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解答一下这个问题吧。社会心理学的问题!!!!!一个案例分析

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金巴尔多和他的助手在纽约大学的一个热闹区段,放置了一辆看来被抛弃的汽车,并拿掉了汽车内贴在玻璃窗上的行车执照,还打开了汽车引擎的盖子。26小时后,这部汽车很快被拆毁了,凡是容易拿走的汽车零件,如电瓶、冷却器、空气清洁器、收音机、扫雨器、汽油桶、轮胎等都被拿走了。研究者用望远镜在远处观察,发现偷汽车零件的人都是一些衣冠整洁的人,有时甚至全家出动,母亲望风,父亲与儿子一起偷拆零件。虽然有时候过路人停下来望一望,但是并没有人去询问一干涉。而在一个人口较少的城市,汽车却没有被拆除。
这是一种什么现象?为什么在群体中会出现这种现象。
麻烦说的具体点。。论述题啊。。。有逻辑性些。。。说得好给分~

一个案例什么都说明不了。只能说明拆零件的人,真的有这种对零件的需求。有车说明家境还不错,知道如何拆零件说明受过良好教育,衣冠整洁说明对自己的社会形象有信心因而更加大胆。
小城市的话人们更在意自己的形象的一致性,大城市里人们的自我形象更为多变和具欺骗性。追问

能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吗?是一道论述题啊

追答

俺们都是有话直说的人,那劳什子的科学术语的应该是你自己的事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2-20
如果是破窗效应,那么为何这种效应在人口较少的城市却没有发生呢?

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群体性,任何的定性,几乎都是片面和不确定。一个人的人性就已经很复杂,何况是一群人的人性。当然,其共同的偏向性存在,就像“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一样!
唉!追问

能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吗?是一道论述题啊。。这样子答的话完全没逻辑啊。

第2个回答  2012-02-20
这是破窗效应。追问

能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吗?是一道论述题啊

追答

我认为还可以用从众心理和责任分散原理解释!!!
从众心理
学者阿希曾进行过从众心理实验,结果在测试人群中仅有1/4~1/3的被试者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保持了独立性。可见它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从众性是人们与独立性相对立的一种意志品质;从众性强的人缺乏主见,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意见并付诸实行。
    不加分析地“顺从”某种宣传效应,到随大流跟着众人走的“从众”行为,以至发展到“盲从”,这已经是不健康的心态了。多一些独立思考的精神,少一些盲目从众,以免上当受骗,方为健康的心理。
责任分散效应
  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巴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如何打破这种局面,这是心理学家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资料:资料来自“有意思吧”网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