在的意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实现企业存在的价值。
2)明确企业未来的愿景。其实就是回答企业“现在是什么、未来是什么”的问题,让企业真正明白自己所需所求,看清现实状况和发展前景,目标是明确了,发展也会更加有动力。需要注意的是,企业愿景要是具体的,明确的,经过努力进取可以实现隐侍的。
3)明确企业使命。企业使命是企业自己在商业环境中所选择的定位,企业终究是从事商业活动的,企业使命是企业明确其商业价值的重要一步,也是企业需要清晰的,其直接关系到企业战略规划的目标设定。
4)明确企业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做事的根本,是企业从事商业活动的准则,是企业商业经营的一贯方针,其决定了企业战略规划的可行性、保障性,也是企业发展的根基。上述四方面,现实中的企业往往是都已经提前确定的,或许是在潜意识中遵循的,我们在制定企业战略规划时要挖掘并遵循这些既定的规则,以保证战略的正确制定,当然,随着商业环境的变化,上述方面也会进行必要的调整,战略规划随之也要发生相应变化。
五、企业发展战略制定
基于企业商业环境和资源能力的洞察,同时服务服从于企业愿景、使命和价值观,我们制定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应注敏轮重:
1)企业总体战略要和商业环境紧密结合。商业环境和竞争状况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企业战略规划的制定和执行,未来的商业发展趋势也会影响到企业的战略制定;商业分析宜以外部环境分析和预判为重,内部盘点侧重资料分析和能力洞察。
2)企业战略规划要考虑到区域局势。企业所处的区域、核心市场所在地、生产基地所在地及周边,无不是企业经营的重要区域,而这些区域的局势很大程度上也在影响着企业发展,影响着企业的战略规划制定。战略规划要兼顾这些方面,考虑到区域局势的可能性演变。
3)企业资源和能力与战略规划的匹配度是重要的参照值。企业战略规划可能会很多种,战略假设也可以做很多种,但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是有限的,与其相匹配的战略规划其实并不多,战略选择的价值就在于从假设中选出正确的路径并矢志行之。
六、企业竞争战略制定
企业发展战略既定,为了应对竞争,我们需要制定企业竞争战略,其实就是在“低成本竞争、差异化竞争、聚焦化竞争”中做出选择。
战略目标确定后,执行就成为关键。如果说战略是企业的“心脏”,那么执行就是企业的“手”。企业的战略再好,没有强大的执行力作保障,这个战略也只是一个梦想。今年以来,很多(特别是大公司)公司提出加快了内部管控,建立一套内部督办体系,可以把战略目标变成现实的载体。
如何强化执行力,笔者就浅谈个人的3点要点:一是信息流程。要保持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的信息畅通,以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二是运营流程。运营流程即实施步骤,它通过详细的跟进措施确保每个人都能完成自己的任务。三是人员流程。重点是搞好人力资源的开发,充分运用OA/myapps督办管理系统/薪酬系统,通过绩效考核和培训,督促到人,促成落地。
推荐使用慧企星助平台,该系统中的计划模块可以很好的规划公司战略,让公司战略通过员工每天的任务完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