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合同和劳动合同有什么区别

如题所述

经济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区别
主要区别在于:经济合同一般由政府机关和企业签订,类似于采购服务合同,而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雇佣劳动者进行劳动的合同。
合同的基本或主要条件由政府规定或决定。合同的主要当事人通常是政府或被授权执行公共政策的组织。经济中存在着事实上或契约上的政府主导。合同与政府及其运行机制密切相关。
劳动主体具体。劳动合同的内容具有劳动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性和对应性。劳动的对象是单一的,即劳动行为。劳务具有承诺性、有偿性和双边合同的特征。劳动往往涉及第三方的物质利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9-20

 一、经济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区别

  主要的区别是:经济合同一般是政府机关和企业签订的,类似于采购服务合同,而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聘请劳动者进行劳动用工的合同。

  经济合同的基本条件或主要条件由政府规定或确定。经济合同的主体一方通常是政府或经授权执行公共政策的机构。经济合同中存在着事实上或合同上的政府主导性。经济合同与政府及其运作机制有着密切联系。

  劳动合同主体具有特定性。劳动合同内容具有劳动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性和对应性。劳动客体具有单一性,即劳动行为。劳动合同具有诺成、有偿、双务合同的特性。劳动合同往往涉及第三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二、劳动合同与劳务合同有哪些区别?

  1.主体资格不同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二条规定,劳动关系的双方主体具有特定性的,即一方是用人单位,另一方必然是劳动者。劳动者是指符合劳动年龄条件,具有劳动权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自然人,用人单位是指与劳动者建立起劳动关系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或民办非企业;而劳务关系的主体类型较多,其主体不具有特定性,可能是两个平等主体,也可能是两个以上的平等主体;可能是法人之间的关系,也可能是自然人之间的关系,还可能是法人与自然人之间的关系。此外,法律法规对劳务提供者主体资格的要求,不如对劳动关系主体要求的那么严格。

  2.主体地位不同在建立劳动关系之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地位不平等,不仅存在财产关系,还存在着领导与被领导的行政隶属关系。劳动者作为用人单位的成员,除提供劳动之外,还要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遵守其规章制度,从事用人单位分配的工作和服从用人单位的人事安排等。反映的是一种稳定、持续的生产资料、劳动者与劳动对象相结合的关系;而劳务关系中,双方是平等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劳动者提供劳务服务,用人单位支付劳务报酬,彼此之间只体现财产关系,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且二者关系往往呈“临时性、短期性、一次性”等特点。

  3.当事人权利义务不同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一般义务外,还存在附随义务,如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劳动风险由用人单位承担,劳动者应当遵守用人单位的内部规章制度等。劳务关系中却不存在这些附随义务。

  4.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劳动关系中,劳动者作为用人单位一员,以用人单位的名义进行工作,因劳动者的过错导致的法律责任由用人单位承担。而劳务关系中,一般由提供劳务的一方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在劳动关系中,若不履行、非法履行劳动合同,当事人不仅要承担民事的责任,而且还要负行政的责任,如经济补偿金、赔偿金、劳动行政部门给予用人单位罚款等行政处罚。劳务关系纠纷中,当事人之间违反劳务合同的约定,可能产生的责任一般是违约和侵权等民事责任,无行政责任。

  三、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和经济赔偿金区别

  (一)经济补偿金,是指用人单位按照法律规定在特定条件下向劳动者支付的一种经济补偿,经济补偿金补偿的情形、补偿的具体标准都有法律明确的规定。同时,经济补偿金通常只适用于用人单位向员工支付,劳动法及相关法律没有规定员工向用人单位支付的经济补偿金的情形。

  (二)赔偿金,是指用人单位或者员工因违反法律规定或者违反合同约定,造成对方经济损失而向对方支付的赔偿,法定赔偿金的适用情形无需双方事先约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