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领导的魄力会使员工畏惧?怎么会这样?什么因素影响?什么变化?过程?

如题所述

  谈领导魄力从何而来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不想出人头地,梦想做到事业上虎虎生威、既能发光又能发热,既立德又能立功,成为企业里一言九鼎、令人佩服的领导,换句话说也就是梦寐以求成为一个具有人格魄力的领导。
  那么,做为一个企业的领导魄力究竟从何而来呢?
  小而言之,对我们信合系统而言,我认为要想成为一个有魄力的领导,他应该具备十个方面的优点:(1)办事公道无私心;(2)为人坦诚好接触;(3)体察职工知痛痒;(4)知人善任肯放权;(5)胸怀大度不计较;(6)品德优良讲民主;(7)赏罚分明无偏向;(8)决策果断不拖沓;(9)关键时刻能稳舵;(10)永于创新跟潮流。
  那么,大而言之,对于整体社会而言,那就是有能力将一些各怀鬼胎的乌合之众,统御成“同心协办”的百万雄师,这就是领导的魄力所在。但是,这种“将将”与“将兵”之道实在有学问,且要讲究艺术与素养,目前有很多人知其然,也了解其所以然,但是却无法身体力行。这就是要求我们做领导的除了必须窥其堂奥,并苦练工夫之外,还要有“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应变手腕,要学习张无忌学太极剑的素养——融会贯通、随机应变。平时一般人最佩服的是用兵如神,很有谋略的领导。所谓“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其实,领导最大的学问在于用人,凡是有魄力的领导都会扮演好“贵人”的角色,深谙“知人”、“用人”之道,不会将人摆错棋位,而且还能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众所周知,“知人善任”是用人的基本原则。其实,会用人者乃是最会被人用者。所谓“将心比心”就是指部属与领导的双重对等角色和心理换位。另一方面,领导有管人理事的,他当然也是身怀绝技、有几把刷子的过来人,因此,他必然经过许多的历练,既有丰富的阅历,又能知人善任,这种领导定能在事业上开创出一片新天地,自然他的事业也就会水到渠成,最终成为一个魅力十足的领导者。例如在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你就会领悟到一个魄力领导的形象。一个落魄没落的王孙子弟——刘备,能让其结拜兄弟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冒险患难矢志追随;又能让一位隐修山林的贤才诸葛亮六出祁山回报,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地辅佐“阿斗”;甚至让患难之交的赵子龙,置生死于度外,冲入万重敌阵、搭救幼主脱险。到底刘备有何德性与魅力,能让这些贤人专士愿意为他效忠卖命呢?我们若深入探究,道理亦极为简单,刘备只不过深谙礼贤下士的“敬人以诚”之道而已,这也是一个领导的人格魄力之所在。
  笔者在多年的实践工作中,常常听到某些领导慨叹现在这年月领导难当的啊!这也说明这些领导感到肩上担子重,在工作压力和困难面前无所适从,举步维艰,我想这样的领导他也就毫无魄力之言,做为一个单位的领导,他应该是导演而不是演员,是教练而不是球员,是成事者而不是做事者。做一个让职工心悦诚服的领导,他一定要有明辨是非的见识,要有接受批评的雅量;做一个有魄力的领导,要没有私心杂念,对待职工要心存感激之心,这样职工才会愿意追随他;做一个有长远眼光的领导,一定要站得高看得远,这样在工作中就能决策正确合理;尤其是高层领导,他更要敢于接受挑战,更能适应和善于打开新的工作局面,这样你才能做一个有魄力的领导。
  其实,权力是不会自动产生魄力的,身为领导,唯有不忘修德、肯纳忠谏、以投资人才为已任,这样其美德才能缔造出真正属于他的魄力。领导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位,人们也常常把权力、财富、美色与之相提并论,而赋予它至高无上的荣耀。因此许多人都在刻意,甚至疯狂地追求它。但是我不禁要问:那些大权在握,掌握财经大权的“官儿们”,他们究竟有多少领导魄力而言呢,他们所做的一切是否真正令职工心悦诚服,愿意矢志相随呢?抑或徒有“拳力”,做一个只是大家趋炎附势,攀交巴结的对象而已呢?徒有权力,诚不能使领导掌握民心,而良好的领导魄力的素养显然是一个卓有成效领导者不可或缺的要件。然而,如何才能做到一个既有权力又有魄力的领导呢?对于这个问题答案,我想它一定是很多人都至为关心的。
  那就让我以史为鉴来说明吧:
  秦亡,天下英雄豪杰四起,项羽与刘邦是当时争雄的主角,而其成败最后却以争取“韩信”为主要目标。韩信平齐后,已成三分天下之势,项羽遂派武涉去说服韩信叛汉归楚,三分天下而“王”齐。韩信却予以拒绝,说:“我有机会服侍项羽数年,官位只不过是郎中宿卫执戟,所言不被听从,献策不被采用,因此才借机归汉。汉主待我不薄,授我上将军印,领军数万之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从,使我有今天的地位,夫人且深信我,背叛不祥。”因此婉拒武涉动诱。后来蒯通亦以三分天下的道理去说服韩信,韩信还是不忍心背汉,而以为功大,汉王定会重赏。至此,楚汉相争,胜负已明。韩信为什么不叛,理由甚明——乃是汉主厚待部属的魄力所致。
