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筝音乐资料拜托!!!!!!

资料拜托!!!!!!!!!!!!!!!!!!!!!!!!!!!!!!!!!!!!!!!!!!!!!!!!!!!!!!!!!!!!!!!!!!!!!!!!!!!!!!!!!!!!!!!!!!!!!!!!!!!!!!!!!!!!!!!!!!!!!!!!!!!!!!!!!!!!!!!!!!!1

日本的筝音乐

日本的筝曲多数是筝歌,也就是前面介绍过的地歌。而在这里所说的筝音乐则主要是谈它的器乐部分,日语称作“段物”,即筝的独奏、重奏及与其他乐器的合奏。

1)筝音乐的历史

日本筝是奈良时代(公元8世纪)从中国传入的,至今日本筝仍保持中国唐朝13弦筝的形制。最初它只用于雅乐的管弦乐队中,到16世纪时九州僧人贤顺创立了筑紫筝流派,其曲调多来自雅乐,主要在僧侣、武士阶层中流行,学习筑紫筝并非为娱乐消遣,而是作为修养身心的手段。

而当今依然流行的、带有较强艺术性的俗筝音乐是由盲人音乐家八桥检校(1614~1685)开创的。他顺应当时市民音乐欣赏趣味的变化,将筝原来没有半音的定弦改为按包含两个半音的都节音阶定弦,从而为近代俗筝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创作的几首筝曲,如《六段》、《八段》和《乱》等至今仍是经常演出的保留曲目。继他之后俗筝产生了两大流派。一个是由生田检校(1655~1715)在京都、大阪创立的生田派,他的主要贡献在于推广筝曲,使它平民化。他通过将筝引入地歌中,促成了筝与三味线音乐的融合,使地歌既保持了原有的声乐风格,又能充分发挥器乐的表现力。为了让这两种乐器合奏起来更为协调,他把三味线演奏的一些技巧也运用到筝中。第二个是由山田检校(1757~1817)在江户创立的山田派,他的主要特点是将发端于京都、大阪的俗筝曲加以改革,将净琉璃中的说唱性因素融合进筝歌中,使它能在江户流行。另外他还对乐器进行改良,扩大了筝的音量。19世纪初筝音乐逐渐摆脱了原来依附于三味线的地位,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在这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是光崎检校(?~1853)。他以复调的手法创作了两面筝合奏的乐曲《五段砧》,在曲中两件乐器的演奏时分时合,其技巧和表现力得以淋漓尽至地发挥,开创了俗筝音乐发展的新途径。他的另一首名作《秋风曲》取材自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前半部分为纯粹的筝曲,它使用了邦乐中少有的主题反复与再现的创作技巧,使音乐前后呼应,结构严谨。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由于保障艺人特权的封建制度的崩溃和西洋音乐的冲击,包括筝曲界在内的整个邦乐界一度陷于危机之中,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日本的一些传统音乐家大胆地进行革新,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一位具有世界声誉的邦乐作曲家和筝演奏家宫城道雄(1894~1956)。他7岁失明后随中岛检校学筝,他通过自学掌握了西洋音乐的创作技巧,并将它们运用到他一系列的邦乐作品中,其中最著名的有《春之海》、《落叶之舞》、《樱花变奏曲》等。他还创制了17弦筝,丰富了筝合奏中的低音声部,大大地扩展了它的表现力。他的这些革新邦乐的活动在日本音乐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自他开始兴起了一场“新日本音乐”运动。

2)筝音乐的特点

筝的定弦对于它所演奏的旋律的性格是有重要意义的。日本俗筝的基本定弦叫“平调子”,下面就是该定弦的音高排列:

谱例②平调子

注:音符下面的汉字为日本筝的弦名。

从谱例中可以看出,从第5弦至第10弦的音高为典型的都节音阶,这决定了俗筝曲具有鲜明的都市音乐风格。不过当演奏上行旋律时,演奏者往往通过重按第9弦,将奏出的音升高一个大2度,即由do变成re,使旋律更加富于变化。

如前所述,日本筝音乐多数是合奏,它往往是由两面或多面筝,或者是由筝与其他乐器共同进行的,这是日本筝曲区别于中国的一个显著特点。许多筝曲原来只有一个声部,称作“本手”,合奏时再由另一面筝在高音区弹奏称作“替手”的声部。早期两声部的旋律基本相同,只是“替手”声部的旋律有较多的装饰,产生某种时分时合的支声复调的效果。后来由于受西洋复调音乐的影响,“替手”声部的旋律越来越独立。少数筝合奏曲的两个声部是由一个人同时创作的,在这类乐曲中则往往采用两面筝交替弹奏的方式,使两声部融为一体。例如光崎检校的《五段砧》就在几个段落中由两面筝在不同音区交替弹奏■或■这样的音型,以此模仿秋夜妇女在河边有节奏地捣衣的情景,使人联想起唐诗中“万户捣衣声”的名句。前面已经讲过,在地歌中筝与三味线的合奏是十分普遍的,这两种乐器主要是通过音色的差异形成对比。多数情况下两者所奏的旋律大同小异,但在少数的乐曲中三味线会间或不奏旋律而反复奏固定音型,以此衬托主旋律。在筝与三味线合奏中再加上第3件其他乐器就叫作“三曲”,“曲”在这里不是乐曲而是乐器的意思,这第三种乐器多为尺八,间或用胡弓,在这里顺带将它们介绍一下。尺八,是一种竹竖笛,它的名称已告诉我们,其长度为1尺8寸(古代的尺寸),是唐代从中国传去的,现为前4孔,后1孔。它既可用于合奏,也可独奏。胡弓是日本唯一的传统弓弦乐器,其琴体呈长方形,4弦,演奏方式与胡琴相似,据说是源于西亚,经中国传入,它擅长以其特有的音色表现苍凉的情调,和筝与三味线合奏的情况相似。三曲合奏原来大体上也是齐奏同一旋律,彼此主要是以各自特有的音色形成对比。现在的一些三曲合奏则成为纯粹的复调音乐,各自演奏独立的旋律。

