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

急!正在考试

这个问题问的有水平。
中国古代教育分为官方教育和民间教育。
官方教育据史书记载:
夏商时期叫“庠”、“序”(就是学校);
西周时期叫“辟雍”;
西汉时期官方学校分中央和地方两种,中央设“太学”,是国家最高学府,相当于今天的大学。地方上置“学宫”;
清朝光绪年间学校叫做“学堂”;
辛亥革命后将“学堂”更名为“学校”沿用至今。
我们国家的古代教育从从远古就开始了,那时并未有文字,更不可能有书籍教材,只有言传、手教、示范这种传统的师傅教徒弟,直到文字的出现,记录之后可供后人观看学习。现有民间教育,类似于私塾,广收门徒,如老子、空子、门子等,而后转向了官方办学与民间私塾并存,而职业教育还是传统的模式。例如木匠、瓦匠等。直到清末才将教育分专业划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3-24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是随着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变化着,因为其是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所以任何一个历史阶段都其深深的阶级烙印。
夏朝时期,传说中国就有了学校。据甲骨文和古书上记载,商朝时已经有了正式学校。到西周时,学校分为“国学”、“乡学”两种。学校主要是“国家大事惟祀与戎”,即传授祭祀知识和作战的技能经验。商周时代,贵族子弟必修的科目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时期,教育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确立,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革,原来“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层面逐渐被打破,部分知识分子开始聚众讲学,发表政见,产生了所谓的“私学”。这一时期,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影响最大。孔子一生学而不厌,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不少教学经验,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等。其为中国古代的文化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许多教学经验至今仍在延用。
西汉时期,教育制度逐渐完善。西汉时,学校类型主要有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为适应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经典开始成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的必学课程,学习科目是五经(�0�0周易�0�3、�0�0礼记�0�3、�0�0春秋�0�3、�0�0尚书�0�3、�0�0诗经�0�3),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套教育系统。
隋朝时期,中国教育制度达到了世界水平。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兴起,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唐代学校制度完备,有国子学、太学等,在地方有州学、县学和乡学等。教学内容以�0�0五经正义�0�3为统一教材,命天下传习,同时还有了专业教育,如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等。安史之乱后,唐朝的私人办学多了起来,大文学家韩愈、柳宗元都办过学,为教育增加了新特色。
宋代教育在唐代基础上更加完备。在中央有太学、国子学、律学、算学、书学、画学等,以太子学和国子学最重要。尤其是王安石变法改革学校和科举,使官办学校非常兴盛。另外,私人讲学的书院在北宋时兴起,成为传播理学的基地,学习风气十分活跃,石鼓、白鹿洞、应天、嵩山书院都很有名。宋朝以后,理学被统治阶级所利用,并统治了学校教育。
明清时期,教育制度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中央学校有国子学和宗学,地方学校也发达,各级都有普通学校和专科学校。考试制度采用八股取士的科举制。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0�0大学�0�3、�0�0中庸�0�3、�0�0论语�0�3、�0�0孟子�0�3)五经,还学习�0�0御制大诰�0�3、�0�0大明律令�0�3等。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种。明朝中期以来,书院比较兴盛,最负盛名的是东林书院,书院也发展成为官办的学校。
明清时期是封建制度的衰落时期,为强化专制统治,教育的专制非常严重,束缚了人们思想的发挥,随着社会的发展,科举制越来越不适应需要了,到1905年,清朝废除了科举制,但科举制中公平选拔人才的方法却被保留下来,至今仍有活力。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是社会不断进步的表现。历史虽然已成为过去,但其功绩不可磨灭。许多宝贵的经验至今仍值得借鉴。而中国现代的教育制度也必将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趋向完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