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有了蔺相如和廉颇,为什么还会灭亡

赵国有了蔺相如和廉颇,为什么还会灭亡

赵国有蔺相如和廉颇的时候,长平之战为什么还被秦国打败?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城,切断了韩国上党郡和国都的联系。韩国想献出上党郡向秦求和,但是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将上党郡献于赵国,请赵国发兵取上党郡。
赵国很高兴获得了上党郡,但确对由此秦国发动战争估计不足,以至于初期节节败退,“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派左庶长王龅攻韩,夺取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驻兵于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长平村),以便镇抚上党之民。四月,王龅攻赵。赵派廉颇为将抵抗。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败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秦军又攻赵军垒壁,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
廉颇根据敌强己弱、初战失利的形势,决定采取坚守营垒以待秦兵进攻的战略。这个策略应该是当时的最佳应对方法。
但赵王为此屡次责备廉颇。秦相应侯范雎派人携千金向赵国权臣行贿,用离间计,散布流言说:“秦国所痛恨、畏惧的,是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廉颇容易对付,他快要投降了。”赵王既怨怒廉颇连吃败仗,士卒伤亡惨重,又赚廉颇坚壁固守不肯出战,因而听信流言,便派赵括替代廉颇为将,命他率兵击秦。
对于赵国派赵括代替廉颇这件事上,赵国大臣中只有蔺相如表示了明确反对,虽然蔺相如力谏,指出只知纸上谈兵的赵括不适合担此重任,但赵王不听(蔺相如也是胳膊拧不过大腿)。
秦国见使用赵括为将,便暗中启用武安君白起率兵攻赵。大败赵括军于长平,射杀赵括,坑赵兵四十余万。赵长平之战,赵国损失四十五万人。

但长平之战并不意味着赵国灭亡。秦国在长平之战后趁势包围赵都邯郸,邯郸之战持续一年多,幸有魏公子信陵君窃取兵符相救得以不灭,但赵国国力已大减。

燕以赵大伤于长平,以丞相栗腹为将,针对赵国“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的状况,于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年)举兵攻赵。赵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年),赵军在廉颇的指挥下,在鄗(今河北高邑东)、代(今河北蔚县东北)大败燕军。

直到公元前229年,秦派将军王翦领兵攻赵,前228年秦军进入邯郸,赵王献出地图投降,赵国遂亡。赵公子嘉在代地称王,也就是建立了代国,继续苟延残喘着.并且一直在坚持抗秦,最后秦攻辽东的时候,一举把代也灭了,这个时候赵才算真的灭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4-22
最简单的回答:因为赵王不用。长平之战,赵王中了秦昭襄王的反间计免了廉颇的职,蔺相如提醒赵王不要用纸上谈兵的赵括,结果赵孝成王不听,结果长平之战赵国惨败。后来邯郸之战,赵国重新启用廉颇,赵国就保住了。以后,秦王嬴政伐赵。赵王迁再次中秦国反间计,不用廉颇。廉颇后来由魏国去了楚国。廉颇最后死在楚国。后来赵王迁信用奸贼郭开再次中秦国反间计,逼死李牧。结果赵国灭亡了。赵国灭亡的主要原因就是赵王昏庸,奸臣当道。
第2个回答  2011-04-22
从大的来说,执政者的昏庸,小的来说,其实廉颇的才只是一个守才,也就是说,廉颇军事上善守
蔺相如虽为重臣,也是才臣但是仅仅只能为一代君王服务,到了下一代君王都有自己的亲信,到了新一代君王蔺相如就被排除在外了,因为当儿子的总想比老,子有除夕,但结果往往却不尽如人意,也从一个方面表明了君王的昏错
第3个回答  2011-04-22
国家的灭亡与否主要还是看实力,总体实力,不是一两个人可以左右的。
人在历史发展中有用,甚至是重大作用,但当时赵国的实力离秦国差远了,不灭亡才怪。
第4个回答  2019-04-16
因为赵王懦弱无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