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版的伤仲永在哪里

请告诉我现代版的伤仲永的例子.谢谢

13岁上大学20岁从中科院辍学
  
  魏永康辍学在家近两年了。这个被媒体称作“天才”、“神童”的孩子如今已经成长为一名青春逼人的小伙子。他的传奇是,两岁时就能认识2000多个汉字,13岁读大学,17岁时考上中科院硕、博连,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知识结构不适应中科院的研究模式,20岁从中科院辍学回家。
  
  现在的他,每天早上7点钟起床,8点准时赶到华容县人大上半天班,下午以后的时间自由支配。邀请他去的华容县人大副主任王佩群说:“要他来是尽一分爱心,让他多接触人,锻炼他的社交能力。”同事说,他干什么事很专业,工作电脑有病毒或坏了,他都能很快修好。
  
  他如今最大的心愿是:“到学校读书。读书是我的特长和乐趣。”
  
  魏永康的母亲说“我从来没有让他洗过衣服、袜子,洗头都是我给他洗”。在魏永康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发现,他的童年生活被人为地“割裂”。记者到华容县人大采访时,魏永康陪着去,“机关不让人随便进。”在记者采访的当口,魏永康在县人大办公室拿了一份《参考消息》到另一房间去看。中途,他在另一个办公室上了网,查阅火车线经过各地的小地名。采访结束时,记者催他快走,他不忘拿回报纸,把它整齐地放回报架原处。回家时,他说,坐公共汽车吧,因为要赶时间,记者和他一起乘的士回家,下车时,他抢着付车费。
  
  问他上班的感觉,魏永康一脸腼腆和笑容,“很好的”;中午下班回家,记者和他打招呼,他微笑一下;谈到熟悉的话题,他主动和记者攀谈起来;吃完两块西瓜后,他随手用衣服擦了擦嘴就拿起一本华容地图志,上面有些空白页全是铅笔临摹的地图,这是魏永康的作品。他说,现在很喜欢看地图。在他身后墙壁上贴着的中国地图上,记者随便挑了几个小地名,他都能立即说出地名所属的省份,准确率100%。22岁的魏永康是平静的。在他那里,你看不到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所有的烦恼或不快一到他那稚气、青春的脸上,似乎都被化解到九霄云外去了。本报综合报道
  
  相关链接
  
  有人要批量生产神童
  
  10万会费培养10岁大学生
  
  缴纳10多万元的会费,无需苛刻的测试,把孩子培养成“神童”,这是目前一家名为“创才智力潜能开发有限公司”推行的“日出计划”最吸引家长的部分。虽然听上去有几分匪夷所思,但记者通过连日采访,却发现在北京、广州两地选择该计划的600名会员家长中,具有清华、北大等名校背景的占到7至8成,还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海归派”。一个引起专家质疑的培养计划,却得到大量高学历、高收入、高层次的家长的认同,成为一个难以解释的现象。
  
  “这项计划属于脑科学开发,不是简单的儿童家庭教育。”采访一开始,公司负责人攸武便郑重作出声明。他在北京签约的近280名教师,三分之二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的在校研究生,也都属于非教育专业。
  
  根据日出计划规定,0~15岁的孩子只要符合以下三项条件:智力正常、身体健康和视觉无色盲,均可参加培训。但是,研究生给1岁的幼儿讲授基因工程、量子力学等高深内容是否奏效?攸武认为,大脑的容量决定于早期的开发,而0~1岁正是最重要的开发时机。按照这样的培养,“孩子凭借优秀的大脑,学几年就会超越他的老师,到10岁时必然不亚于研究生的综合智力,十几岁时,他们的综合智慧就能跳跃到人类智慧的最前沿。”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负责超常教育研究的刘正奎博士指出,知识的传授需要一个基石,属于比较缓慢的积累过程,“一步通天”的教法并没有科学依据。据《北京晨报》
  
