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找不到答案 急啊 求各位大神解答

如题所述

用“系统之系统”的思想推进军事物流发展

  自信息化战争登上战争舞台以来,战争日益表现为作战双方系统与系统、体系与体系之间的整体对抗。军事物流系统要想充分发挥其威力和潜力,实现快速、精确、高效的物资保障,就必须以信息技术为纽带,改变传统的管理思维和模式,构建“系统之系统”,从而将保障力转化成战斗力,取得战争的胜利。

一、“系统之系统”思想
“系统之系统”(System of Systems)是由美军前参联会副主席欧文斯上将在1995年率先提出的,它是一种由信息纽带联系在一起的系统集群,其组成部分本身就是大型系统(Owens,1995)。真正的“系统之系统”与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单一系统之间存在四大差别:首先 “系统之系统”由多个自身独立运行的系统组成的,各个组成系统在组成“系统之系统”之后依然可以独立运行,如果“系统之系统”被拆散,那么作为其组成部分的各个系统仍然能够独立地运行。其次,“系统之系统”是在现有系统基础上的有效集成,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减少或者修改其功能与目的。再次,“系统之系统”可以实现任何一个作为其组成部分的系统所无法实现的功能。这些功能是由整个“系统之系统”实现的,不能具体落实到任何一个子系统上。构造“系统之系统”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实现这些功能。第四、组成“系统之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分布地域广。由于通信技术的发展,这里的“广阔”是一个模糊的和相对的概念,但这至少意味着其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只能进行大量信息的交换,无法大量进行物质或能量的交换。

关于“系统之系统”的类型,Allison和Cook经过深入研究后,将之分为两类:专用型“系统之系统”和临时型“系统之系统”。前者主要出现在企业界,组成这类“系统之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往往在设计之初就是用于共同发挥作用的,一旦建立之后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履行特定的功能,并常常会进行持续、长期的改进,目的是要满足不断变化的需要。这类“系统之系统”包括互联网、企业的信息网络、智能运输系统以及航空管制系统等,在军队中包括常设的联合作战司令部等。后者则主要出现在军队中,这类“系统之系统”充分体现了应急的功能,它们的目的是为了完成特定的军事任务,在设计各个子系统时往往并未预见到它们将会组成什么样的“系统之系统”,而且往往包括设计时并未准备与之兼容的子系统,因此它们常常是运用现有装备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如几周内)构建起来的。典型的例子就是建立一支多国维和部队的指挥控制系统,许多参加国可能从来没有将它们的系统彼此连接过。它们之所以被称为临时性的“系统之系统”是因为一旦行动结束,它们就被拆分了。很显然,从一整套可供选择的子系统中可以构建许多临时性的“系统之系统”。

总之,“系统之系统”是信息技术发展的结果,其关键是通过高速、稳定、顺畅的信息联结纽带,把各个平台和行动融合在一起,由此形成的系统整体能力将远远超越先前各个子系统的能力之和。另外,随着现代战争日益向着非线性、非对称的方向发展,作战体系的核心部分将成为敌方的优先打击目标。而在“系统之系统”中,每个子系统都有若干与之平行的类似系统。这一安排降低了攻破整个系统的可能性。即便能够成功地攻击部分系统,整个系统也不会崩溃,而是会生成“替代解决方案”或稍微降低功效,从而大大提高了整个系统的生存力。

“系统之系统”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了人们的极大重视,并且在军队和企业界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美军的“网络中心战”的理论,就提出要将传感器、决策者和打击力量通过信息网络连接起来,构成“系统之系统”,从而实现信息共享、提高指挥速度、加快作战节奏、增加杀伤力、提高生存能力和自我协调能力。美国大西洋舰队司令官希恩指出,胜利取决于能否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将各个军兵种的硬、软杀伤能力连接起来,构建“系统之系统”(Sheehan,1997)。美军在使用欧文斯上将提出的用“系统之系统”思想融合ISR(情报、监视、侦察)系统、C4(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系统和PGM(精确制导武器)系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由于实现了信息在这三大系统之间的高速、准确传递,美军的作战反应时间大大缩短。美军从获取信息到实施攻击行动的时间,海湾战争为3天,科索沃战争为101分钟,而阿富汗战争下降为19分钟,伊拉克战争更是缩短到了12分钟,使战场目标发现即可遭到攻击成为现实,极大提高了美军的战斗力。在商界,像沃尔玛和Deutsche Morgan Grenfell这样的行业巨头纷纷转向以网络为中心的运营,构建自己的“系统之系统”,从而在组织间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以信息为基础的关系,更加迅捷、有效地传递信息,加快运营节奏,赢得了竞争优势。

