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有哪些思维定势?

如题所述

一、冲破常规,进行发散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启迪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是培养他们求异思维的有效途径。教师如果善于抓住时机,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思维,大胆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根据不同的意见进行争论,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地思维,获取知识,就能打破思维常规,使思维朝独特性方向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抓住重点词语训练
有些词语在课文中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或是归纳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或是点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我们抓住这些词语,进行挖掘,研究,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
如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教师可以抓住重点词语“纹丝不动”设计以下这些问题:
(1)“纹丝不动”是什么意思?
(2)邱少云为什么必须“纹丝不动”?
(3)邱少云是怎样做到“纹丝不动”的?
(4)是什么力量让邱少云做到“纹丝不动”的?
学生的思维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逐步展开,通过发散性训练,让学生理解了文章的中心。
2、抓住重点句训练
抓住文章的重点句来突出文章的重点,突破难点,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有助于把握全篇。
如教《白杨》一课时,可以抓住重点句“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是在表白自己的心。”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提出几个“为什么”。学生们依据教师的引导,提出了各种有质量的问题:“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到新疆工作?”“爸爸为什么要带我到新疆去?”“爸爸为什么要向我介绍白杨树?”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学生的思维向多方面发散,开拓了新意。
3、抓住重点拓展训练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设计拓展性的训练。变换开头,变换结尾,改写故事,续写故事……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让学生能举一反三,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培养创新意识。
如教《乌鸦喝水》一课时,教师可以自制多媒体课件,屏幕上出现半瓶水,一只头顶闪着问号的乌鸦在瓶子周围盘旋。有趣的画面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教师马上提出问题:“乌鸦真聪明,想出好办法,喝到瓶子里的水。我们小朋友更聪明,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还有哪些办法能让乌鸦喝到水?”学生们进入了积极的思维状态中。有的学生说:“只要找一根空心的麦杆,乌鸦就可以和我们喝饮料一样喝到水了。”有的学生说:“找一片大荷叶,将水倒在荷叶中,乌鸦不就可以喝到水了。”有的学生说:“乌鸦只要想办法把瓶子斜放,就可以喝到水了。”……学生们的种种设想,让答案呈现出各种可能性,具有创新色彩。
二、改变定向,进行逆向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启迪学生逆向思维,有益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突破传统思维的限制,从全新的角度思维,定能培养学生独具一格的创新思维。
如教《龟兔赛跑》时,教师可以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按照思维定势,乌龟跑得再快,也比不过兔子。龟兔赛跑的结果是无法改变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想办法从兔子身上着手,于是睡觉的兔子输给了坚持不懈的乌龟。作者的创新思路闪耀着求异思维的非凡光彩。在此基础上,再设计拓展性训练:如果龟兔进行第二次赛跑,结果会怎样?由于受到了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不再停留在顺向思维的层面上,而是向更深更广的范围扩展。一些学生这次也没有让兔子轻易地赢得比赛,而是帮乌龟想象出各种各样的方法再次赢得了比赛。学生们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把自己的想象和让乌龟赢得比赛的愿望联系起来,这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思维。
又如《小猫种鱼》一课的教学,我们往往要求孩子们通过学习,从中吸取教训,懂得小猫为什么收不到鱼。教育学生在学习时要动脑筋,不能生搬硬套别人的做法。这就是《小猫种鱼》的教学要求之一。确实,很多学生在学完课文后,会不约而同地嘲笑小猫做事不动脑,把鱼种到了地里,这种做法很荒唐,是大家共认的错误做法。但有个别学生却认为小猫也有值得表扬的方面。它肯向别人学习,肯动手去实践。这些学生进行了逆向思维,正是这种思维,使他们的思路更宽,更深刻,具有创新意识。这种创新属于第二层次的创新,相对于同龄孩子的创新。教师不需要为此绞尽脑汁,想方设法改变他们的想法,完全可以肯定他们的想法,让学生帮小猫想办法,怎样做才能在秋天里收到很多的鱼。这样教,既能满足孩子们的童趣要求,也能从小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
三、突破定势,进行灵活思维。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万事指导我,你若想问真姓名,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如、何时、何地、何去,好像弟弟和哥哥,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他深入浅出地告诉我们思维的灵活性,这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又要引导学生集中思维,正向思维。要因文制宜,鼓励学生灵活运用多种思维,使他们有机融合,力争做到求异、求变、求活、求新。
如教学《买椟还珠》这则寓言时,可以抛开教材中“看待一件事物不能光看外表,而应该抓住本质,防止上当受骗”这一寓意。引导学生依据个人的知识经验展开多方面多角度的思维,突破思维局限。学生们经过讨论,得出以下几种结论:从价钱的高低来看,要盒子不要明珠是傻子。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看,盒子比明珠美观,所以买椟还珠可以理解。如果这个人是一个做盒子的商人,那么他把盒子买回去研究更有价值。学生们认为在不同的环境中,事物有不同的价值。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讨论:看一事件,应抓住实质,不要被美丽的外表所蒙骗。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了拓宽,学生对寓意的理解有了新的突破,新的发展。
求异是创新的开始,没有“求异”,就无所谓“创新”。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从多方面、多方向、多层次展开思维的发散求异活动,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