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 如何挖掘乡土资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4-03-15
类社会所特有的教育现象具有什么特征?它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社会性;二是实践性。因此,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必须通过充分的社会实践和群体互动才能顺利实现。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宗旨就是促进“教育综合化,教育实践化”。这首先是新课程改革的需求。如《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其次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学生在学校里获得的知识、能力毕竟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优化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整合的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拓宽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知识、用知识,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形成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从2006年以来,我们学校就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如:走进德育基地、走进勤工俭学基地、走进工厂、走上街道、走进商店等活动形式,目的想通过各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体验社会的生活,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但回顾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在形式上存有孤立性,缺乏综合性,在目的要求上有单一性,缺乏系统性等缺点。

2009年,我们在思考和设计全新的活动方案:即充分挖掘乡土资源,加强学科间的联络,落实时间、落实项目、落实场地、落实成员,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一、 充分挖掘顺河乡土资源,组织和实施系列综合实践活动。

顺河位于麻北山区,这里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顺河街西面的小洪山上,建有高大的烈士纪念碑。这里有蔡济璜、刘文蔚、邓天文三座革命烈士墓。他们的革命事迹记载于《麻城县志》,他们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老区人奋发有为。我们将充分利用4月份清明节时机,组织全校师生参与的综合性的大型扫墓活动。计划在烈士墓前开展“革命红歌演唱比赛活动”和“爱祖国、爱家乡演讲比赛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个人才能,充分参与更多、更广的实践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观,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和社会协调能力。

当今时代,人们都在大力提倡人文教育。我们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个表达的工具,还需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人文修养——对古今中外优秀历史文化的了解、积累,对各个领域的探索,对社会的关心,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使他们每个人的心里都装着家乡、社会生活这本厚厚的“大书”和“活书”。我校设计在5月份组织社会调查活动和写作竞赛活动,确立“改革开放30年,家乡巨变”活动项目,本项目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学生熟悉的农村衣、食、住、行,包括环境、房屋建筑、家电用品、生产能力、生活水平等方面,通过调查、访问、记录、对比、问卷等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交际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学生的生活和活动兴趣是支持活动开展的基本条件,贴近学生生活和兴趣和活动形式,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有效方法。我校设计6月份实施以德育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全面考核为中心的“六、一”建队活动和“文艺表演”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富有创意的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活动项目,激发和促进学生自主活动。而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在组织学生开展导游实践活动时,应充分调动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发展学生“我能行”的意识,并且给学生以时间和自由,让他们自己寻找体验的机会,可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和现象作为学习的素材,使他们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挖掘资源、组织活动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

《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心理学说:“从事活动是能力发展的基本途径,活动要求相应的能力,活动提供了应用和锻炼一定能力的机会。”“扫墓活动”、“社会调查活动”、“文艺活动”、“竞赛活动”中重视培养的综合能力有:

(一)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无论是采取个人活动还是小组活动的形式,在活动中为了完成活动所要求的任务,每个学生都必须要独立地承担一定的责任,为了履行职责,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头脑和身体,自主的思考和行动。如采访、收集资料时首先要考虑自己需要些什么内容,在设计演唱会、演讲稿时头脑中要有一个大致轮廓:什么先说,什么后说,如何融会贯通。

(二)人际交往能力。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以整体或者小组的形式进行的,在采访的过程中与人交往的机会比经常采用的班级授课制充分得多。这种交往是多方面的又是多层次的,学生要坚持自己的观点,吸收他人的思想,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学习与他人合作,在采访收集资料中请求他人帮助等,使交往能力得到提高。

(三)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缺乏,是基础教育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而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相当重要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从采访中收集资料,每一个环节都要求学生的语言表达要清楚明了,要吸引人,这务必使学生自己思考、设计、排练,如何使自己的表达更适合场合的需要。在讲解中,要使用规范的口语表达,并且要努力做到言谈举止大方得体,发音准确,吐字清晰,音量、语速适中;并且要注意倾听对方的询问,快速地选择词语和句式,组织语言进行陈述、表达,同时学会察言观色,临场发挥……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新型的课程,对于这一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具有极大的研究空间。需要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和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良好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基石。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目标具体分解和落实到主题活动的操作过程之中。

一般来说,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目标具体包括: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分析能力与综合能力、归纳能力与演绎能力、系统化与综合化能力等;如在《家乡巨变》调查研究中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合理地表述问题与分解问题的能力,如把握问题实质的能力、分解问题的基本要素的能力、建立问题的分析框架的能力、将问题表述为可操作的研究课题的归纳能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