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如题所述

识字能力是语文学习的最基本能力。汉字大部分都是形声字,如果掌握常用的、组字率较高的象形字以及用它作形声字形旁时表义的特点,形成识字能力,进而创造性地学习汉字。例如:在讲授《我要的是葫芦》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由字到词,再由词到句,以及请学生上台表演动作如:挂葫芦。通过挂葫芦这一动作环节从而使学生意识到“挂”要靠手,所以是提手旁。然后再想想还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最后通过“举一反三”的想出更多更好的办法记住这些字,自然学生们很快就能想到了“哇、畦、洼”等生字,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识字面,并使以前所学知识得以巩固。 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教学契机,有效引导学生从字理上去记忆生字,培养学生“我能说”、“我能演”、“我能做”的主人公意识,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生字的能力。
回顾我们传统式的作文教学,我们都习惯于给学生出一个作文题目,提出一些写作的要求,接着让学生去创作,而老师则根据学生习作进行精批细改,写一些概念化的排列组合式的评语,往往这样细致的评语让我们感到身心疲惫才算是完成一轮的作文教学任务。这种被逼式写作不仅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产生对写作的无奈与厌倦,促使老师把大半的精力投入于作文堆里进行批改。由于数量多,批改细,造成反馈慢、效果差,弄得教师筋疲力尽,苦不堪言。这些作文要想写出好的评语,写出各具特色、且有启发性的评语就更难了。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待完成作文后要等到下次作文从老师手里发下来,看到老师苦苦修改后的作文及评语,已离当时的写作情景半月有余,当时写作的那种激情早已烟消云散了,多数学生只是关心一下自己的作文等第或分值,有几个去浏览一下“大体相同”的评语呢?哪里还有兴趣和时间去细读,去品味老师修改后的作文呢?况且新作文的写作任务又压了下来了,学生们还要忙于老师给予的构思和写作要求去思索去创作。久而久之,学生对老师的改文和评语愈来愈淡漠。这种教学方法,造成了学生只会作文,不会自己改文。
所以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多给孩子提供说话的机会,让孩子敢于表达,学会仿写。让写得好的孩子当众读一读。其他学生多评价一下,让孩子自己知道好在哪里,应该向着哪个方向努力。
在习作批改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孩子的能力,让孩子自由圈画写得好的句子。如:表达通顺的句子,写得完整的句子,写的形象生动的句子,用的好的标点等。发现闪光点,鼓励孩子习作的信心,分析找出作文的病例,明确病因。只有引导学生明确“怎么写”,继而让学生思考“我要写和写什么”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尝试习作的乐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