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博士后工资比讲师工资高?

如题所述

博士在流动站期间的待遇有所不同,近年来理工类的博士流动站待遇有大幅提高的趋势,因为他们是进行科学研究的生力军。因为博士后在站期间从事的一般是流动站所需要的课题研究,并必须为所在站点完成获得国家课题、完成高水平科研成果和获得重大研究安突破等科研任务,才能出站。视完成科研任务程度的不同,流动站还会给予博士一定的绩效奖励和表彰,总得来说博士在站期间收入相当有保障。最近有新闻称,许多高校的博士后流动站纷纷提高待遇,博士在站期间的收入有的高达100万。

讲师

讲师是一种高校教师评定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称呼和级别,这种级别是博士进入高校之后一段时间才确定的,就算是博士后也会经历讲师的阶段,但是个别科研特别突出的除外。

硕士研究生也可以进入高校当教师的年代,高校的工资制度远没有现在灵活和具有激励性,那时候一般根据职称和行政职务的不同,就固定了讲师的工资,所以以前讲师工资是很低的。后来,到了只有博士学位才可以进入高校当教师的年代,高校纷纷建立激励性的绩效工资制度,也越来越多的高校对新引进的博士人才采用年薪制,规定一定时期内必须完成一定的科研工作量,才可以拿到全额或者部门约定的薪酬,所以职称对于他们工资的影响越来越小。一是因为一般博士进入高校后评讲师没有压力,二是因为科研奖励的力度比薪级工资要高很多。

所以,关于博士后与讲师的工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的,当然每个高校或者每个博士后流动站的政策有所不同,不同的学科的情况也有所不同,这都是上面没讲到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4-19

等级在那摆着呢,肯定工资高,等级越高。说明你的用处越大,对学校越负责,所以工资高正常啊,博士都是社会的精英,所以投入也大,所以老师特别都是一大批精英,太多了

第2个回答  2021-04-19
博士后的工资比讲师工资高这是有一定原因的。重要的是博士后的工作能力是特别强的,其次会搞一些科研项目的研究研发。工作是比较辛苦的,所以博士后的工资要比讲师工资高的。
第3个回答  2021-04-19
为什么现在有的单位读博士后待遇比教授高?感觉不太正常?
对于这个问题,我应该算是比较有发言权的:博士后的待遇很难比教授还高。
去年,我们学校重新制定了博士后的管理办法,对博士后的聘期考核、待遇做了一些调整。而在制订政策前,我们对国内很多高校的博士后政策进行了调研,全面了解了博士后待遇调整的大背景和大趋势。

大概在2014年的时候,双一流的评选还没有开始,很多高校在做最后冲刺,尤其是一些南方双非高校,就此开启了人才的军备竞赛。当时,广东省给省属高校都是十亿、几十亿地拨付经费,专门用于引进人才和学科建设,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一些省属高校以及一些科研院所率先提高了博士后的待遇。差不多同时,在北方,青岛市率先提出了博士后的奖励计划,给每位全职进站博士后每年6万元的生活补贴和住房补贴,博士后出站后留青,还会有10万元(后来涨到20万元)的安家费。

其实,在此之前,很多高校已经在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师资博士后、科研博士后等制度,将博士后作为考察试用教师的一个“蓄水池”。但博士后奖励政策出台后,博士后开始成为了各地争抢的香饽饽,如果还是按从前的待遇,那肯定是很难招到博士后。因此,近年来,各地各单位纷纷调整政策,博士后待遇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普涨。

目前,大部分学校的博士后待遇都是分层次的,并不是一个标准。其中最普通的博士后是参照讲师的标准制定的。由于博士后都是临时聘用人员,有考核任务,所以,待遇会比讲师高一点点。而对于优秀博士后,比如有突出的成果,将来要作为教师后备人选的,学校会参照副教授的标准给待遇,这是目前优秀博士后的主流待遇。还有一些高校,会为海外名校(全球前50)归国博士按教授的标准提供待遇,一般就是30万。这个待遇山大、南开大学等高校都明确列出来了。不过,这个待遇的广告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因为能符合条件的海外博士,大多会继续在国外做博士后,然后回国申报青年千人,没有人会毕业回国做博士后的。
所以,博士后待遇高于教授的情况在实际中很少很少,也不存在正不正常的问题了。
第4个回答  2021-04-19
博士后年薪(明面上)比普通老师高是合理的,因为连这个都没有就真没人来了。
华工土交院前两年已经彻底没有师资博后了,往后博士进站统一按“特聘研究员”来安排。我恰好认识最后一个师资博后,当时交流是说转正前华工一年给20w,深大一年30w但是没聘上。两年考察期过后不管能不能转正,但是待遇转为讲师。我国大学正式编制如果我没记错的是事业编制,每个等级的编制都有对应的严格的工资标准的。只要有硬标准在,那么有编制的老师们的工资就不会太高。至于后面能不能从讲师升至副教授还得看个人造化。
很多孩子低估了编制带来的福利的分量,也低估了博士后年薪的水分。
博士后,尤其是特聘研究员们,他们很大一部分收入是来源于各类人才补贴和项目经费,由学校和院里掏的钱其实不是很多。但是他们的考核任务特别重,基本上是合同期内非升即走,而且淘汰压力特别大,君不见前年武汉大学112个博后最后只有4人转正。很多还被坑了不止一个合同期。简直是血泪工厂。更可悲的是这种事情在现在985/211已经逐渐转为常态了。
青年教师只有转正了,拿到了编制,你才算真正在这个学校学院扎下根来,否则你永远只是学校完成科研项目任务的一把枪。很多所谓的“高待遇”都是把各种杂七杂八的费用加到一起来忽悠你的。更不要说你在知乎上随手都可以搜到老前辈们的血泪。什么血泪?就连这部分钱,学校也不是像企业那样痛痛快快的给你的,拖欠、不发论文不给那都是常有的事情。而这一切,都不会发生在正式有编制的老师身上,哪怕是刚入职讲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