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如题所述

1、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要从思想上更新教学理念,转变观念,通过理论学习讲座、亲身实践体验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将会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增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与课堂教学融合的研究和实践的信心。

2、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

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一是培训教师熟练掌握通用教学软件(如,PPT和Word等)的使用,并且在此基础上用好常用的学科软件;二是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把计算机作为备课、上课和组织学生的工具;三是对电教设备的使用培训,让教师了解设备的性能、用途与使用方法,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应用。

3、鼓励教师钻研,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的课题研究的进度

课题研究对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的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校要鼓励教师在这些方面的专题研究,要着重探讨融合的方式、方法,探索出一条科学高效的途径。

扩展资料:

“深度融合”的定义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参考资料来源:知网-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23

一、 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

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基本内容。所谓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指能够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与学方式的教学环境——即能支持下述新型教与学方式的教学环境。

二、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

   实现以“自主、合作、探究” 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则是一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课的具体目标,有了新型的教与学方式,再加上正确教育思想观念的指导和相关教学资源的支持,才有可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最终目标。

扩展资料

华附属小学的王建刚老师展示的《四边形分类》一课,问题贯穿一节课的始终,师生借助ipad在互动中建立起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 

在交流和质疑中掌握了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正方形和四边形的关系,在评价与梳理中建构起知识网络,这节课真正实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成都七中黄典平老师展示的《多边形与圆的初步认识》一课,充分展示了及时性评价的优势,上课之前分好小组,学生探究完毕之后用ipad拍照发给老师,老师对每一个小组的探究情况了如指掌;练习之后学生的答题情况接着显示,教师对学生哪一个知识点出现了问题清清楚楚,可以有针对性进行指导,真正实现了关注人人,课堂高效。

 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育观念,有效利用现代技术教育装备,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让学生在智慧课堂中学习成长。

参考资料来源:胶州政府网-智慧课堂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1-28

例如这个案例网络条件下区域间校际协作与互动策略的研究”课题组负责人,李教授结合着课题对两节课进行了精彩的点评,肯定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有效做法。

丰台区师范附小的朱校长在和与会人员的互动游戏中开始了她的《智能终端 
智慧课堂》的报告,朱校长从学校简介、课题研究、应用所经历的阶段三个方面介绍了学校如何利用不到四年的时间打造成一流的数字校园,让我们再次被现代化教育教学模式所折服。

要深刻认识课堂教学结构变革的具体内容,教学结构的变革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要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系统上述四个要素地位和作用的改变,也就是:教师要由课堂教学的主宰和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学生要由知识灌输的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情感体验与培育的主体;

教学内容要由只是依赖一本教材,转变为以教材为主、并有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例如学科专题网站、资源库、案例、光盘等)相配合;教学媒体要由只是辅助教师突破重点、难点的形象化教学工具转变为既是辅助教的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与情感体验与内化的工具。

扩展资料

① 创设情境 : 教师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当前学习主题上来。

② 启发思考: 教师提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并能引起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新授知识的体现,也可以是用于拓展、迁移当前所学知识)。

③ 自主(或小组)探究: 由学生运用认知工具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或小组)探究(不同的学科所用认知工具类型也不相同;探究内容可以是新授知识,也可以是拓展、迁移的知识)

④ 协作交流:  在小组之间或在全班范围进行协作交流;协作交流内容可以是新授知识,也可以是拓展、迁移的知识)

⑤ 总结提高:  在个人总结和小组总结基础上,教师加以补充与升华;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浅层认知达到深层认知。

