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院学校在西欧中世纪社会中具有怎样的地位与作用

如题所述

一、基督教教育
  随着基督教的发展,早期基督教教会学校随之发展起来。

  修道院是中世纪最典型的教会教育机构,最初只接受志在侍奉上帝、准备充当神职人员的人进行教育,以后扩大了范围,一些并不以神职为生的人也被接纳。修道院的学生一般十岁左右入学,学习期限大约为八年。

  早期的修道院主要强调宗教信仰的培养,以后课程逐渐加多加深,“七艺”成为主要课程体系。

  教师完全由教士担任,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口授和学生背诵、抄写相结合。实行个别教学,学生的入学时间、

  学习进度和时间安排因人而异。学校的纪律是分沿海各,体罚盛行。

  1.基督教的教育形式、机构和教育内容

  1.教会学校

  在中世纪,西欧的教会学校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修道院学校、大教堂学校和堂区学校。在这三类学校中,修道院学校因其藏书丰富、管理严格等特点而成为最重要的教会学校。

  (1)修道院学校

  修道院学校主要是指设在修道院内的教育机构。就其发生而言,修道院学校是基督教修行制度(或称寺院制度)的产物。

  修道院学校分为两部分。一为“内学”,主要负责对准备充当神职人员的学生的教育。一为“外学”,负责对不准备担任神职的学生的教育。

  修道院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服从、贞洁、安贫等品质。

  修道院学校以圣经为主要学习内容。通行的教材为《教义问答》,是基督教教会对初信教者传授基本教义的教材,用问答体裁写成。

  神学加上“七艺”构成了修道院学校的主要学习内容,而神学则成为其他学科的“王冠”。

  修道院学校的教师多由修道士和其他神职人员担任。

  教会学校对学生的管教极为严格,棍棒和鞭条是学校的必备品。

  (2)大教堂学校和堂区学校

  大教堂学校又称主教学校或座堂学校,一般设在主教的所在地,其性质和水平同修道院学校相近,学校设备和条件比较好,学科内容也比较完备。

  堂区学校一般设在牧师所在的村落,是对一般居民子弟进行初步教育的一种形式。

  (2)基督教的教育思想

  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4~1274)是西欧中世纪著名的基督教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也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大学教师。托马斯·阿奎那在教育和神学的关系中,把教育思想从属于神学之下,形成了神秘、系统、独特的经院主义的教育思想。

  阿奎那的教育目的论

  教育目的就是发展人的通往上帝神性的理智。教育要使不朽的灵魂与上帝沟通。

  阿奎那的知识观概括的讲,就是感性知识观、理性知识观、神性知识观。感性知识是对物质的实物的知识,感性知识可分外感性知识和内感性知识。

  论教学

  阿奎那十分重视教育教学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运用符号作为媒介,教学离不开语言、文字、图形和实物,知识即寓于这些符号之中。

  托马斯·阿奎那式的教育方法

  第一,正反论辩式。

  第二,开放调和式。

  第三,启发诱导式。

  阿奎那的教育思想处于附属于神学的年代,其内核已蕴含着近代教育思想,强调理性,尊崇科学的重要成分,为教育思想发展到尊重人性的文艺复兴时代,起到了铺石垫路的作用。

  二、封建主贵族的世俗教育

  (1)宫廷学校

  在781年,查里曼邀请英格兰教士、著名学者阿尔琴(735~804)到法兰克王国,协助改进学校,发展教育。

  在原有宫廷学校的基础上,阿尔琴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在阿尔琴的管理下,法兰克王国的同听学校在当时成为世俗教育的中心.

  在改革和发展宫廷学校的同时,查里曼还致力于对教会学校的改进。787年前后,查里曼发布命令,要求教士不要忽视文学的学习,只有虚心诚意地和不甘落后地学习,才能更好地探索经义的奥秘。

  (2)骑士教育

  法兰克王国在9世纪后期,就确立了封爵制度,国王以下依次为公爵、伯爵、子爵、男爵,最低一级的封建主是骑士。骑士教育成为世俗封建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骑士教育的目标是训练骑士的标准是剽悍勇猛、虔敬上帝、忠君爱国、宠媚贵妇。

  骑士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它通常分为三个阶段: 1)从出生到7~8岁,这个阶段为宗教教育阶段。2)7~8岁以后,这个阶段通常称为“礼仪教育阶段”。3)从14~15岁到21岁,被称为“侍从教育阶段”。

