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吉欧教育理念内容

如题所述

01 教育追随儿童

瑞吉欧方案教学的活动设计保持着高度的动态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它是一个切磋学习、经验共享的过程。

该理论认为,和儿童在一起就是在同三分之一的确定性和三分之二的不确定性与新异性打交道。

确定性可能开自对于幼儿发展的一般规律、早期学习和早期教育基本原理的掌握;不确定性则更有可能来自儿童感兴趣的问题和现象,而其中的某些问题和现象可能是老师的“未知领域”。

02 师生交往互动

瑞吉欧的教育是一种以相互关系为基础的教育,十分强调人际之间的交往互动。

群体的合作既发生在师生之间,也发生在同伴之间。在活动中幼儿是否能完成老师的预定计划活动并不重要,只要幼儿对主题网络中的某些问题感兴趣,就应鼓励他们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瑞吉欧非常看重的是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彼此的调整适应,以达到互动合作。

03 幼儿熟悉内容

瑞吉欧教育不以获取新异、可资炫耀的知识为目标。

在方案教学中,幼儿所探索的问题往往来自真实的生活,当活动的主题和内容为孩子所熟悉时,他们就能更积极主动运用其心智去探索、去发现,并尝试运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因此,方案教学的价值不在于获取某些特定知识,而在于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04 反思、总结经验

反思和总结的过程是给幼儿以各种方式表现他已具有的新知识和能力的机会。

这种展示能使孩子们在整个活动中所学的知识与能力在大家面前交流和互相学习,是一种难得的沟通方式。

幼儿通过把自己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况介绍给大家,实现共享与交流,获取能力的提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31
当年给小D找幼儿园,我自己去了解了一下几大教育派系,虽然小D最终没去瑞吉欧,但我自己对于瑞吉欧很感兴趣,就去学习了一些课程。

同学中有几个就是纽约瑞吉欧幼儿园的在职老师,就邀请教授和我们整个班级去参观他们幼儿园。12月份的时候我自己又单独去了一次,参与了瑞吉欧老师们的一次课程回顾会议,我非常受益,今天就想分享给大家。

在参观瑞吉欧课堂,为了不打扰孩子们,是晚上进行的

在我分享之前先来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现在我们需要教孩子认识车这个概念,你会怎么做?

我想大部分父母,或者大部分幼儿园都会这样做,买一些关于各种各样车的绘本,一些汽车模型,一起和孩子唱一些关于车的童谣,在家和孩子一起扮演司机乘客的假装游戏。更加用心一点的父母,也许还会带着孩子去路上观察各种各样真实的汽车,或者去参观一下汽车主题博物馆。

其实看上去挺完美的不是吗,似乎也是我们自己从小到大经历的教育模式。但是这样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完全没有去思考过,孩子关于车目前知道的内容有哪些?孩子想了解的是什么?孩子真正的兴趣点是什么?

瑞吉欧课堂里使用的器皿都是透明玻璃容器

瑞吉欧的课程设计是怎么做的呢?

在一群3、4岁孩子的教室里,老师放了很多汽车模型、汽车绘本,但是老师并不引导,先让孩子们自己玩,老师作为观察者在一旁记录。之后,老师才开始和孩子们聊天询问,“为什么你喜欢这辆车呢?”,“和我说说你在玩的这辆车”。

在聊天过程中,几乎每个孩子都提到了车有轮子,车可以开。这时,老师就开始反思了,是不是轮子和车可以动这两个特征是最让孩子们感兴趣的呢?

由此,一个一开始关于汽车的主题课程变成了“轮子”主题。老师们带着孩子一起去学校周围进行了一次轮子探索之旅,让孩子们指出任何他们看到的轮子。于是,有的孩子觉得只有汽车轮胎才是轮子,不同意其他孩子指出的自行车轮胎,有的孩子把圆形的井盖也称为轮子。

这是当时关于汽车主题在瑞吉欧教室里的一部分玩具

过程中老师们了解到了孩子们目前对于“轮子”的认知水平在哪里,而最关键的是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之间,孩子和老师之间有了很多的提问、回答和讨论。

孩子们指出一个他们看到的轮子后,老师就会尝试提问,“你为什么觉得它是轮子啊?其他人怎么看啊?”来促进讨论。这样的探索过程,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热情。

再次回到课堂时,自然所有的活动都围绕着“轮子”展开了,孩子们的学习劲头空前高涨,有了各种各样的讨论和对话。谁可曾想到,一个本来以学习“汽车”为主题的课程,最后落脚到了“轮子”?

