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学校教育特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2-03-06
一、我国近代学制的诞生
1902年,清朝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 ,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完备的现代学制。但壬寅学制未实施,次年又颁布了一个新学制-《奏定学堂章程》,也叫"癸卯学制"。 "癸卯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后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推行的学制。该学制分为三段七级。该学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修业年限特别长,从进蒙养院到读完通儒院,需要整整30年。辛亥革命后,"癸卯学制"被废止。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制定了"壬子学制"。该学制依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主体结构分为三类三段七级。三类指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三种类型。其特点是:缩短了初中等教育年限;确立了女子受教育的权利;相对提高了职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的地位。 1922年,北京政府颁布"壬戌学制"。该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依旧按三类三段七级设学。其特点是:
(1) 初等教育年限缩短一年,中等教育则延长两年;
(2)中学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3)小学修业6年,初中3年,高中3年,故称"六三三制"。"壬戌学制"后来几经修改,但基本框架未动,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 我国近代学制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注重向发达国家学习,不是临摹日本,就是抄袭美国。
第二,学校直系和旁系比较完备,各等各级之间相互衔接,构成升迁系列。
第三,修业年限逐渐缩短,分段分级更符合普及教育的需要,也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教育的平民化打下了基础。
三、新中国学制的确立 1951年10月1日发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指出原有学制的缺点:
(1)成人教育在学校系统没有应有的地位;
(2)初等学校修业六年,广大的劳动人民子女难于受到完全的初等教育;
(3)技术学校没有一定的制度,不能适应培养国家建设人才的要求。于是在保留原学制中的有用部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时的实际情况,确立了新的学制。 1951年学制系统分为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此外还有各级政治学校、补习学校、函授学校、盲聋哑特殊学校和各种训练班。 1951年学制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保证工农大众有享受各级教育的机会;
第二,确立了各类专业学校技术学校和业余学校在整个学制体系中的地位;
第三,设置各种学校、训练班和补习班,为人们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
第四,没有提出义务教育,但是取消初等学校高低分级,以保证劳动人民子女能接受完全的初等教育。
第五,统一性与灵活性结合,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办学。 1951年学制确立以后,经历了两次大的变革,但是这两次变革留下的是深刻的教训。一次是1958年,要求改革学制,并提出了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改革原则:即统一性与多样性结合、普及与提高结合、全面规划与与地方分权结合;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农业合作社办学并举,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也与学校并举,学校教育与自学并举,免费教育与收费教育并举。根据中央精神,各地对学制进行了改革,包括提早入学年龄,缩短修业年限,多种形式办学等等。由于左的思想影响,改革普遍存在急躁冒进和违背客观规律的盲目行为。 另一次是文化大革命,我国学制出现灾难性的破坏。一是任意缩短学制,二是大砍各种中等专业学校、职业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盲目发展普通中学,造成中等教育结构完全失调;三是高等教育结构混乱,专业设置不成体系,培养的专业人才比例极不正常。1978年以后,学制才逐步得以重建。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3-06
死记,硬背,外加头脑灵活
第3个回答  2012-03-06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精英教育。
第4个回答  2012-03-06
应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