3)著名筝曲赏析

(1)《六段》,八桥检校作曲。

它是日本筝音乐中十分少见的独奏曲。顾名思义,全曲是由6个段落构成的。除第一段前有一个4拍子的引子之外,每段均为26小节,104拍。第一段呈示主题,曲调富于歌唱性,其后各段是它的变奏,除第四段外,其他各段都结束在都节音阶的主音mi上。乐曲以慢速开始,随后渐次加快,行将结束时回到慢速。由于该曲十分流行,所以其他一些筝曲也常引用它的主题,还有人给它填上歌词来演唱。它是学习日本筝的必修曲目。

(2)《五段砧》,光崎检校作曲。

它是筝二重奏曲,这种重奏的样式在当时是首创性的。两面筝的定弦相差5度,所奏旋律相对独立,具有某些复调的效果。全曲共5段,每段长度不等,速度富于变化。第一段以慢速开始,随后速度加快,低音部首次出现象征捣衣声的“砧”的音型,接着两面筝在不同音区交替演奏。第二段在高音区多次出现“砧”的音型,几处奏出具有多声效果的音乐,并通过左手手指重压琴弦,使音升高,调性临时发生变化。第三段高低音旋律对比鲜明,通过改变定弦变换调性与调式。第四段主要是齐奏和独奏,节奏多变,在该段中间转回原调。第五段最长,前半部分原样奏《六段》中的第5段旋律,随后对它反复进行变奏。

(3)《春之海》,宫城道雄作曲。

筝与尺八的二重奏,是室内乐性质的标题音乐。全曲由3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先由尺八奏出优美的主旋律,筝为之伴奏,接着由筝弹奏模仿波涛拍打船邦的音乐,尺八则吹奏模拟海鸥啼叫的音响,它像一幅音画向人们展示出春天恬静海洋的生动气韵。第二部分速度明显加快,筝奏出船歌风的旋律,节奏像摇橹那样富有规律,尺八则吹出象征朝霞的生气勃勃的主题。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最后以筝和尺八一问一答平静地结束。在这首乐曲中筝的左手演奏技巧有较多创新。它曾在国际音乐节上赢得很高的赞誉,是新邦乐的代表作之一。法国小提琴家鲁涅·许梅曾改编过它,与宫城道雄合作演出,尺八声部改由小提琴演奏。

(4)《落叶之舞》,宫城道雄作曲。

筝、三味线和17弦筝的三重奏。它也是由带再现的三部分构成。乐曲形象地描绘了落叶被秋风刮起,在萧瑟的原野上飞舞的情景。由筝奏主旋律,三味线和17弦筝伴奏。曲中筝首次采用了断音演奏技术,17弦筝不仅简单地奏低音作为衬托,而且通过扫弦等奏法造成一种恐怖荒凉的气氛,这些处理方法在本世纪初的邦乐中都是相当富有创新精神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5-11
筝曲,既包括用筝演奏的器乐曲,也包括许多用筝演奏的声乐曲。在日本,筝、三味线、尺八的合奏称为“三曲”。
筝是在7世纪中叶由中国传入日本的,至今日本筝仍然保持着中国唐朝时13弦筝的形制,当时它的作用就是作为雅乐的合奏乐器,曲调多来自雅乐,作为一种修养身心的手段,主要在僧侣,武士阶层中流行,但是并没有真正得到流传;它真正可以被称作筝曲的是在16世纪后期的室町末期,由贤顺完成的筑紫流筝曲,当时八桥检校顺应当时市民音乐欣赏趣味的变化,将筝原来没有半音的定弦改为按包含两个半音的都节音阶定弦,从而为近代俗筝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创作了《六段》它是日本音乐中比较少见的独奏曲,至今依然流行,是日本学习筝的一个必修曲目;到了元禄年间的生田检校开始,创作了新风格的筝曲,使筝具有了主体性,对筝进行了改造,并在三味线曲子中加进了筝,使筝乐接受了三味线音乐的影响,调弦法趋于多样化;至文政年间,光崎检校创作了纯筝曲《秋风曲》,使筝从三弦的影响中摆脱了出来,并由复杂化转向了简单化,创作的筝的二重奏曲《五段砧》,是当时重奏样式的首创;至明治维新时代,出现了所谓的“明治新曲”,此时的音乐风格深受西方音乐和中国音乐的影响;到近代,由宫城道雄等人开创了新日本音乐,对筝曲进行了改造,创作了具有邦乐与洋乐相结合特点的新风格筝曲,他所创作的《落夜之舞》形象地描绘出了落叶被秋风刮起,在萧瑟的原野上飞舞的情景,在当时及其富有创新精神,这种日本新音乐在大正至昭和初期日本的新音乐发展到鼎盛时期;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又出现了“现代邦乐”筝曲,其特征是在节奏调弦等方面出现新因素,开发了多种新技法,音色丰富多彩等。
日本筝多用于合奏,因此往往是两面筝或多面筝,再或者是与其他乐器共同进行,这也是日本筝区别于中国的一个显著特点。音乐风格是沉静的,因此在日本音乐中,它被认为是上流阶层的音乐,并直接继承着雅乐的传统,成为品格高雅的音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