动力----注意力---学习力

“孩子的印象”

我当时听完这个班级老师的分享后,是特别特别有感触的。瑞吉欧的一个核心概念叫“孩子的印象”。

每个成人对孩子都会有一个自己的印象判断,大部分父母和老师都会认为孩子是被动学习者,就好比是个空杯子,在等待我们往里面倒水的。于是,我们就有了第一种的传统教学模式,总是迫不及待地把我们觉得正确的知识教给孩子,却从未真正停下来观察孩子的兴趣到底在哪里,他们的认知水平在哪里。

而在瑞吉欧的教育理念里,孩子的印象是内心丰富、具有能力的,他们天生就有无限的好奇心来探索世界,无穷的潜力来学习和沟通。

内心丰富的孩子绝对不是空杯子,而是一个未被光亮照到的巨大宝藏。因此,父母和教育者的工作不是去“灌水”,而是去帮助孩子打开灯。宝藏本来就在那里,因此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来决定先去照到哪块宝藏。

分享这些并不是鼓动大家都送孩子去瑞吉欧幼儿园,合适比好更重要。尽管我个人很喜欢瑞吉欧的核心教育理念,但当时我觉得小D不适合,(当然这是我的主观判断)。但这不妨碍我去学习瑞吉欧的理念,并且在家实行。

别破坏学习的“好胃口”

小D爸爸参与带娃很多,但是他比较有计划,经常是想好了要教小D某样事情,就想坚持完成,也不管小D当时是否有兴趣,这个知识是否已经具备,就是一股脑儿想教她。于是父女俩常常互相生气,“我在教你,你怎么不听”;“爸爸,我不要和你玩”。

如果理解了瑞吉欧的核心理念,那我们就该知道,孩子都是想学的,所谓的“不听”,恰恰是我们没有去听孩子到底想学什么。所谓的启蒙,对我来说是流动的,而不是固定的,也就是说,我们是真的尊重孩子的权利,随着孩子的兴趣而进行改变。

绘本只能听一页,那读这一页时孩子学会了观察、提问、或者就是简单的翻页那也挺好;积木只会推倒,那在推倒瞬间孩子是愉快的,我再顺势引导孩子了解为什么会倒,还有什么东西会倒。

你看,这些简单的例子虽然看上去都没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但我始终坚信,只要孩子对这个东西还是感兴趣的,她一定会继续探索,会根据自己的能力提升而演变成更多技能。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提供合适的环境,保护好孩子的学习热情。只要胃口好总有一天就能吃完大餐,可惜,太多时候我们因为自己心里的“教学目标”而破坏了孩子进一步探索的胃口。

多提问少灌输

我以前和大家分享过一个教育技巧叫“搭脚手架教学法”,可以戳标题重温->偷师|纽约幼儿园老师用“搭脚手架”的方法激发孩子潜力,这个技巧的运用核心就是,我们要知道孩子现在水平在哪,起点在哪,才能继续往上搭。

但大部分家长都太急了,总是一味地想告知孩子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却从未真正问孩子。这样的灌输归根到底还是把孩子认为是个空杯子,“反正是空的,我就拼命往里面灌”。但儿童大脑中的神经腱只有在孩子主动用脑时才会被点亮,这时才会有锻炼启蒙的作用。

提问就是最简单却最容易被忽视的促进主动用脑的方式。我从小D6个月左右跟着她认知老师学习了这个方法。认知老师在和小D互动时,总是会问一句,停顿几秒,然后继续演示。我当时就特别纳闷,这么小的孩子话都不会说,你问什么呢?最后不是自己在唱独角戏?

但认知老师告诉我,这不是独角戏,即使孩子不会说话,我们的提问还是给予了大脑刺激,给予了大脑思考的机会。孩子是不会告诉我们他们准备好了,可以思考可以交流了,所以我们一开始就要养成这样的习惯。也许一开始是自问自答,但当我们坚持这样做了以后,慢慢孩子就会参与讨论。

现在回想,认知老师虽然不是瑞吉欧体系的,但是这个精髓和瑞吉欧的理念是一致的,可见,早教启蒙本身都是处处相通的,真的不必拘泥于某个流派,博采众长也挺好。

最好的老师是指给你看的方向,但不会告诉你要看到什么。

英文关于“启蒙”这个词叫Enlightenment,拆解词汇含义就是“使照亮”的意思,这也是我最喜欢的关于启蒙的诠释。孩子不是空杯子,孩子是个聚宝盆,我们所做的都是在照亮,帮助孩子发现自己内在的力量和渴望。

“教育的本质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它是一棵树摇动另外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都不该是教育者,只是唤醒者。

下一次,当你想要灌输,想要帮,想要替孩子做的时候,不妨先停下来问问自己,我对孩子的印象是什么?

孩子是空杯子还是聚宝盆,就在我们的一念之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