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白起反对攻打邯郸的三条理由均不成立,明显是强词夺理。1,邯郸不好打,打不下来(邯郸实未易攻也)。魏惠王一朝没有你白起这等名扬四海的名将,也没有事先全歼了赵国的主力,不是也打下来邯郸了吗?2,秦军虽然全歼了赵军主力,自己也死伤过半国内空(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赵军被全歼,秦军好歹还剩一半,你说该不该乘胜追击?几十万秦国男人,还打不过一帮赵国妇孺?3,千里迢迢翻山越岭去攻打别人的都城,叫赵国与诸侯里应外合,必败(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长平之战才是“远绝河山”。而此时秦军已经占领了上党、太原、武安(王龁将伐赵武安、皮牢,拔之。司马梗北定太原,尽有韩上党)。黄河天险、吕梁山、太行山的阻碍已不存在。武安城在太行山以东,离邯郸只有70里,35公里,而且是一马平川。哪来“远绝河山”?又何惧“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而实际上魏无忌窃符救赵是在秦攻邯郸一年多之后。
因为当时赵国经过一两年的休整,已经重振旗鼓了,如果这个时候贸然去攻打赵国的话,秦国很可能会输得很惨。在长平之战后,秦国没有趁机一举歼灭赵国。之后白起患病,秦王便派王陵率兵攻打赵国,但是王陵却以惨败告终。白起病愈后,秦王便再次派白起去攻打邯郸。
然而,这次白起却拒绝了秦王的提议。之后,白起还给出了他拒绝的理由。首先,秦国在长平之战中虽然消灭了几十万赵兵,但这场战争也让秦国损失了数十万的士兵。更重要的是,长平之战后,秦国没有乘胜追击,彻底铲除赵国。可当时已经是一两年后的事情了,赵国已经休养得差不多了。
而且就邯郸所在的地理位置来说,要占领它是非常困难的。从地图上来看,邯郸位于今天的河北省,而长平之战则是发生在今天的山西省地区。对秦国来说,进攻邯郸是需要走很长一段路的,这大大增加了后勤供应的困难。此时,若魏国、韩国、楚国、齐国、燕国等诸侯国乘势围攻秦国的话,那秦军肯定会被击溃的。
在长平之战时期,魏国、韩国、楚国、齐国、燕国等诸侯国都是按兵不动。然而,在长平之战之后,山东六国也开始恍然大悟了,知道如果他们再不团结起来抵抗,最终他们将会被秦国一个接一个地消灭掉。然而,白起抗旨的行为激怒了秦王。公元前257年,秦王与范雎商议,范雎认为白起长期拒不服从命令,是有谋逆之心。于是,秦王派使者赐给他一把剑,让他自己自行了断。就这样,战国四大将领之首的白起就这样以自杀的方式给自己的历史生涯画上了一个悲惨的句号。
长平之战,白起说他将赵军降卒40万一举坑杀,将赵军主力45万全歼于上党,不惟是秦昭王认为赵国被打趴下了,就是后世史家学者也都异口同声,盛赞白起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这招高明。然而,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秦昭王乘胜追击下旨攻邯郸,意欲一举灭赵。可这等唾手可得的好事,秦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消灭中原诸侯大国的盖世奇功,白起却不争,叫名不见经传的五大夫王陵捡了个便宜。
奇怪的事情进一步上演,王陵率军攻邯郸,却久攻不下。邯郸四周一马平川,并无高山险阻可以据险而守。魏国就曾攻陷并占领过邯郸。可是任凭秦军使出吃奶的力气,却还是打不下邯郸,甚至都没能将邯郸彻底包围。以至于赵国的使者可以往来不绝地奔赴列国求救(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於魏)。相国赵胜更是率领一个庞大的使团,远赴千里,出使楚国(合从於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秦昭王恼怒,下旨叫白起去接替王陵拿下邯郸。令人震惊的是,白起竟然抗旨不去。更为奇怪的是,白起这等怪异的举动,反常的行为,两千年来竟没有史家学者质疑,反倒是一条声地拿《史记》《战国策》相互矛盾,漏洞百出的文字替白起辩护。
一曰,白起反对打邯郸,邯郸打不下来,秦昭王不纳忠言,所以白起不去。这种说法根据是《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白起认为,一,邯郸易守难攻,打不下来。而且诸侯救兵很快就会赶到。二,秦军虽然在长平全歼了赵军主力,自己也死伤过半国内空。三,千里迢迢翻山越岭去攻打别人的都城,叫赵国与诸侯里应外合,必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