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问题 辩论赛

请帮我找写 为什么全面建设小康要以经济为先 的事例和数例

  1、明确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可以使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信心。
  2、 我国的经济建设与发展不能继续重复旧的发展模式,必须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代高中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结合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讲述这些理论,可以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他们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文化,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出一份力。
  3’ 中共十六大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将"三个代表"理论正式写入党章,表明中国共产党开始调整与重新定位自身的角色。作者认为,在日益全球化的形势下,中共凸现出其民族性,这是它为生存与发展作出的战略性选择。
  中共十六大在经济上的意义不能说没有,比如,提出到2020年社会经济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肯定了私有经济的重要地位。但是,经济上的意义不是主要的,因为中国现有的经济政策将会继续执行下去,是坚定不移的。
  4.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精髓

  □詹文都
  胡锦涛总书记在“6·25”重要讲话中对科学发展观的精辟概括,提纲挈领,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精髓,使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没有经济的发展,就谈不上其他方面的发展

  发展与和谐是当代中国社会的时代主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从现实的国情来看,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我们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根本的只能是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物质基础。经济是基础,没有经济的发展,就谈不上其他方面的发展。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我们才能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才能解决好涉及到人民利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才能实现社会和谐,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因此,必须要用发展的办法去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是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离开了以人为本,发展便失去了意义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代表历史前进的方向。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发展观所说的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以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的发展是为了富裕人民、造福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发展。因此,人民是否得到实惠,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否得到提高,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保障,人民是否高兴和满意,是检验我们的发展是不是科学发展的最高标准。离开了以人为本,发展便失去了意义,并且会误入歧途。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放在首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要着眼于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提高,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共同进步

  科学发展强调的是全面的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科学发展强调协调性的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科学发展强调可持续性的发展,注重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和谐,努力实现从单纯追求发展数量和当代人的利益的传统发展模式,到注重发展质量和后代人幸福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

  5.2003年我国经济建设:不平凡的一年 不平凡的成就
  200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开局之年,更是中国人民经受严峻考验并取得重大胜利的一年。在这不平凡的一年里,中国经济的航船绕过一个个暗礁险滩,劈波斩浪,前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航道上。
  2003年我国经济经济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预计全年经济增长率有望达到8.5%。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外贸、国家重点建设等均有不俗表现,从整体经济形势看堪称近年来最好的一年。
  未雨绸缪 沉着应对 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实现经济稳定增长,是我们在发展中解决问题的前提和条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002年12月2日,党的十六大刚闭幕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召开会议,分析经济形势,对今年经济工作进行了部署。会议强调,要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努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随后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2月9日至10日在京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部署今年的经济工作,并在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进入2003年,按照中央确定的总体要求,各项经济工作迅速有序开展起来。一季度,经济增长速度达到9.9%,创下1997年以来同期最高纪录。首季经济发展开局良好,为完成全年各项预期目标打下了较好的基础。3月份以后,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疫情冲击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部分行业损失严重,就业再就业、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再加上国际经济形势动荡加剧以及接踵而至的国内自然灾害,二季度我国经济增长仅为6.7%。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党中央、国务院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统揽全局,果断作出了一手抓防治非典这件大事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大了对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小企业、服务业等受非典影响较重行业的支持。同时,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就业再就业、加强重点工程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和技术交流、加强财政和金融工作、制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上半年,全国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密切协作,扎实工作,夺取了抗击非典和促进发展的双胜利。我国经济总体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上半年增长速度达到8.2%。
  7月21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做好经济工作和公共卫生建设工作等问题。会议强调,越是上半年形势比预料的好,越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越是要高度重视研究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仅要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更要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要按照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深化改革、推进开放,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促进就业、改善生活的思路,继续做好各项工作,努力实现全年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
  乘势而上,再接再厉。在抗非典中涌现出的伟大民族精神,极大地促进经济界各条战线的发展。三季度,我国经济基本恢复到了非典前的增长水平,同比增长9.1%。至此,中国经济增长率走出了一个令世人瞩目的“U”形轨迹。
  2003年,在沉着应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的同时,党中央、国务院还按照十六大的部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深化改革和促进发展的重大举措: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农村税费改革在全国范围展开,金融分业监管体制继续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革步伐加快,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始加快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任务,电力、电信、民航等垄断行业的改革迈出新的步伐,“十一五”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已经启动。

  6. 2003年:中国的“改革年”
  2003年,以改革特征明显、改革措施密集、改革观点新颖,被中外舆论界称为中国的“改革年”。这是历史赋予这一年份的重要内涵。
  如果把25年的改革历史,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就能明了2003年的改革在历史坐标中的方位。
  从1978年开启的改革,从一开始就是以市场为取向。但是,这项伟大的事业,并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追寻,于是采取了“摸着石头过河”的办法。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次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
  到2000年底,中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总体上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完成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下一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如何行进,中国的改革大业如何展开,需要做出明确的回答。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且提出了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艰巨任务。而如何具体落实这一任务,就历史地落在了2003年。 这一年里,行政管理体制、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金融体制、垄断行业改革迈出新的步伐。这一系列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重大措施,拉开了新一轮改革的大幕。

  7. (一)发展是硬道理,率先发展是第一要务,三年大跨越为全面建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四年创新高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加速发展、竞争激烈、创新潮涌的时代。丹阳人民从来就有一种不畏艰难,奋发图强的传统。改革开放之初,一批先知先觉的丹阳人,踏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赢得了在全省独领风骚的辉煌业绩。在第二轮竞争中,我们落后了,落伍了。进入新世纪以来,丹阳人民正视差距,从困境中崛起,全市上下生机迸发,捷报频传。综合实力增长快,列全国23位,全省第8位,人均GDP接近3000美元。人民生活改善快,城镇职工年均工资超12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城市知名度提升快,打响了“金三角、金凤凰、金丹阳”品牌,利用外资连年倍增,真正让丹阳走向世界。城乡面貌变化快,“一体两翼”的城市框架初步拉开,“科工贸一体化”的城市定位初步确立,“江南水乡、现代气息”的城市特色初步体现,“外有高速路网、内有快捷通道”的交通格局初步形成。一切都证明,丹阳人民完全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以不凡的业绩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大步迈进。我们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针定在2007年,既是民心所向,民心所盼,又非轻松造就。总体上看,我市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处于良性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开放型经济“短腿”,发展环境尤其是软环境与东部地区差距很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制约发展的不利因素。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今后四年,我们必须不失时机地强力推进跨越式前进和追赶式发展,求快,求活,求新,求实,实现四年创新高,积极打造开放丹阳、工贸丹阳、生态丹阳、活力丹阳。2004年是四年创新高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要以更高的发展要求、更新的发展理念、更强的发展意识全力推进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实现新年新突破,为全面建小康打下坚实的开局基础。

  8. 胡锦涛同志还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物质基础。”这样就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做出了质的规定。那就是:必须以公有制为主体,实行共同富裕。

  这才是我们深化改革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9-10
你肯定输定了!
以经济为先的话 就已经犯了倾资本主义的错误了!
中国的口号 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
所以钱要谈 但是绝对不是首位 尤其是上了书本 上了公众场合 那怕本末倒置 也要高调谈精神面的 什么道德 素质 。。。。。
实际上说白了 现实中还是经济最重要! 一个人都吃不饱的话 还怎么谈高尚 道德 。。。
第2个回答  2007-09-09
网上找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