  来 源: 钱江晚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3-14
、社会压力
在八十年代,有人把宁铂与张华、朱伯儒并列为当年的“时代人物”。这同时对他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2、媒体渲染
离开少年班16年后,宁铂曾私下回忆说,自己当时的痛苦主要还是来自于舆论的过分渲染。

3、综合因素
宁铂当年的班主任汪惠迪说:“当时各个方面的因素,宣传、压力、体制、教育方式,都对这几个特殊的孩子不利。”

最近,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首批学员回母校聚会,立即有媒体跟踪采访,披露了这个班上昔日大名鼎鼎的“神童”宁铂如今出家为僧、干政“自我封闭”、谢彦波“有心理问题”的“不幸”命运。中科大少年班再次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少年班是培养人才还是摧残人才?到底还要不要办下去?”的讨论于是在校内外激烈展开。

“问题学生”引发争论

1978年3月,在老一辈科学家李政道、杨振宁和丁肇中等的大力倡导下,在方毅等领导同志的支持推动下,为探索中国优秀人才培养规律,尽快培养出科技领域出类拔萃的优秀人物,推动中国教育和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少年大学生集中培养基地———少年班,截至目前,已招收29期共1134名少年大学生。中科大少年班成立之后,国内十几所重点大学相继办起“少年班”,但不久纷纷停办。

中科大少年班办学之争源于它的“问题学生”

近几年,经常有指责少年班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心理问题严重、人际交往困难”的文章见诸报端和网站,不时引发人们对少年班办学的争论。一位全国政协委员曾提交了一份《请求停办少年班》的提案,很快有人站出来表示反对。

今年3月,19岁的少年班2001级学生马丽丽(化名)窃取同学的国外大学邀请信事件公布后,立即被炒得沸沸扬扬。不久,有人以马丽丽事件为由头否定少年班教育模式。一位网友的话代表了这部分人的观点:“反对把小孩子送去读大学,他们身心还未成熟就去接受高深的大学教育,很容易犯错误。少年班该停办了。”

7月份,有媒体发表文章,对宁铂、干政、谢彦波的现状进行了详细描述。27年前,这三人是红透大江南北的“神童”,是全国亿万家庭教育孩子学习的榜样,国家和人民寄希望他们成为科学家,甚至中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今,他们出家的出家,避世的避世,离大家的期望距离甚远。人们在扼腕叹息的同时,又进行了一场“少年班,办还是不办”的争论。甚至连宁铂的同班同学也分成两派,一派认为“以自己的感受而言,中国不能没有少年班”,一派则认为“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绝不会去少年班”。

高成才率是少年班不争的事实

据了解,科大少年班几乎每年都有1至3个“问题学生”被退学,有的自控力差、贪玩、学业跟不上,有的品行不端,还有的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也有个别学生因为生活不能自理被休学。

分管少年班工作多年的中科大副校长程艺说,这些现象在普通的大学班级同样存在,不是少年班的特有产物。不能因为少年班名气大就不允许它出问题,也不能仅仅因为出了少数“问题学生”就怀疑它存在的必要性。从总体看,少年班学生在中科大优秀学生中占很大比例。

据学校跟踪调查,少年班毕业生成才率非常高,85%以上考取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生,三分之一获得博士学位,比例远高于本校普通本科生。其中数百名杰出人才活跃在国内外知名学府、科研机构和经济领域,一般在30岁左右就做出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

发明原子陷阱追踪分析法的卢征天、微软全球副总裁张亚勤、发现了世界上最小的纳米碳管的秦禄昌、世界上第一位认知学博士张家杰等国际知名的杰出人才都曾在中科大少年班度过美好的大学时光。

少年班管理委员会主任陈卿以他掌握的数据得出这样的结论:“从培养科技人才的角度看,可以毫不惭愧地说,少年班成立至今,中国没有哪一所学校的哪个系有这样的成绩。”