二、我军物流管理“系统之系统”应采取的措施
(一)树立并应用“系统之系统”的思想
随着新军事变革日益深入,我军物流体系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的成果,二维条码、全球定位系统、射频技术都开始逐渐得到应用,信息化纽带初步形成。但是,管理观念和方法上的落后使我军难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力量倍增器”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军习惯于采取的是老旧的人工管理方式,以我军日常的库存管理为例,至今仍普遍奉行“一口清,一摸准”的人工管理标准,海军某军械仓库分发300种军械,就需要3-6个月,而且还有差错,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保障的需要。如何改变观念,借鉴“系统之系统”的思想,站在大系统的高度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我军的物流管理,已经成为我军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由于平时物流需求相对固定,因此我军可以考虑建立专用型的“系统之系统”来满足这种物资保障需求。为此,我军可以考虑建立一个全军范围内的物流宏观管理机构,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部门设立观念,统一协调,实现规模经济,从而取得较高的效费比。在建立这样一个“系统之系统”时,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的目的在于利用信息技术使现有的各子系统发挥更大的效能,因此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从每一个子系统开始建立一个全新的“系统之系统”,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发展新的子系统、增加现有子系统数量或是使用新技术对现有子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当物流需求发生一定变化时,也应遵循以上原则对“系统之系统”加以调整。从这一点来说,“系统之系统”的理念对于我们立足现有条件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的指导思想和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实现军事物流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方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战时,由于战场局势瞬息万变,作战部队的物流需求很不确定,在这种情况下,相比专用型的“系统之系统”,构建临时性的“系统之系统”能够更好地完成作战物资保障任务。但是长期以来,我军军事物流各部门单位之间横向协作观念薄弱,沟通存在不少障碍,实际演练更是不足。因此,要成功地构建这种类型的“系统之系统”,就需要我军转变观念,注重横向的联系、协作和沟通。

(二)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
“系统之系统”的效能不是由单一平台、单一行动所决定,而是由把各个平台和行动融合在一起的系统整体能力所决定。因此,我们应当将注意力从单独的平台和系统上转移到连接平台与系统的网络之上。同时,临时性的“系统之系统”具有暂时性和不可预见性,无法在通常意义上加以设计,只能从其组成部分的各个子系统内部和连接子系统的信息纽带着手,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强各子系统联结成临时型“系统之系统”的可能性。当前,我军物流信息化的水平还比较低,因此,我军应当大力推动信息化建设,积极利用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形成强有力的信息化纽带,为构建军事物流“系统之系统”创造前提条件。

在大力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我们还必须特别注意军事物流各个子系统之间的接口问题,冲破军兵种之间、部门之间的壁垒,注意互联互通和向下兼容的问题,确保“系统之系统”的稳定性、灵活性、适应性和反应速度,为此应当确立并严格遵守统一的技术标准、设备类型、软件结构体系等。同时还需要认真考虑架构的开放性和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

此外,我军还应当将眼光放长远,大力加强军地物流信息接口的兼容性和互联互通,从而为充分利用军地双方的物流资源、共同构建“系统之系统”奠定基础。

(三)改革军事物流指挥管理体制
构建“系统之系统”,实现信息综合、高效、快速流动还要求我军进行物流指挥管理体制上的改变。在我军现有保障体制下,军事物流体系呈现条块分割的局面:以仓储、运输等业务部为主体,按功能划分形成了“条条体系”,如以总后军交运输部、军需物资油料部等业务部门为核心形成了军交运输系统、军需物资油料系统等;同时,又以各军区、军兵种、军、师、旅物资保障部门为主体形成了“块块结构”,如各军区、军兵种物流部门以及总后直属分部等;这些军事物流功能块,既要接受“分条系统”----上级业务部门的领导,又要接受“分块系统”----直属上级机构的领导,条块之间经常出现矛盾与冲突。因此,要建设我军物流的“系统之系统”,就要求我军物流系统从横向不连结、纵长横短的“树”状体制向扁平型“网”状指挥控制系统转变,从而以新的互联式指挥结构取代分层式指挥结构,逐步实现指挥结构的横向联通、纵向一体。追问

??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11
2题答案第一,避免资源短缺。第二,可以抗击战争的物资运输的遏制
第2个回答  2013-10-11
保障物资仓储管理子系统和保障物资运输管理子系统。追问

谢谢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