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鸩止渴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机制?

如题所述

  饮鸩止渴是一个成语,鸩是一种毒药,喝毒药来解渴,说明人渴到了极点,已经不管他是不是毒药了,一个人如果不吃饭可以坚持很长时间,一个星期也是有可能的,但是一个人不喝水最能撑三天,所以渴到了极点真的什么事都是有可能干出来了的。

  跟望梅止渴的心理机制不同,望梅止渴是有科学依据的,人在遇到酸的食物时口腔内会分泌更多的唾液。这是一种条件反射,而饮鸩止渴则是通过喝水的方式来解渴。从后果上来看,前者没有任何副作用,而后者可能这辈子只能试验一次。饮鸩止渴体现了时局的紧迫性,以至于不得不担着生命危险来解决问题。在生活中这样的问题是常常能遇到的,比如在大学中很多同学平时不学习,最后要考试了,才想着复习,结果天天开夜车,最后考试也没有什么精力,只能通过作弊来解决燃眉之急。最后一不小心,被抓到了,记过,劝退的大有人在,这样的行为无疑是饮鸩止渴,即使过了,下次还能这样吗?

  当我们面对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难题时千万不能莽撞,只看到了事情的一面性而忽略了最重要的另一面。虽然能够解决燃眉之急,但是接下来该怎么办呢?这次的经历很有可能给你完成难以恢复的损害,即使想东山再起也没有资本了。

  所以保持一颗冷静的心是做一切决定的基础,通过理性的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一句话,越是大事,越不要急,考虑好了再下决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9-29

我觉得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的原因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因为无知,另一种,是因为绝望。要是因为无知那也没有办法,但是如果因为绝望,那么就是一种消极的不健康心理了。

我觉得饮鸩止渴的意思就不需要在这里多加解释了,单从这种行为来看,不得不说是极其愚蠢的。从这个词中我又想起了另一个相似的故事,也是大家都知道的若水三千的故事,本来已经口渴难耐,好不容易碰到一条河,可是却说弱水三千不能喝完,还不如不喝,这与饮鸩止渴的结果相同,理由却截然相反,一个是喝,一个是不喝,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不仅仅是固执了。

    

后来那个不愿喝下若水的人遇到智者,告诉他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所以说很多时候我们其实是有选择的,是我们把自己逼入死角,是我们自己不给自己活路,如果我们能够放下心中的执念,眼前还是一片海阔天空。

当然饮鸩止渴对于弱水三千来说,是更加困难的境地。不到万不得已,没人愿意会做出这样的选择,这是一种绝望的表现。绝望,是最可怕的,我们可以不怕悬崖峭壁进退维谷,我们可以不怕敌人有多么强大,但是在死亡面前,没有人会表现的泰然自若,就算是能够做到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也不可能淡然面对死亡,当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求生的欲望是超过一切的,但是为什么会选择饮鸩止渴呢,那是因为放弃了,因为觉得没有别的办法了,死亡是唯一的结果了。

第2个回答  2017-09-08

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便是饮鸩止渴,我认为这样的心理是畸形的,虽然我没遇见过,但是现在很多新闻都会爆出这样的例子,我们来分析一波。

贷款,这种事件的影响力确实很大,也不全是裸贷,也有因为生活规划不当导致自己“财政赤字”,不得已去贷款,然而贷款是还上这个欠下那个,始终是一个填不上的窟窿,且还在慢慢变大,这样的方法难道是对的吗,你真的心里不知道吗,一个成年人都应该知道这样的做法会带来严重的后果,说到底还是懒惰,不懂得用自己的能力赚钱去还款,还不抑制自己的消费欲望,这样的心理只是享乐当下,不顾以后,等后果来了再说吧,没有规划,看不清前路的生活,能享受一天是一天。

前段时间有个新闻,卖卵女孩,一个女孩为了买新上市苹果手机选择伤害自己的身体来获得,,这样的行为难道不是饮鸩止渴?在我的认知里,一个苹果手机跟身体健康比起来简直不在一个层面上好吗,手机能够更新换代,你的身体能吗,不能,很想问那个女孩,为了苹果手机,你伤害只有身体吗,不觉得你的心理都出问题了吗,这样的心理,说起来是对物质的欲望太重,从而控制不住自己,做出一些常理难以接受的事情。

我感觉饮鸩止渴给人最大的诱惑就是一时的安乐,用自损的方法获得眼前得现世安稳,正如一个瘾君子,明知道毒品是不好得东西,却还是忍不住当时的痛苦,宁愿自己人不人鬼不鬼也要那不好的东西。这样的事情,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算当局者清,他也难以跳脱,实在是令人惋惜,还望诸位网友能够引以为戒,饮鸩止渴实非良策,要是你真的遇到什么困难的问题,请寻找正确的方法去解决。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