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中,第一个变法的魏国,为何最终走向衰败,被秦国后来居上?

为何最终走向衰败,被秦国后来居上?

魏国最终走向失败,是因为魏国自魏惠文王即位后,魏国一直没有出现雄才大略的君主,导致其战略发展规划上出了问题。反观秦朝自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后,秦国连续性的出现了一代又一代精明强干的领导人,并且此后的历代秦王战略发展目标明确,就是要出东方而扫六合。

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又继续强大;而魏国在李悝变法后成为第一强国,却又轮流为二流国家呢?这与两国君主见识有很大关系,秦国嬴驷虽然也受到商鞅新法的伤害,但他明白变法对秦国命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位一代明君在国家大义面前选择放弃私恨,坚定不移的推行商鞅的变法,为秦朝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魏国的李悝变法主要是稳定魏国的小农经济,巩固国家经济基础,但是这种藏富于民的政策,由于遭到旧势力的阻挠,魏惠王顶不住贵族的压力最终在废弃。并且在魏惠王时期,屡屡战略失误,穷尽国力骚扰周边大国,打了几次败仗后,国势最终没落。

魏国在最开始的时候,其实并没有能够坚持他向西发展的目标,也没有一鼓作气的灭掉秦国,到最后的君主上位的时候又开始转变,发展向西或向东发展一直都没有确定,使得魏国他到最后陷入了一种比较尴尬的局面。而秦国则始终不忘记东出的战略目标,即使在历代秦王死后,他的的墓葬都是头向东方,这种君臣国民上下一心的态度,最终使得秦国能够一统天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23

       魏武侯去世时,魏国的霸主地位已经达到巅峰,所以公子罃(魏惠王)即位时,魏国的国力空前强大。魏国第三代君主魏罃志大才疏,他的野心比祖父魏文侯还要大,但是他的用人能力远远不如其祖父。最重要的是,魏罃喜好扩张,但他并没有像其父亲魏武侯那样卓越的军事能力,只是盲目地依赖强大的国力对外扩张。

  魏罃即位时,即遭到韩、赵的大举入侵,但是都被强大的魏军击败。等到局势稍微稳定,魏罃便开始梦想加固霸业。魏罃主要的想法是与日渐强大的齐国展开争霸,毕竟当时田齐已经取代姜齐,成为新的强国。然而当时的局势已经不容乐观,不只是齐国,长期被魏国欺压的秦、楚都开始调转矛头一致性地对抗魏国,对此浑然不知的魏罃还沉迷在被秦、赵、韩、陈、鲁、卫国供奉为盟主的虚幻霸业中。


  纵观魏罃的一生,最主要的失误有2个,都在用人上,这是导致后来魏国衰败的直接原因。


  第一、魏罃任用名将庞涓,但是他却让庞涓的世仇孙膑脱魏入齐。孙膑入齐,犹如鱼群入海,猛虎归山。受到庞涓迫害的孙膑下决心辅佐野心勃勃的齐威王攻魏,最终在马陵重创魏国主力,击杀庞涓(一说自刎),齐国则取代魏国成为新的霸主。


  第二、魏罃违背公输痤的遗言,既不重用商鞅,也不杀死商鞅。导致商鞅入秦,辅佐秦孝公。本身已经衰败了秦国卷土重来,不仅攻取河西,使得魏文侯、魏武侯几十年在河西的经营毁于一旦,更使得秦国成为魏国的心腹大患。


  魏罃时期,魏国与赵、韩两国关系不定,而与齐、秦两国战事频繁。因为三晋之间内斗的缘故,魏国腹背受敌,所以在与齐、秦争霸中受制于人,不能使出全力,这是魏武侯当初遗留下的恶果。  


  三晋中最先与魏爆发巨大冲突的是赵国。经历公孙仲连变法后的赵国不甘心长期成为魏国的附庸。为了争取向东发展,赵国首先攻击卫国,而卫国则求救于魏,于是魏国依靠强大的国力围攻赵国,大破赵军。趁着魏军主力尽出的机会,齐、秦先后出兵趁火打劫,想要试探性地接触魏军的战力。一开始,西部秦军顺利攻取魏国河西的少梁,而东部齐军则采用“围魏救赵”的方略在桂陵用伏击击败了庞涓率领的数万魏军。


  恼羞成怒的魏罃不甘心霸业受到挑战,先后出兵讨伐强大的齐、秦,用武力迫使两国臣服,看到魏国依然强大,齐、秦都向魏国割地求和。


  这时,魏罃又被胜利冲昏了头脑。魏国的封爵本是侯爵,开国之君魏斯为魏文侯,周朝诸侯国君最高的封号只到公爵为止,可是当时周天子式微,野心勃勃的魏罃于是冒用周天子才能使用的王爵,是为魏惠王。魏罃称王后,与韩国关系迅速破裂,不愿看到魏国进一步强大的韩国反叛,两国爆发战争。


  在韩魏长达一年的战争中,齐国以“救韩”为名偷袭魏国后方,不敢与骁勇的魏军正面交锋的齐军依靠伏击战又在马陵一带重创魏军,魏军阵亡10万人以上,魏武卒的尸体将山中的沟壑都填满了,魏军主帅太子魏申被齐军俘虏,名将庞涓则战死于军中(一说自杀)。接连失利导致了魏军的东线主力消亡殆尽,齐魏的争霸以魏国惨败而告终。


