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秦昭襄王曾经命令白起带兵攻打赵国首都邯郸城,但白起多次置秦昭襄王的命令于不顾,始终没有遵从命令,最终被秦王赐死。那么堂堂一代“杀神”为什么没有答应秦王的命令上战场呢? 这场令白起抗命并最终身亡的战争是邯郸之战,是由之前的长平之战引起,两者之间仅仅相隔一个月,但白起在这两次战争中对于攻打邯郸城的意见却天差地别,长平之战后白起一心想要攻打邯郸,但在邯郸之战爆发后白起却又拒绝出任主帅的命令。长平之战结束后,白起下令坑杀赵国四十万降卒,并紧跟着兵分三路,自己主攻邯郸城,此时赵国韩国紧急找来职业间谍苏代,让苏代通过做秦国丞相范雎的工作使得秦王下令停止战争,以韩赵两国割地求和结束。白起知道后虽然心中有怨,但还是遵从君命带兵返回了秦国,哪知道已经答应割地的赵国变了主意,秦王感觉被耍了,再度发兵攻打邯郸,爆发了邯郸之战,这之间相差一个月,那为什么后来秦王让他攻打邯郸白起却不干了呢? 当时长平之战中,赵王曾经想要和秦国谈和,秦国假意同意并大肆宣扬,使得其他诸侯以为秦赵两国的战争很快就会结束,并没有准备救援赵国,而赵国也并没有去寻找外援。最终赵国因为在国际上没有帮手变得孤立,而秦国又只是欺骗赵国,赵国被白起坑杀了四十万兵卒。
邯郸之战爆发前,赵国为了抵抗秦国可能的进攻,已经结交其他诸侯国。赵国割让六座城池给齐国,赐给楚国春申君一座封地,和魏国建立盟约,并且交好韩、燕两国,此时的赵国在国际上帮手众多,后来邯郸城被围,楚国、魏国大军来援就是其赵国积极改善外交的结果。
秦军状态不同
长平之战历经近三年,秦军虽然最终打败了赵军,但自身也有损失,此时的秦军有两种思想,一种就是秦国丞相的需要休整,另一种就是白起的一鼓作气,趁着兵威正盛的时候再下赵国一城,甚至于像之前把楚国国都打下来那样最好,这样赵国以后就再也不可能对秦军造成阻碍了,但此时秦王选择了停战休整,见好就收。按说这种做法也没错,是一种比较保险的做法,秦国也不会损失什么。哪曾想原来答应割让城池给秦国的赵国变卦了,秦王一生气,又发兵攻打邯郸城,此时已经是长平之战后一个月了,秦军的士气在这一个月空档里已经缓下来了,休整也没有修整好,拖着疲惫之师去攻打敌国的首都,攻击力自然要下好几个档,毕竟是一鼓作气,再而衰。
赵国心态的改变
赵国在长平之战中一战损失四十万,这在当时是最大的歼灭战了,不只是赵国,恐怕六国都被白起的疯狂做法吓住了,此时的赵国沉浸在恐惧中,面对紧接着就要来攻打邯郸城的白起,完全没有准备的赵国恐怕无力抵挡,这时候赵国人心中普遍有恐惧,有毫无准备的慌乱,正是邯郸城最虚弱的时候。
然而过了一个月就全变了,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不是说说而已。在这一个月里,赵国人已经从原来的恐惧转变为一种仇恨,邯郸也已经从赵国其他地方调来了一些军队,由廉颇领军防守。赵国平民心中有恨,上层贵族也散财招揽兵士,积极准备抵抗,平原君赵胜更是将自己的妻妾编入军队,可以说邯郸城不乱男女老幼,全部都做好了与邯郸城共存亡的准备,短短的一个月,邯郸城已经变了,军心士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长平之战后白起不答应攻打邯郸,是因为外交上赵国国际形势已经变化,军事上秦国士气已泄,军士已疲,赵国反而成为哀兵。白起判断此时的秦军已经无法攻破邯郸城了,所以才会拒绝去打这必败的一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