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兼爱思想与儒家仁爱思想有何区别?

如题所述

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都肯定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但儒墨两家学说也有区别。孔子的仁爱是推己及人,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的有等差的爱。墨子则反对儒家的”爱有差等”说,强调爱无差别等级,主张不分远近亲疏厚薄的平等的爱。而且,我认为,儒家的“仁爱”作为一种社会道德规范是有阶级性的,不平等的,墨家的“兼爱”才是真正的平等的爱。


“仁爱”是儒家伦理的核心概念,也是当代学者几乎公认的儒学精华所在。而当仁爱被放到礼纲所处理的两类关系中时,我们可以看到其不平等性与虚伪性。在“上、下”关系中,从表面上看,礼纲为上下关系所设定的伦理规范都是相对应的,如父“慈”子“孝”

夫“义”妇“听”、君“恕”臣“忠”等,但实际上,各规范因宗法角色的不同而性质有别:凡下对上的规范,“忠”、“孝”等都被强化,明确归属礼法纲纪范畴;凡上对下的规范,“恕”、“慈”等却都被弱化,缺少硬性的礼纲约束,只能属仁义道德。这样,上下层角色真实拥有的权力与责任、义务是完全不对称的

墨子把与“兼爱”相反的思想行为称为“别”。他说:“乱何自起,起不相爱”;“别之所生,天下之大害也”。因此,治理天下的正确途径就是“兼以易别”。墨子坚信,只要普天之下人们都遵循“兼爱”,就必然会害除利兴,国泰民安,天下和平,达到乐园一般的完美境界。

“兼爱”既有如此崇高的价值, 那么它的涵义是什么呢?墨家指出,兼爱是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家庭与家庭、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其涵义包括相互联结的两个层次,即感情层次和利益层次。感情层次就是要求人们相互地、平等地、普遍地爱。利益层次就是爱时必须给对方以利益,使对方在爱中得到利益,而且利益的性质主要是指物质利益。

墨家的“兼爱”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爱”,是相对于儒家的“仁”即“别爱”提出的。别爱,也即“仁爱”的落脚点最后还是爱自己。

道家的博爱指的是对人宽泛的爱,包容的爱;儒家的仁爱是有差别的爱,不平等的爱;墨家的兼爱是没有差别的爱,是平等的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9

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的区别是孔子的仁爱,就是把自己从近到远,从亲戚到陌生人,有着同样的区别。另一方面,墨子反对儒家“爱有区别”的学说,强调爱的层次没有差别,主张亲疏不分的平等爱。仁爱和兼爱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爱。

孔子所提倡的仁爱是“仁者见仁,仁者见仁”。最好离得近一点。”人们相信爱是人类内心的真实情感。人们总是比别人更爱自己的亲戚。

仁是儒学的核心和基础。“仁”思想包括“亲”、“仁”和“爱”三个方面。一般来说,我们应该先亲近父母和亲人,然后再去爱身边的人,最后上升到关爱世界万物的水平。孔子提倡“仁”,宣扬仁人之爱,把个人道德修养的意义提升到仁人之仁的高度。

那么如何落实“仁”的理念呢?儒家提出“忠恕之道”作为实现“仁”的根本途径。所谓“忠恕之道”,就是“不给别人你不想要的东西”。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仁爱是一种普遍的爱。我们应该热爱大众,提倡博爱。

儒家仁学:是一种血缘之爱。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孝经》所说:"不爱亲人却爱他人的人是违背道德的,不尊重亲人却尊重他人的人是违背礼仪的。"儒家仁学是建立在亲情基础上的,从近到远,从一个家庭到一个部落、一个地区,再到一个国家,最后到人类,到宇宙万物。所以,仁爱是一种高起点的爱,因为其实我们总是爱自己的亲人胜过爱别人;仁爱是一种低劣的爱,他表现了等级制度的合理性;仁爱是一种情感上的爱,对应着原始的血脉冲动,其出发点是对特定人的冲动。

第2个回答  2011-11-17
儒家的仁爱是有等级区分的,就好比一个地主不必对一个乞丐有仁爱
墨家的兼爱是没有等级区分的,是大爱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11-30
仁爱是以自己为中心的等级之爱,维护阶级统治,有血统歧视,造成了任人唯亲,社会公德缺失。
兼爱是像爱自己一样爱他人的博爱,反对阶级统治,反对歧视,易于选贤举能,有坚固的公德意识。
第4个回答  2011-11-17
它们的本质不同,儒家代表地主阶级,他所强调的‘仁爱’是上对下的仁与爱,说白了就是一种御下之道;而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所提倡的‘兼爱’,实际上是对与自己利益有关的人兼爱,主要针对统治阶级的兼并战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