  魏军东线惨败之际,西边的秦国趁火打劫,在河西对魏国发动猛烈进攻,西河、上郡全部失陷,魏军被斩首三万人,魏罃欲哭无泪。就在齐、秦对魏发动夹击的过程中,楚国为了报多年的屈辱之仇,也发兵北上攻魏,在襄陵击败魏军,掠夺魏国八座城池,楚人再次进军中原。


  此后,魏国一蹶不振,史称魏“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魏从战国第一强国沦为一个受人欺凌的二流国家,长期受到秦、楚的入侵。魏惠王魏罃当初即位时,魏国的国力正是如日中天,是中原的霸主。

  但魏惠王去世之前,魏国已经虚弱不堪,中原的霸权争夺已经辗转于齐、楚之间。为了图存,衰弱的魏国游离于秦、齐、楚等大国争霸的夹缝中寻求生存,先后沦为齐、楚等国的附庸。


  晚年的魏惠王向孟子请求强国之道,他伤心地对孟子说道:“寡人不馁,兵三折于外,上将死,太子被俘”可见魏惠王晚年对自己的战略失误感到痛心疾首。


  其实,魏国的衰败主要原因是其君主的决策失误,次要原因则是各大强国的轮流进攻。身处四战之地的魏国要存活下去,可以依赖的只有魏文侯立下的“以战养战”的策略,可是这样便造成了自己在国际外交上的被动。因此,在战国七雄中,像魏国这样身处中原腹地的国家,想要维持长久的霸业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果不能统一各国,那么自身很快就会覆灭。

第2个回答  2019-10-21

战国时期,七大诸侯国争霸,先后强大起来,各国欲取合纵连横,逐个击破,但最终还是被强大的秦国征服。秦国一统中原,方有始皇帝的产生,而在此之前秦国并不是最强大的诸侯国,而最强大的是魏国,但无论是民生还是军事力量都远高于秦国的魏国为何最终成为秦国的手下败将,而与一统天下失之交臂,被秦国后来居上呢?下面我们就来说说当时的局势吧!

魏国总共建立有178年,总的来说可以大体上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一魏文侯为帝的时期,二是魏惠王的统治时期。在战国初期,魏文侯启用李悝为宰相,推行改革,奖励农耕,同时在丰收之年征收粮食而以不补充饥荒之年的空缺,同时兴修水利,改善民生,这一系列的民生举措,为魏国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之后的魏惠王时期的兴盛而埋下伏笔。在魏惠王统治的初期,魏国还是继续发展,但魏惠王不重视人才的任用,与周围的诸侯国交战也极少有兵败的情况,但在此不得不提到两个关键的人物,那就是商鞅和张仪

先说商鞅,商鞅最著名的就是商鞅变法,正是商鞅变法是的秦国一改衰颓之风,而在政治军事上都有很大的改进,同时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逐渐强大起来。而之前商鞅其实是被介绍给魏惠王的,当时,魏惠王很信任公叔座,魏惠王像公叔座询问意见之时,公叔座说商鞅是一个极有才华之人,对魏国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但魏惠王识人不清,认为商鞅不过普普通通,才华被夸大了,就没有重用商鞅。

但公叔座告诉魏惠王说,此人有经世之才,如果你不起用他,那么就杀了他,但魏惠王也没有把这句话放在心上,放跑了商鞅。之后商鞅前往秦国,并且在秦国发挥了自己的才能。之后又在魏秦交战之时,提供谋略,使得秦国大败魏国,给了魏国沉重的一击。

再来谈谈张仪,张仪刚开始是魏公族的庶支,也就是说张仪本来就是为了魏国而效忠的,但由于魏惠王没有礼贤下士,也没有发现张仪的才能,并且骄傲自大,对于一些正确的决策也没有坚定自己的决策而导致了灭亡。张仪在当时提出连横的政策,也就是联合其余的六个小诸侯国先打败强大的秦国,然后在各自角逐。

但是魏惠王并没有一直贯彻这个方案,目标不明确,一会儿攻打赵,一会儿又攻打韩,一会儿又去攻打秦国,之后因为实力悬殊又向秦国投降,就这样,魏国在七大诸侯国之间可谓是四面树敌,历史上有名的桂陵和马陵之战,魏国均兵败,之后张仪又因自己的才华无法施展,逃到秦国,为秦国效忠。之后的魏国因为诸多的失误和失败,实在是不堪秦,齐的夹击,之后大败于齐国。没过多久,魏国就在战国七雄的争霸中被淘汰了,魏国宣布灭亡。

看到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魏国本身身为一个先强大起来的国家,却最终被秦国后来居上,不仅仅有诸多决策上的失误,同时更重要的是对于人才的重用上,一连失去好几个人才,而且全都拱手秦国,使得秦国很快的发展起来,魏国兵败,灭亡是有道理可言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10-23
战国的时候,七雄争霸,都先后进行变法,魏国虽然是第一个变法的。但是,因为变法不彻底。而且魏安厘王昏庸无道,不能任用贤臣,所以,虽然是第一个变法的,却被后来的秦国后来居上。秦国自秦孝公启用商鞅实行变法,富国强兵。后来勤孝公去世以后,商鞅虽然因为得罪了以前的太子党而被处以车裂之刑,但是他定下的变法的规则却没有被废除。这就是魏国和秦国后继国君昏庸和贤明的区别,也导致后来秦能一统天下的结果。
第4个回答  2019-10-23
这是因为魏国的用人机制有问题造成了人才的大量流失,以至于走向衰败。而秦国自镶公立国以来,坚持不拘一格地引进人才,实行改革。终于在“奋六世余烈”之后统一了天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