  又司马迁在《史记》的“刺客列传”中描述鲁国曹沫、吴国专诸、晋国豫让、卫国聂政及刺秦王的荆轲等五人,为知已者死之可歌可泣的壮烈事迹。这些人出身卑贱,既不求名,又不重利,一旦遇到知已,就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可见明主若能厚待部属,其魄力甚至可使部属以身相殉、壮烈成仁。这五个中尤以豫让的故事最令人感动。豫让事奉过范氏、中行氏及智伯,而最受智伯的尊宠。当智伯为赵襄王所灭,并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就矢专为智伯报仇。为此,豫让改姓埋名,隐为受刑人,并漆身成疮肿,吞炭而哑,二度行刺赵襄王,皆失败。襄王指责他:为何只为智伯报仇?豫让说:范氏、中行氏皆以“常人”待我,我亦以常人之礼报答;至于智伯,他以“国士”待我,故以国士之礼回报。后来豫让报仇未遂自殉身亡。这就是领导知人善任才达到的效果。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之王者,乃因它处低下,接受百谷归注而成。有魄力的领导应该是集众人之智于一身,并能广纳谏言,接受各方批评的人,这样贤人名士才乐于进言,并抒展抱负辅弼明主。因此,一个领导的“纳谏”魄力,也是使他的德高望众,深受众人爱戴的缘由。
  在《战国策》中“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是古今中外最脍炙人口的例子。齐国宰相邹忌自知不美于城北徐公,但其妻妾与朋友,因为要得其欢心,或有求于他,纷纷表示他美于徐公。邹忌以此为例,现身说法,力劝威王,要他多采纳臣下的谏言,才能不受蒙蔽。威王果然接受,从此广求谏言。令初下群臣进谏,一时门庭若市;数月后,进谏渐少,一年后,几乎无事可谏;齐王于是一时威震各国,各国名士也纷纷亲善归附,威王不用一兵一卒,却能声威远播,足见领导接受纳谏的魄力对事业是多么有效啊。
  现在我们不妨从字面上理解“企业”两字中的这个“企”字,企是由人与止这两字所组成,因此企业就是“止于人”的事业,领导如有知人善任的魄力,懂得随时惠赐职工学习和成长的机会,那么职工自然会欣喜遇到明主,肯定乐于加馈报效。更何况从另一方面来看领导知人善任的做法,选能人任贤才,那么你手下的职工也是在替你做事,为你纷忧,双方受益,同时你也可以得到职工的忠心,这岂不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嘛。领导是企业每一项工作的决策者,换一句话,领导是使职工帮他“做好某一件事”的“成”事者。在形式上,或许是领导命令或指挥职工做某些事,而事实上,他是请求职工帮忙成事,故我们的企业领导应该心存感谢职工之心。如果没有这种心态素养,那么这位领导的身上就丝毫没有魄力可言了。有经营之神雅称的松下幸之助,对这种观念阐述得最为清楚,他说领导应有“倒茶”慰劳部下的心理。当部下替你办好某一些事时,做为领导首先就应该有表示感谢:“辛苦了,谢谢,请用一杯茶。”当然,领导并不一定每次都要给部下亲自倒茶,这只是表达感谢与慰问的话,让部下感受到领导对自己的尊重和慰劳之意。我想做为一个领导这一句由衷的感谢,是最令职工感动的,也是最令人难忘的,领导倘若如此,可想而知,那么他所领导的企业没有不蒸蒸日上,兴旺发达之理。
  做为领导追求事业本无可厚非,但若只求大富大贵,而忘记了进德修行,那么他生存的意义也就失去泰半,他也无法创造令职工佩服的持久的领导魄力。我国著名民营企业家鲁冠球先生曾对员工阐述过关于人生方面的哲理。他举例说:才高八斗的苏东坡,晚年尚且作诗表明心迹,“我被聪明误一生”,同时“唯望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鲁先生因此勉励员工——天资好不如学问好,学问好不如处事好,处事好不如做人好。一个企业要想百尺竿头永远不败,那么这个企业的领导就要有高超的人格素养和领导魄力,这才是企业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无形财富。这句话说得多好啊!的确,修业是进德的基础,进德是修业的目的,领导最吸引员工的魄力,就在于他的品德素养和人格魄力。有人格魄力的领导在做事业的时候,也会把追求社会价值和尽到社会责任为已任,使职工生活在一个充满人性和关爱的集体里,这样的领导魄力和才能也会发挥得淋漓尽致的。
  总之,权力、拳力是不会自动产生魄力的,有权力的人并不意味他就一定有魄力。因此,做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他只有不断加强自身思想品德修养,做到知人善任,纳忠言听诚谏,对职工心存感谢之心,明辨是非,公平公正,清正廉明,把领导权力和魄力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缔造出一个真正具有无限魄力的领导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