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桃花源记的翻译

如题所述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东晋] 陶渊明

【原文】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紧靠着溪流两岸生长,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竟然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这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惊讶。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住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作了标记。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没有再找到原来的路。

南阳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后来就没有探访的人了。

注释:
1.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的诗人。
2.太元:晋孝武帝年号。
3.武陵:晋郡名,治所在今湖南常德。
4.缘:循,沿着。
5.落英:落花,一指刚开放的花。
6.尽:尽头。
7.才:仅。
8.俨然:整齐的样子。
9.属:类。
10.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南北小路叫阡,东西小路叫陌。
11.悉:尽,全。
12.黄发:指老人。垂髫(tiáo):指儿童。髫,古代小孩的垂发。
13.要:通“邀”。
14.咸:都。讯:消息。
15.邑人:老乡。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16.间隔:隔离。
17.乃:竟然。
18.无论:不要说。
19.延:邀请。
20.扶:沿着。向:原先。
21.处处志之,志: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22.寻向所志,志:标记
23.郡下:指武陵郡城下。
24.诣:拜访。
25.刘子骥:晋代有名的隐士。
26.规:计划。
27.未果:没有成为事实。
28.寻:不久。
29.问津:问路,访求。津,渡口。

出自本文成语:怡然自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世外桃源

赏析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儿,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蒂,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的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鱼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是中国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诗人。他不仅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而且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伟大的潮流。说它伟大,似乎有点过,其实不然。它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开拓了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田园文学中的“自由、豁达、乐观”的精神,是超越世俗,超越平庸,超越时代的。

陶渊明的诗文四处弥漫着他的田园气息,随口念上一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你仿佛就已经超然世外了。陶诗在文学史上是个传承点。屈原之后,数百年间未曾出现和他一样伟大的诗人。到了魏晋时期,人们开始反省自己所处的境地,对于战争和社会以及人类命运进行思考。在那个崇尚名士气度的时代,陶渊明的诗文正代表了关于“人的觉醒”——人应当有精神世界,而不仅仅在物质之下生存。随之而来的唐朝,王维、白居易、李白和杜甫这样的大诗人,也都在他的作品里找到灵感、吸取营养。陶渊明的诗文中有许多流传千古的名作,而这篇历尽千年风采依然的《桃花源记》更是作者思想和艺术的精华之作。

《桃花源记》写成于作者归隐田园很长一段时期之后。陶渊明是个生性热爱自然,不喜拘束的人。诗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因此当县吏要求他“束带”去见会郡遣督邮时,他便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然后就辞官解绶,写下《归去来兮辞》,回家过小日子去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一个没有官位的人生活是很艰辛的,况且陶渊明的田地也不多。但陶渊明却以他超凡脱俗的旷达和洒脱超越了这些艰辛。尽管他常常要借米下锅,依然怡然自得地生活——至少他自认为是这样。刚开始时,陶渊明还只是自己享受着悠闲的田园诗般的生活,到后来,经过多年的躬耕与贫困之后,他写下了《桃花源记》。尽管诗人隐于田园,他仍然不忘社会上广大的人民——这种居陋室而心怀天下的情结恐怕也深深地影响了后世文人。在那个乱世之中,人民的生活如此艰辛和困苦,他们需要一个“世外桃源”来逃避这样的生活。

《桃花源记》在艺术创作上也堪称经典。这个篇幅短小的小说,因其文笔简洁至极而文采飞扬,念起来如同诗歌一样。而作为一篇小说,也可以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开篇点明准确时间地点,让读者觉得这是实实在在的故事,而非“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虚无缥缈之说。然后描写一番桃花林的美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给即将出场的世外桃源作好铺垫。笔锋一转,渔人误入山中村庄,描写村民时细节很到位,“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直写到“不足为外人道也”也是顺其自然,因为他们是来避世的。到最后,太守派人去找没有找到,而南阳的高士刘子骥去找也没找到。这就巧妙地解释了现在为什么找不到这个地方,而留给后人极大的想像空间和无穷韵味。整篇小说文字简洁浑然天成,正印证了苏东坡给予陶渊明诗文的美学评价:绚烂至极归于平淡。

从思想到艺术,《桃花源记》都是经典之作,因此得已流传千年而仍魅力无穷。沈从文说它增加了无数人的幻想,增加了无数人的酒量。说得一点也不错。而笔者相信,这篇经典之文仍将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并且永远地流传下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9-09
《桃花源记》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谋生.(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在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是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渔人)就离了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那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也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在这里)住了几天,就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前次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路.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路访求(桃花源)的人了.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2540203.html?fr=qrl3

第2个回答  2007-09-17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东晋] 陶渊明

【原文】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紧靠着溪流两岸生长,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竟然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这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惊讶。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住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作了标记。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没有再找到原来的路。

南阳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后来就没有探访的人了。

注释:
1.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的诗人。
2.太元:晋孝武帝年号。
3.武陵:晋郡名,治所在今湖南常德。
4.缘:循,沿着。
5.落英:落花,一指刚开放的花。
6.尽:尽头。
7.才:仅。
8.俨然:整齐的样子。
9.属:类。
10.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南北小路叫阡,东西小路叫陌。
11.悉:尽,全。
12.黄发:指老人。垂髫(tiáo):指儿童。髫,古代小孩的垂发。
13.要:通“邀”。
14.咸:都。讯:消息。
15.邑人:老乡。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16.间隔:隔离。
17.乃:竟然。
18.元论:不要说。
19.延:邀请。
20.扶:沿着。向:原先。
21.处处志之,志: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22.寻向所志,志:标记
23.郡下:指武陵郡城下。
24.诣:拜访。
25.刘子骥:晋代有名的隐士。
26.规:计划。
27.未果:没有成为事实。
28.寻:不久。
29.问津:问路,访求。津,渡口。

出自本文成语:怡然自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世外桃源

赏析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儿,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蒂,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的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鱼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第3个回答  2007-09-13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竟然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这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惊讶。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住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作了标记。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没有再找到原来的路。
南阳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后来就没有探访的人了。
第4个回答  2007-09-09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竟然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这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惊讶。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住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作了标记。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没有再找到原来的路。

南阳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后来就没有探访的人了。
第5个回答  2007-09-09
晋朝太元年间,在武陵这个地方有个以捕鱼为职业的人,有一次,他沿着一条溪水划船行驶,忘记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一棵杂树,散发着清香的草又鲜艳又美丽,落下来的桃花瓣散乱在地上。渔人感到很奇异,就再向前行驶,想走完这片桃树林子。
桃树林的尽头,是溪水的发源地,一到就看到一座山。山脚下有个小洞,好像有点发亮。渔人就弃船登岸,从洞口摸进去。开始极狭窄,只能通过一个人。又走了几十步,突然感到开阔明朗。只见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齐,那里有肥沃的土地,优美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到处可以听到。众来来往往,耕种操作,男男女女的服装,完全和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孩子全都愉快的自在逍遥。他们看到渔人,就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有人就邀请他到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请他吃喝。村里听说来了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上代因为逃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们来到这块和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就此同外面的人断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居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渔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一件一件地全都给他们说了,他们都惊奇感叹。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的家里去,都拿出酒饭来招待他。渔人在洞里停留了几天,才告辞回去。洞里的人嘱咐他说:“不能对外面的人讲这里的情形呀。”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经过的路,处处做上标记。回到郡里,渔人就到太守那里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去,寻找先前做好的标记,竟然迷失了方向,不能再找到那条道路。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个清高的人。他听说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去寻找,没有实现,不久,他就患病去世。以后就不再有去寻找桃花源的人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