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的失败原因

要求简答

1、缺乏预见

19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转变,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引起对殖民地更加激烈地争夺。

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

2、战略原因

中国方面,战前则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由于统治集团主战、主和意见分歧,相互掣肘,事先既未组成专门的作战指挥机构,更无统筹全局的战略指导。始寄希望于俄、英等国的“调停”,继则在海陆战端已启的情况下仓促宣战,并命令北洋大臣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沿江、沿海“遇有倭人轮船驶入各口,即行迎头痛击,悉数歼除”。 

实际上是实行海守陆攻的作战方针。从战略规划方面,日本就已经拔了头筹。

3、装备劣势

在双方争取制海权的黄海海战中,清军以劣势兵力(清军3000吨以上军舰两艘,3000吨以下军舰10艘,日军3000吨以上军舰8艘,3000吨以下军舰4艘)迎击日军。受限于军舰制造时的技术条件,北洋军舰有效射击距离不超过3000米,而装备了新式测距仪的日本军舰吉野,有效射程可以达到5000米。日军还装备了新式的速射炮。

4、党派争斗:清廷内部

清朝后期,以光绪帝恩师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派和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关系日益恶化。

李鸿章虽有宰相尊称,但当时清政府不设宰相,皇帝之下的最高机构是军机处。李鸿章空有宰相的虚名,但只是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长期驻地为天津和保定,没有皇帝召见,不得擅自进京。

为了限制李鸿章在甲午战争时期的权利,清流派奏请光绪帝,调来了和李鸿章有矛盾的李秉衡出任山东巡抚。  李秉衡,辽宁人,和翁同龢是挚友,亦属于清流言官,甲午战争时期,处处和李鸿章作对,各种奇葩的借口不发援军,以至于刘公岛成为一座孤岛,在经历了悲壮的抵抗后,最终陷落。

扩展资料:

纵观李鸿章的战略指挥,一方面用原始的打农民战争的经验指挥对日作战,另一方面,又从主观愿望出发,多次错判形势。我们知道,正确的战略指挥,是建立在全面细致的侦察和周到严密的部署之上,但李鸿章对侦察到的情报,往往枉加修正,他心里想着朝廷,主观上便认为,凡危及朝廷的方向,就是日军进攻的方向,结果使战略指挥与战场实际不相符合,从而一次次酿成大错。

甲午战争的失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各种错误的叠加,便促成了清军的惨败。作为战略指挥员,战前信心不足,战中指挥失误,但随时却谋求通过外交等手段化解战争危机,这不能不说犯了战略性的错误。