参考资料来源:胶州政府网-智慧课堂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学习了”技术改变教学“系列课程,我觉得要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一、 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
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基本内容。所谓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指能够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与学方式的教学环境——即能支持下述新型教与学方式的教学环境。
二、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
实现以“自主、合作、探究” 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则是一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课的具体目标,有了新型的教与学方式,再加上正确教育思想观念的指导和相关教学资源的支持,才有可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最终目标。
三、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最终目标是要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将教师主宰课堂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改变为既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 教学结构。
要深刻认识课堂教学结构变革的具体内容,教学结构的变革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要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系统上述四个要素地位和作用的改变,也就是:教师要由课堂教学的主宰和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学生要由知识灌输的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情感体验与培育的主体;教学内容要由只是依赖一本教材,转变为以教材为主、并有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例如学科专题网站、资源库、案例、光盘等)相配合;教学媒体要由只是辅助教师突破重点、难点的形象化教学工具转变为既是辅助教的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与情感体验与内化的工具。
要想将上述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即课堂教学系统四个要素地位、作用的改变)真正落到实处,只有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并实施相关的教学模式才有可能;为此,应在不同学科中采用能实现课堂教学结构变革要求的创新“教学模式”,例如:数学学科的“教学模式” 能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结构变革要求的“教学模式”,若是从教学过程所包含的教学环节来划分,可看作是由五个环节组成的“教师主导下的探究”模式,其实施要领是:
① 创设情境 : 教师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当前学习主题上来。
② 启发思考: 教师提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并能引起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新授知识的体现,也可以是用于拓展、迁移当前所学知识)。
③ 自主(或小组)探究: 由学生运用认知工具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或小组)探究(不同的学科所用认知工具类型也不相同;探究内容可以是新授知识,也可以是拓展、迁移的知识)
④ 协作交流: 在小组之间或在全班范围进行协作交流;协作交流内容可以是新授知识,也可以是拓展、迁移的知识)
⑤ 总结提高: 在个人总结和小组总结基础上,教师加以补充与升华;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浅层认知达到深层认知。
仔细分析上述创新教学模式,不难看出,尽管实施的具体环节、操作方式有所不同,但都非常关注并力图实现课堂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地位与作用的改变,也就是要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变革。事实上,这种能达到基础教育质量大幅提升目标(也就是能够让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真正产生出“革命性影响”)的“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就是在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的指引下,通过根本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来实现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7-04-14
我觉得要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一、 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
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基本内容。所谓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指能够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与学方式的教学环境——即能支持下述新型教与学方式的教学环境。
二、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
实现以“自主、合作、探究” 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则是一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课的具体目标,有了新型的教与学方式,再加上正确教育思想观念的指导和相关教学资源的支持,才有可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最终目标。
三、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最终目标是要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将教师主宰课堂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改变为既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 教学结构。
要深刻认识课堂教学结构变革的具体内容,教学结构的变革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要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系统上述四个要素地位和作用的改变,也就是:教师要由课堂教学的主宰和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学生要由知识灌输的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情感体验与培育的主体;教学内容要由只是依赖一本教材,转变为以教材为主、并有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例如学科专题网站、资源库、案例、光盘等)相配合;教学媒体要由只是辅助教师突破重点、难点的形象化教学工具转变为既是辅助教的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与情感体验与内化的工具。
要想将上述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即课堂教学系统四个要素地位、作用的改变)真正落到实处,只有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并实施相关的教学模式才有可能;为此,应在不同学科中采用能实现课堂教学结构变革要求的创新“教学模式”,例如:数学学科的“教学模式” 能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结构变革要求的“教学模式”,若是从教学过程所包含的教学环节来划分,可看作是由五个环节组成的“教师主导下的探究”模式,其实施要领是:
① 创设情境 : 教师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当前学习主题上来。
② 启发思考: 教师提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并能引起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新授知识的体现,也可以是用于拓展、迁移当前所学知识)。
③ 自主(或小组)探究: 由学生运用认知工具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或小组)探究(不同的学科所用认知工具类型也不相同;探究内容可以是新授知识,也可以是拓展、迁移的知识)
④ 协作交流: 在小组之间或在全班范围进行协作交流;协作交流内容可以是新授知识,也可以是拓展、迁移的知识)
⑤ 总结提高: 在个人总结和小组总结基础上,教师加以补充与升华;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浅层认知达到深层认知。
仔细分析上述创新教学模式,不难看出,尽管实施的具体环节、操作方式有所不同,但都非常关注并力图实现课堂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地位与作用的改变,也就是要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变革。事实上,这种能达到基础教育质量大幅提升目标(也就是能够让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真正产生出“革命性影响”)的“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就是在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的指引下,通过根本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来实现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