校方:不受外界干扰,一心办好少年班

从最初创办时受到社会和媒体的过度关注、追捧,到后来被一些认为少年班“拔苗助长、摧残孩子”的人士猛喊叫停,中科大少年班屡屡遭受外界“伤害”。校长朱清时说:“我们的态度是不受外界干扰,一心办好少年班。争取早出人才,快出人才。”

朱清时说,中科大根据少年大学生的心理、生理等特点探索出了一条通才教育和因材施教相结合,专业教育与全面素质教育协调发展的路子。在全国率先让学生自由选择专业,按自己的志趣发展,从而保持和增强内在的求知创造的动力。过去,少年班偏重理科,现在开始注重培养全面的科学知识和宽阔的科研视角,开设文学、历史和艺术等选修课程,让他们构建广博的知识基础。

少年班十分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少年班毕业的罗赛和张晔攻读博士期间,为了实验废寝忘食,很少计较个人报酬。他们表示,即使今后选择职业,也把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研究作为第一考虑的因素。

针对少年大学生存在的与社会接触机会少,生活相对单调,交际能力不强,对社会的理解简单片面等不足,学校鼓励他们参与科研活动,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开设法律课,组织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活动,让他们更多地了解社会,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

最近,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首批学员回母校聚会,立即有媒体跟踪采访,披露了这个班上昔日大名鼎鼎的“神童”宁铂如今出家为僧、干政“自我封闭”、谢彦波“有心理问题”的“不幸”命运。中科大少年班再次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少年班是培养人才还是摧残人才?到底还要不要办下去?”的讨论于是在校内外激烈展开。这是1987年拍摄的科大少年班学生在上课。

曾在少年班工作多年的中科大学生处副处长孔燕说,少年班学生的智力水平、记忆力比同龄人高出许多,大脑的反应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较强。但研究发现,杰出人才更多地取决于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和心理素质,因此少年班特别重视心理健康和挫折教育方面的培养,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讲座,指导学生用自我激励、心理补偿、升华、转移、宣泄等方法来调节受挫折后的心理不平衡。

学生:少年班的模式适合我们

“上少年班是我的理想和目标,我从没有后悔过。”01级少年班学生陈天石说。

在其他许多在校少年班学生那里,记者得到了惊人相似的说法:“如果没有少年班,我们不知道自己该去哪里,中学的教育显然不适合我们,普通的大学班级我们也不太喜欢,只有少年班这种办学模式最适合我们这些提前两到四年上大学的所谓早慧少年。”

陈天石告诉记者:“学校把我们和一些正常入学的优秀学生(00班)放在一起上课、生活,我非常喜欢这种模式,多好啊,有大哥哥大姐姐在身边开导,胜过老师的天天说教。我在与00班的相处中知道自己不是天才,因为很多00班学生表现比自己要优秀。我们融洽相处,相互学习对方的优点和长处,相互促进。”

年仅37岁就已获得美国青年科学家工程师总统奖和美国能源部青年科学家与工程师奖两项殊荣的卢征天博士,谈起少年班来十分激动:“我15岁到17岁在少年班度过,3年的学习,生动、活泼、自由,让我终生受益。”

至于少年班要不要办下去,陈天石认为,哪个年龄段都有例外的情况发生,不能问题出在少年班时期,就完全归罪于少年班的教育。塑造一个人的思想、性格、心理是从小就开始的,家庭、社会、中小学甚至幼儿园教育每个环节都很重要。

专家指出,评价教育应该注意用统计的办法,不能因少数失败而否定全盘,也不能因一人成才而沾沾自喜,只有一切从教育发展的规律出发,吸收和借鉴他人成功的办学经验,认真实践,不断探索,才能建立起一条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新路。教育成功与否需要有较长时间的积累,少年班创办仅27年,应当鼓励它不断改革和创新,慢慢走向成熟和完善。

7月1日上午,那些穿着短裤和球鞋的中年男人站在母校宽阔的草坪边互相拍照。这是中国科技大学1978级少年班成员分别26年之后的首次班级聚会。在合肥的烈日下,昔日“神童”们温和有礼,神态自信。他们中有一半以上来自国外,却仍对这所学校颇感自豪,渴望着能为它做点儿什么。那些要做的事情包括:为校友基金会捐上几笔款项,开办几场讲座,以及为自己的班级树立一块价值10万元的纪念雕塑。雕塑将刻有每个成员的名字,包括张亚勤,也包括宁铂、谢彦波和干政。

少年班第一神童为何出家?

