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如题所述

我们的管理层需要本土化的同时也要国际化。我们面对的客户希望我们可以给他本土化的解决方案,同时引进国外的经验给他们。因为对很多本地客户来说,他们跟5年前有很大的差异,希望可以跟国外接轨。比如中行希望可以知道国外银行是怎么做的,我们有没有经验给他们分享,帮助他们不要走弯路。我们需要员工很清楚本地客户的需求,同时能清楚国外发生什么事情,做他们的顾问,这样客户才能感觉到我们的价值。我们的目标是做到“glocal”。既不是彻头彻尾的本土化,也不是单纯的国际化,而是说我们既要有全球性的战略眼光,也要从本地的情况出发,去执行全球化的战略。现在在德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员工和领导者出现,也有很多来自德国的人才进入中国,这些人都需要对当地的市场和环境增进了解。  段冬(新浪人力资源总监):我们更看重本土化的素质,因为公司的产品是本土化的。一些管理支持部门是需要深厚国际背景的人才,因为现在公司在海外上市了,要懂得国际操作规则,只了解国内情况根本应付不了。像审计部就要招聘了解美国审计原则的管理者。  总体来说,因为公司处在互联网行业,我们需要我们的管理者既是行业专家,又是管理者。具体到需要哪些素质,要看这个人的激情、表达能力或者个性、行为方式是否能够影响他人,有号召力才能做好管理;另外还要懂得管理风险,知道风险在什么地方;第三要有计划,计划推动力要强。这些都是作为团队管理者的重要素质。  商学院声誉+学生经验  刘践(甲骨文北方区人力资源总监):我们不排斥从管理院校直接引进学生。没有偏重和限制,主要看他个人的工作经验和能力,还有就是面试过程中反映的综合素质。比如他在以前工作单位的口碑、是否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是否满足我们公司的六点核心价值,这些都是我们要考虑的因素。  是否被录用更多地取决于个人。至于说到国内的管理院校,各大公司在招聘时肯定也会考虑到学校的声誉。这个声誉包含它的课程质量、上课的氛围、教学方式等。我觉得像中欧这类院校更接近国外的教学体制,给学生提供的环境很好,鼓励学生打开视野。  林德恩:在培养管理人才方面,德固赛已经与国内排名第一的管理院校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商定了有关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意向,并且制定了一个赞助EMBA的计划,计划将在不久后就开始正式实施。  此外,我本人对年轻的管理人才也有一个忠告,年轻人应当志存高远,也就是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选择最好的管理学院去进修。除了我提到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以外,还有欧洲的Insead和美国的沃顿我认为都是很好的学校。我本人认为美国的沃顿可能算是最好的商学院,那个学校里的教师都很有个性,在那里求学不仅仅是课程的问题,还能够使这些未来的领导者重塑自己的个性,学习打破常规去思考的能力。  段冬:我们的领导层70%以上都是内部培养的。在外面招管理层一般是读过MBA、读书前后有工作经验的人才。很少从学校里面直接招MBA做管理层。  我们招聘时更看重海外管理教育的毕业生。本土化毕业生往往专业知识还不错,但综合素质不好。去年我们招聘的几个英国回来的专业人员,感觉他们知识面很宽,而且相比国内管理院校毕业生,他们上手很快。  当然这也和个人有关系。去年我们请了两个管理院校毕业生来公司试用,一个是悉尼大学的,一个是对外经贸大学的。悉尼大学的那个毕业生读书之前没有想好未来要做什么,试用期间我们发现他的实际水平并不高,就没有录用。而对外经贸大学的那个学生在大学里就不断收集这方面的案例,和企业里的人去沟通,和导师沟通,自己做一些解决方案给企业,看他们的反应。他没有太多企业的实践经验,但是我们感觉他的知识非常系统,非常了解企业发生什么问题,并且有自己的见解,好像他在企业里有三四年的工作经验一样。  