甲午战争的悲剧在于,李鸿章以政治家的角色,扮演了一位陆海军的统帅,他用政治原则代替军事原则指挥作战,这其中方向性的偏差,就不止是一场战役战斗的偏差,而是全局性的,致命的偏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甲午战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2-26
一、这是资本主义全球殖民的必然结果:要么像日本,知道狼来了,不愿意被当做羊被狼吃掉,于是自己也变成了狼,混迹狼群,开始吃羊,中国就是日本变成狼后首个要吃掉的羊;要么只能像中国、印度、拉美、非洲,不思变化,彻底沦为待宰羔羊!二、封建制度在方方面面都逊于资本主义,被历史淘汰在情理之中。试想,在封建时代,汉唐盛世何等规模,但有像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那样去世界各地殖民吗?没有!因为封建文明就是各据疆域自守其成的文明,也是炫耀国力邀得虚名的地方文明,想想郑和下西洋就知道了,中国只知道炫耀名声,哪有一点实质性的掠夺与扩张?西方列强的资本主义就完全不一样了,虚名可以不要,实利倒是一分不可少,所以论起国力,西班牙、葡萄牙不见得比汉唐帝国强大多少,但侵略扩张之心却昭然若揭!所以,在封建时代,各个国家只能各据疆域自我发展,但到了资本主义时代,所以的一切都同化进来了,所谓全球化,就是不管原始人、封建时代,黑人、白人、黄人,统统纳入资本主义体系!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0
一,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二,北洋水军军备力量有限,好多枪炮都是假的打不出来,子弹稀缺,
三,洋务运动受到顽固派的层层阻拦,
四,日本明治维新使之国力大增。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12-26
一:当时清政府财政拮据,就是像打仗也拿不出钱来
二:有识之士都能看出来,一但与日本开战,随着征兵加税,中国国内矛盾必然加剧,对于当时坐在火山上的统治者来说,无法接受。
三:中国军队远逊于日本,打不赢
至于战士是否常年打仗,离甲午最近的中法战争是十年前的,当时淮军战斗力就很差了,十年的堕落,还能有的少战斗力。
当时清政府面临哪些内在问题?
主要的问题是政府开销不断增加,而财源去没有增加,财政危机加剧
清政府的改革是否存在和当代改革一样受到外国的影响,和国内一部分人反对?
是的,地方洋务派与中央顽固派争权
为何南洋舰队不支援,军队内部是否存在矛盾,矛盾到何种地步?
南海舰队已在你上面提到的中法战争中全军覆没了
军队的矛盾很严重,例如在围攻威海卫时,山东巡抚拒绝派兵增援,河南新军再增援的路上被皇帝临时拉去北京
慈溪和光绪有什么利益冲突,改革派和保守派的利益关系?
此时大的冲突倒是没有,双方至少都认真备战了,毕竟,打输了对谁都没好处
打败的直接原因是装备差,北洋水师每分钟中、大孔径炮火力为8.3吨,日本为27吨,命中率中国为0.7,日本为2.4,幸亏是日本,要是赶上英法3的命中率,北洋水师在黄海就是全军覆没了,而不是重创了。
领导人是要负主要责任,瞎指挥,像刚才说的,光绪皇帝经常没事瞎指挥军队,造成前线军队混乱。
最后主要矛盾是翁同和李鸿章之间,以及李鸿章和张之洞之间
第4个回答  2011-12-26
一:当时清政府财政拮据,就是像打仗也拿不出钱来
二:有识之士都能看出来,一但与日本开战,随着征兵加税,中国国内矛盾必然加剧,对于当时坐在火山上的统治者来说,无法接受。
三:中国军队远逊于日本,打不赢
至于战士是否常年打仗,离甲午最近的中法战争是十年前的,当时淮军战斗力就很差了,十年的堕落,还能有的少战斗力。
当时清政府面临哪些内在问题?
主要的问题是政府开销不断增加,而财源去没有增加,财政危机加剧
清政府的改革是否存在和当代改革一样受到外国的影响,和国内一部分人反对?
是的,地方洋务派与中央顽固派争权
为何南洋舰队不支援,军队内部是否存在矛盾,矛盾到何种地步?
南海舰队已在你上面提到的中法战争中全军覆没了
军队的矛盾很严重,例如在围攻威海卫时,山东巡抚拒绝派兵增援,河南新军再增援的路上被皇帝临时拉去北京
慈溪和光绪有什么利益冲突,改革派和保守派的利益关系?
此时大的冲突倒是没有,双方至少都认真备战了,毕竟,打输了对谁都没好处
打败的直接原因是装备差,北洋水师每分钟中、大孔径炮火力为8.3吨,日本为27吨,命中率中国为0.7,日本为2.4,幸亏是日本,要是赶上英法3的命中率,北洋水师在黄海就是全军覆没了,而不是重创了。
领导人是要负主要责任,瞎指挥,像刚才说的,光绪皇帝经常没事瞎指挥军队,造成前线军队混乱。
最后主要矛盾是翁同和李鸿章之间,以及李鸿章和张之洞之间 一,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二,北洋水军军备力量有限,好多枪炮都是假的打不出来,子弹稀缺,
三,洋务运动受到顽固派的层层阻拦,
四,日本明治维新使之国力大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