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应该注重抓好哪些方面的培养?如何培养好的人才?

如题所述

  教育是对经验的尊重和利用

  尊重学生应该是尊重学生的经验。不超越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设计和创生课程,不脱离学生的人生经历来开展价值引导,不跨过学生亲身经验来选择对话主题,这就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每个学生生活的社区不同,参与社会生活的程度不一,人生阅历不尽一致,因此教师就必须善于从他们的经验出发来呈现问题,设计步调,优选方法。

  同时,尊重也不是对学生经验的一味迁就和附和。教育的艺术在于,在学生已有经验的框架内,达成学生智慧的尽可能的最大程度的发展。教育就是一个从学生现有经验迈向可能发展区,再走向最近发展区的过程。

  教师要善于洞察、剖析、发掘学生经验。一个智慧的教师,善于从别人发现不了经验的地方察觉学生的经验,及时捕捉到对教学有价值的信息。同时,每一种经验都是立体的,都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认识。对学生经验进行多视角的分析,有利于深刻地理解学生的经验,促使经验发挥更大效能,实现经验的增值。

  素质教育要求用经验来催生学生的智慧,让学生把知识与经验结合,经验和大脑相连,从而有力遏制了“死”知识的蔓延,让学生的大脑获得解放。

  教育是引出和打磨经验的过程

  教育活动就是让学生从既有经验出发引出新经验的过程,是经验“打磨”的过程。教育是“提问”行为,而非“储存行为”,与之相应,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回音壁”。知识的“回音”是否响亮,不仅取决于教师施教的艺术,还取决于“回音壁”自身的构造,即学生的经验结构。好的教育活动能够通过学生的“回音”,将他们的经验引出,进而成为教育的加工对象。

  教育是通过“打磨”和雕琢“经验”影响学生发展的,应该让学生在这个“打磨”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失败的痛苦和发现的甘甜。这种体验和感受,是一切简单的知识技能授受所不具备的。此外,教师对学生经验的“打磨”也不是让学生静静地任人揉捏、剪裁,而是主动参与活动,形成经验、辨识经验、评价经验的过程。因为经验和学生“整个人”是合二为一的,要“打磨”经验就必须有人全身心地参与,就必须主动地在教育活动中表现自我。教师难以只单纯和经验接触,而不与学生“心灵”发生碰撞。

  强调经验在教育中的“脊梁”地位,就是要摈弃那种认为知识可以与人的经验分离,直接“导管”式地“导”入学生的教育观念。实践证明,知识教学可以将经验参与过程简约化,但决不能直接跨过经验。“跨过”就意味着将教育活动视为“知识的传导”,而非经验的“打磨”。

  教育是对经验的反省和分享

  教育还是学生自我反省,“咀嚼”经验的过程。学生对自己经验的澄明、评判、咀嚼、推敲,体现着学习活动的主人身份和主动精神。这一过程既是学生经验的增长过程,更是对经验的理解能力和反省能力增强的过程。教育不是让学生用现成的知识来装点门面,而是让学生把知识植入经验,在经验中“嫁接”知识,用知识来补充经验、发展经验、改造经验。因此,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分析经验,从而成为自己经验的主人。

  教育活动是一种对话和交流的活动,对话和交流促使经验发生指数级的增长,促使学生个体之间经验的互补和增生,召唤着受教育者的成长、成熟。在对话和交往中,学生将自己的经验变成了大家公共的经验,将大家的公共经验变成了自己的个体经验,学生的生活空间得到了拓展,教室和学校就成为无墙的生活空间。整个学习共同体就是一个经验的仓库,教育活动就是要在经验分享中,让学生和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经验“势差”缩小,最终让每个学生都能占领整个仓库,成为这个经验仓库的主人。

  在对经验的“咀嚼”中,在知识与经验的“磨合”中,知识和经验融为一体,共同汇集成为人的生活智慧。让学生学会反省自己的经验,学会用反思过的经验而非用现成的知识来安排自己的生活,才是教育的大智慧。参与教育活动可以生成新经验,反省现有的经验可以生成新经验,但这些都难能和分享经验相媲美。

  用经验来构筑素质教育的“脊梁”

  素质教育是什么?每每问及这个问题,不同教育工作者都会根据自己的经历和体会给出自己的诠释。与其说这种诠释是他们思索的结果,不如说是他们对自己个体教育观念的一种表达和流露。以笔者之见,对经验的尊重、利用、创造、打磨、反思和分享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内涵。直接用知识来构筑学生身心发展的台阶,还是以经验来“活化”知识、“软化”知识,意味着素质教育与一切应试教育的根本差异。

  但是,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绝非那种简单的“在经验中,通过经验,为了经验”的“做中学”教育。素质教育追求的是一种知识与经验交融的教育,这种教育并不机械地重复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念。它认为,实用主义式的经验教育观念将学生置于个人经验的框架之中,绝非素质教育所倡导的那种经验。

  在素质教育中,学生“在经验中”生活,却不会为经验、习惯所束缚,而是及时走出经验、回首经验、反思经验,使“思考”过的经验成为人生的智慧;“通过经验”,经验为学生所操纵,但这种操纵不是试误式的操纵,而是在知识介入中的理性操纵,学生在操纵中进而走出个体经验的束缚,获得书本知识的援助;“为了经验”,经验为学生所建构,但教师是学生经验的一面镜子(或者参照系),在教师的关照下学生能够自己评析、改造自己的经验,从个人经验的圈套中突围出来。(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教育系)

  《中国教育报》2006年6月24日第3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