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急急:全球经济危机对物流的影响求大神帮助

毕业论文,希望高手赐教///

这次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刚有发展趋势的物流产业的影响很大,它也为将来物流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 目前经济危机影响物流业的发展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业务量急剧减少,企业无货可运;一种是资金回收困难,造成资金链的紧张。 现如今,我国物流行业的业务量明显下滑,这对物流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对以外贸物流行业为主的企业更是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许多以航海运输、航空运输、铁路运输、汽车运输方式进行的物流企业正面临着破产的危险。据有关人员估计,今年对外贸易物流业务量下滑30%左右,对于许多经济对外型的城市,出口贸易及关联产业直接受到欧美市场需求放缓的影响,外围经济一萧条,各个行业的需求量随即减少,这也意味着进出口贸易量随之减少,下游的物流业必然也会受到冲击,深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飙升的油价今年上半年已经对行业造成冲击,如今外围经济危机对深圳物流企业的影响更是“雪上加霜”,目前深圳港口码头都是以外贸为主,珠江三角洲地区一些工厂倒闭和生意不景气,造成整体货量下降,企业自然也就面临无货可运的境地。 这种影响会随着经济危机在中国不断渗透,且会变得更加严峻,整个行景不容乐观。并且由于经济危机使得整个行业不景气,现在物流企业贷款也很困难。银行放贷需要抵押,物流企业的资产大多是仓库、车辆等,银行不认同这些,因此物流企业的贷款问题越来越严重。在目前这种经济不景气、业务量锐减的情况下,企业急需资金的支持,资金链一断,也就基本面临破产。 那么针对目前的局面,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呢? 首先是开源节流,通过积极挖潜,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来降低业务减少带来的冲击。过去不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都只关心运输等单项服务的价格成本,不太注重整体物流的概念。现在的工作就是加强将传统物流向综合物流转型,为他们提供优化整合的整体物流服务方案。这些方案从长远看会降低生产企业和采购商的成本,也为物流企业赢得了竞争力。 其次,物流企业可以与制造业联合发展。世界制造业已经进入供应链管理时代,少品种、大批量生产模式已经让位多品种、小批量的精益生产模式。企业加快引入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和技术,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库存,加速企业的现金周期,提高资金利润率。 最后,物流企业要增强服务创新能力,把创新内化到企业文化中,加强模式创新、业务创新、技术创新,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出发点,不断提升物流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对于规模大、实力强、创新能力强的企业,这次危机可能是一个加快兼并扩张、做大做强的大好机遇;对于中小物流企业,可以发挥船小好掉头的优势,做精做细特色领域,或者依托网络平台,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进行优势互补。 随着经济危机向实体经济转化,影响还会发生变化,只要我国的物流企业做好充分的准备来应对这次危机,我们坚信我国的物流产业会变得更加的成熟,发展前景会更加乐观。 根据几家专业机构的研究分析,这种负面影响将会持续到2011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1-01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酿成了一场历史罕见、冲击力极强、波及范围很广的国际金融危机。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国际市场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下降。2008年11月,我国出口额首次出现负增长,同比下降2.2%。我国国内生产总值2008年上半年增长10.4%,三季度下降为9.9%,全年预计在9%左右。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已连续3个月低于50%,12月为41.2%,其中新出口订单指数只有30.7%。显示出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收缩迹象明显。 2008年9月份以后,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物流业的影响逐步显现。主要表现为:一是实物量增速回落。2008年11月,我国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增幅同比回落2.1个百分点,集装箱吞吐量同比下降8.3个百分点;全国公路运输完成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增速同比回落7.3和7.2个百分点。二是市场价格波动明显。虽然运输成本还在上升,但由于货量减少,运力相对过剩,运价只能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12月3日,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沿海散货运价指数同比下降了50%。三是经营困难进一步加剧。物流企业普遍遇到了市场萎缩、业务减少、成本升高、利润下降和资金短缺的问题。最近还出现了强行提货、弃厂逃跑、路途盗货等违法违规事件。 目前,这场金融危机不仅本身尚未见底,对物流业的影响正在进一步加深,其严重后果还会进一步显现。就经营环境看,2009年有可能是中国物流业发展30年来最为困难的一年。结合我国经济运行和物流发展的实际,中国物流业将进入增长趋缓、结构调整阶段。客户要求高、运营成本高,市场波动大、经营风险大,服务价格低、企业利润低,将成为总的基调。对此,要充分估计,审慎决策,积极应对。 物流行业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政策简介 此前维持了10年的“稳健”货币政策,在2007年底首度改为“从紧”后,于2008年三季度突然转为“适度宽松”。始于大洋彼岸的金融危机,不仅使全球金融系统出现紊乱,更将实体经济拖入了衰退的深渊。在这一国际大背景下,中国政府灵敏果断地扭转宏观调控风向,无论是密集的“双率”下调,还是信贷控制、央票等数量型工具的减少,都饱含了国家“保增长”的良苦用心。 十年来首度“放松” 在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冲击日益明显的背景下,国务院11月5日召开的常务会议提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是货币政策10年来首次“松动”,仅在一年前的12月5日,为防止恶性通货膨胀的出现,央行提出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替代了我国实施10年之久的“稳健”货币政策事实上,我国从2003年起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期,货币政策持续呈现收紧态势然而,进入2008年9月下旬以来,各种宏观经济数据都发出了橙色警报,经济下滑远超预期,央票锐减、正回购缩量等迹象均显现货币环境开始出现了松动。正式定调后的“适度宽松”意味着在货币供给取向上,将不再是以控制供应、收缩信贷为基调,而是以对资金供给的释放、信贷的放松为基调,为拉动内需、刺激经济提供充分的流动性。 降息不足百日连降5次 “降息”,无疑是2008年货币政策中最亮眼的关键词。从9月中旬至年底,央行密集下调存贷款基本利率:9月15日,央行6年来首次降息0.27个百分点,紧接着10月8日又下调0.27个百分点,10月29日0.27个百分点,11月26日1.08个百分点,12月22日0.27个百分点。不到百日,连降5次,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已累计下调198个基点,从年初的7.47%一路降至12月底的5.31%,活期存款利率也由0.72%降至0.36%,被市场诠释为刺激经济的“猛药”。其中最大一次调低108个基点的幅度更是历史罕见,足见中央“保增长”的决心。 政策解析 针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近两月来,央行已在适时调整公开市场操作力度以保证流动性供应,在9月与10月两个月连续三次下调基准利率并连续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这主要是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及对我国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也释放了保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预期的信号。 致力“恢复市场信心” 央行连续降息,可以看成是全球央行联手应对金融危机行动的一部分,主要目的是为了给中国宏观经济,以及给中国的股市、楼市带来更多信心,从而帮助这些市场有效抵御外来风险的冲击。尽管降息短期内起到的效果有限,但持续的银根松动是一个长期利好市场的举措,政策的累积效应将会逐渐释放。此次降息将会拉动国内需求,促进企业投资,但最主要的还是恢复市场信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