  骑士教育的基本内容除上述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内容,那就是“骑士十诫”。

  骑士教育旨在训练保护封建主世俗利益的武夫,其内容虽也注重培养宗教道德品质,但以养成军士征战能力为主要目的,文化知识极为贫乏。

  三、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

  从12世纪开始,西欧教育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世纪大学的建立是这种发展的主要标志。

  1.中世纪大学的兴起

  西欧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是社会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工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兴起、十字军东征、经院哲学的出现,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就每一所大学的建立而言,又各有其特殊和具体的原因。

  中世纪大学最初产生于12世纪的意大利、法国和英国。早期中世纪大学通常是在原有的文化教育机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学的前身有两种,一种是原有的对所有人的教育中心和研究所;另一种是原有的主教学校,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演变而言的。

  2.中世纪大学的组织与管理特点

  根据管理体制的不同,中世纪大学通常被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波伦亚为代表的“南方型”大学,又称为“学生大学”。另一类是以巴黎大学为典型的“北方型”大学,又称为“先生大学”。

  但是,不论是“学生大学”,还是“先生大学”,执掌教务的并不是学生和教师个人,而是由他们组成的团体。在中世纪大学创建之初,大学实际上就是一个由教师团体和学生团体组成的“组合”。

  在“学生组合”中,往往按照地籍,组成“同乡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同乡会”又互相组合,形成更大的区域性组织。“教师组合”的主要形式是“系”或“教授会”。这是按所教学科而形成的教师组织。

  中世纪大学中更为重要的组织机构是学院。在中世纪大学中,按学科划分一般有四个学院,即文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神学院。其中,文学院是一种预备性质的机构,为进入其他三个学院作准备。神学院则是地位最高的学院。

  中世纪大学建立以后,即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教会和世俗封建主为了争取大学的支持,往往授予大学一定的特权。

  中世纪大学创建之初,教学内容和课程并不确定,通常是由各大学教师自定的。从13世纪起,经教皇命令和大学法规确定,课程逐步趣于统一和稳定。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解和辩论。

  大学学习一般分为两个主要阶段,这与学位制度具有直接联系。第一阶段:可获“学生学位”,在此基础上可获得“硕士”或“博士”的学位。

  3.中世纪大学与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是教父哲学的继续与发展,是中世纪神学哲学化达到最高阶段的产物。它产生于8~9世纪,盛行于12~13世纪。进入13世纪,后,由于种种原因,经院哲学逐渐衰落。

  经院哲学主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调和哲学和神学、理性与信仰之间的矛盾。为了真正解决这个问题,经院哲学家所作的工作之一,就是使神学哲学化。

  2.经院哲学与中世纪大学

  经院哲学对中世纪教育影响巨大,它与中世纪大学的关系密切,是当时大学的灵魂。

  第一,直接促进了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和发展。第二,客观上促进了古典学术、文化的传播。

  第三,确立了理性的合法地位,提出了理性训练的教育目标。

  第四,经院哲学的思维方法(形式逻辑的三段论推理),不仅是一种学术研究的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训练思维的方法和教学方法。

  第五,经院哲学内部不同派别的论争,促进了学术的自由探讨,从而有助于大学教育的健康发展。经院哲学家在大学中的学术探讨和争鸣,为中世纪大学摆脱狭窄的“职业”教育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四、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城市学校的发展

  中世纪城市与罗马早期的城市的主要区别是它不是以政治为中心的城市,而是以经济为中心的城市。中世纪的城市经济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自由。中世纪城市的这种比较自由和宽松的环境,为城市教育和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在中世纪城市的形成过程,市民阶级的形成对于城市的发展、城市文化和城市教育的兴起,具有重要的影响。市民阶级主要由商人、手工业者组成。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和生产经营的需要,一般都组织起行会。

  市民阶级的不断壮大促进了市民阶级对教育的广泛需求。在这一时期,促使城市当局建立了新型的教育机构,城市学校出现了。
  与中世纪其他世俗教育机构不同,中世纪的城市学校大多是由城市当局或行会组织负责开办和进行管理的。因此更具有世俗教育的特点;其次,城市学校比较强调职业和技术的培训;再次,虽然宗教教育仍然是所有城市学校的重要教学内容,但是起地位受到明显地削弱;第四,城市学校教学水平也比较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