学员收获与感受  国际化或者本土化的管理教育给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对你现在的工作有多大的帮助?我们把这些问题给了几位已走上工作岗位的MBA学员。对接受海外教育的学员来说,他们的收获主要集中在知识量、竞争意识和开阔的视野上;对本地MBA毕业生来说,管理教育除了给他们新的知识以外,还帮助他们积聚了更多的本土校友资源。  国际化的思维与视野  文锐(新加坡国立大学国际MBA,2004年毕业,现任宝马中国高级专员):管理教育对工作不能说有直接的帮助,因为毕竟案例和自己就职的公司不是相同的企业。但是一些思维方式是可以使用的。比如我们在学习案例的过程中会让学生提供几个解决方案,每个解决方案都要说出设想的原因、会对公司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好处在哪里、弊端在哪里等,然后学生们结成小组讨论,大家集思广益,通过论证得出一个结论。在实际工作里,同一个事情上应该有多种解决办法,MBA课程帮助我形成了多种思考方式。这个对我是最有帮助的。  纪健 (香港大学MBA,2005年毕业,现任中国移动培训服务部经理):港大的MBA课程使自己的思维方式得到改变,课上多数使用的都是国际公司的案例,包括香港本地的案例,老师会从国际案例引发学员讨论本地的解决方案。这样老师给了我大的方向和新的观点,学员通过讨论把新的观点相融合。到了工作上,我的很多思路都来自于课堂大家的讨论和老师的指示。  习熠(北卡罗莱纳大学MBA,2005年毕业,现任福莱灵克公关咨询公司客户总监):  商学院就是信息的中心。在美国,全世界发生的事情都汇集到商学院,很多教授坐在办公室就能够得到这些信息。他可以明确地告诉你这些东西是最先进的,并且很多教授对中国的了解都可以用"吃惊"这种程度来形容。  感受到国际化的竞争氛围  文锐:国立大学淘汰率很高。每个课程无论大小测验老师都会给你评分然后分类,把学生分成ABCDEF几个档次,每个类都要有学生入档,强制性要求必须有不及格的,每门课都是这样。这就要求要学得比别人好才行。而且如果平均分不够,你也不能拿到学位证书。国大的MBA让我的竞争意识和面对压力的能力更强了。  习熠:在我们商学院学习很累,特别有可能不及格,门门及格的学生非常难得。学院一共二百多人,最后大约有十几个学生被劝退或者放弃。  虽然UNC是具有很强的团队精神的学校,但也是一个竞争很强的学校。这种合作和竞争,以及如何在团队中建立自己的声誉,这是一个非常综合的技能。尤其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更是这样,到了美国完全一切从头开始,这对人的锻炼是中国商学院永远没有的东西。  本土的校友资源  曾凯旋(北大光华MBA,2003年毕业,现任飞鹤乳业集团总经理):者老师探讨。大家做得都很好,一些资源可以用。比如我不太懂财务,一些操作中的疑问就去问一些懂财务的同学。  彭定武(北大光华MBA,2000年毕业,现任北京巨龙数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我们公司有些业务在国外,会有一些国际市场的问题。比如我们在孟加拉招聘,国外的保险怎么上?如何管理全球的资源?这些在光华的课上没有教过。遇到这些问题,我就经常翻校友名册,请教同学这方面的问题。像柯达、诺基亚的HR经理都是我的校友,我会跟他们借鉴一些经验。  都能得到有应用价值的管理知识  彭定武:刚毕业的时候,我的工作主要是人力资源,发现课堂上教的一些方法还是比较管用的。比如招聘,课堂上老师会组织学生实地模仿招聘的过程,通过应聘者是否敲门、进门之后的动作告诉你说明了什么,也会教给我比如面试官如何提问、如何分析人格测试试卷、如何给面试者设置障碍这些细节。当时我的老师是台湾人,他会把台湾怎么做的给我们看。  习熠:国外的课程很重视应用。比如国外的统计课,老师都要讲一些案例,发一些阅读资料,让我们看了之后和案例结合起来讨论。这些老师很清楚现实当中怎么做的,他会结合现实当中的运营案例给我们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