当年家喻户晓的“少年班第一神童”宁铂出家为僧了,与宁铂齐名的谢彦波和干政如今也如仲永般泯然众人矣。对于少年班最红火的三位“神童”的人生之路,当年的班主任汪惠迪感到难过,但是并不觉得意外。“当时各个方面的因素,宣传、压力、体制、教育方式,都对这几个特殊的孩子不利。”她说,“可是,我们眼看着一切发生却无能为力。”

培养人才还是摧残人才? 中科大少年班之争

1978年3月,在老一辈科学家李政道、杨振宁和丁肇中等的大力倡导下,在方毅等领导同志的支持推动下,为探索中国优秀人才培养规律,尽快培养出科技领域出类拔萃的优秀人物,推动中国教育和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少年大学生集中培养基地——少年班,截至目前,已招收29期共1134名少年大学生。中科大少年班成立之后,国内十几所重点大学相继办起“少年班”,但不久纷纷停办。

[中科大少年班沪上招生遇冷 连续两年只一人报名
来自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的消息,上海中学高二同学陈沉进入了全国闻名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鲜为人知的是,陈沉也是今年上海唯一一名报考少年班的考生,中科大少年班在上海已经连续多年遭冷遇了。
第2个回答  2007-03-14
伤仲永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作者背景: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也是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王安石出身官宦之家,於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考中进士第四名.嘉佑三年(1058年),向宋仁宗上万言书针砭时弊,要求改革.1069年宋神宗时任参知政事,推出了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和募役法等新变法.1070年升任宰相.由於新法中关於土地改革影响到地主阶级与相关的官僚,变法遭到他们的强烈抵制,在民间由於改革推行难度大,反而对一般民众的生活产生不利影响,又遭到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敌视,使得他在民间形象一直不佳.在1074,1076年两次被罢免职务.宋神宗死后,原反对派司马光(曾因与王安石政见相左而被排挤)任宰相,几乎废除了所有法案.变法失败后,退居江宁(现江苏南京).20世纪俄国共产党领导人列宁称赞他为"11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为人特立独行.据载,他常不梳洗就出门会客,看书入神时则会随手拿东西吃,吃了鱼食也不知道.普遍认为苏洵的"辨奸论"就是影射王安石的,其中写道:"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苏轼和王安石也历来不睦,王安石好做惊人之言,苏轼曾作文讥讽.民间也有不少两人斗智的故事.

◆学习重点:
1.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答: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答: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既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你对题目是怎样理解的?
答:"伤"是"哀伤""感伤"之意.仲永,即方仲永,本文的一个"神童".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可"伤"之道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为实例,说明一个人有天分不足诗,唯有后天的教育与学习,才能让人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才能够真正成才.
4.你怎样理解文中的"泯然众人矣"?
答:"泯然众人矣"一句点明结局,痛惜之意溢于言表,发人深省.再过七年以后,是方仲永的第三个阶段,才能衰竭,成为了普通人.
5.作者主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答:本文通过叙述方仲永因为父亲"不使学",而从神童到成为普通人的变化过程,说明天资固然重要,但没有好的后天的教育,再好的天赋也不可能得以发挥.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
第3个回答  2007-03-13
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曾经名扬世界的神童,最后却不堪压力出家的例子.
可以参考www.910cn.cn/news_view.asp?id=7522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