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信息都说辐射含量多少多少,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那么多少才能构成伤害呢?

如题所述

怎么说呢,首先你要明白两个概念:辐射、污染。

在核物理学中,辐射是指电离辐射,和污染是两个概念。

你可以把电离辐射看作是太阳光,太阳光本身也是一种辐射(主要是红外线辐射、可见光辐射和紫外线辐射。),要不被辐射,你可以躲在阴暗的地方,电离辐射也一样,你可以用屏蔽体。对于γ射线或像医院放射科的CT,就是X射线,可以选用不锈钢、混凝土进行屏蔽,屏蔽效果上说铅是最好的,但是铅太重,而且有毒,还是软的,用的时候一般都要包钢。而1MeV以下的中子和β射线等,就不能用高原子序数的材料进行屏蔽了,需要用水、有机玻璃、石英砂子等低原子序数的材料进行屏蔽。至于原理,有些复杂,中子主要是碰撞损失能量,所以需要和它质量差不多的原子,让它快速损失能量;而β射线主要是为了规避可能产生的韧致辐射,200eV以上的β粒子经过高原子序数的原子核时,受核库仑力场作用会发射γ射线。

辐射还可以通过距离来防护,隔得远些,就像天王星上的温度比地球上冷得多一样,距离可以让你接受到的辐射以平方反比的速度迅速衰减;另外就是时间防护了,尽量不要在有辐射场的地方长时间驻留,也可以减小辐射带来的危害。

污染相当于是实物粒子,是能发射γ射线、β粒子、α粒子甚至是中子的原子核、分子等,这些东西可以沾污到人的身上,不是用屏蔽就能隔离开的,需要洗澡、去污等。防止放射性气溶胶(之前闹得很凶的碘131、矿上工作的氡钍子体、有的装修用涂料里也有,除了甲醛之外,还含有氡钍子体放射性,这点虽然国家标准有限制,但对于普通装修用户来说,是很难去监测检验到的,没办法的情况下,就只能相信牌子货了,虽然仍有可能遇到三鹿奶粉那样恶心人的事件,但是终归那也算是千年难遇的了……);如果运气很背,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如果是刚进入你就发现了,可以催吐、洗胃等;如果过了很久,一天多,那就要吃药促排了,比如氯化铵等,氯化铵很苦,不好吃,所以,在有污染的地方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戴口罩、注意水源、进食以及开创性伤口处理!

国家对公众的限制是1年内非医疗引起的放射性剂量总量不得超过1mSv。也就相当于你身上每1公斤肌体组织沉积的辐射能量小于1焦耳。

但这并不是说人就只能限制在这个辐照剂量上,职业人员1年的限值是50mSv,连续5年平均不能超过20mSv/yr,且不得做追述性平均。核应急的时候可以超过100mSv。

所以,你看到新闻报道上都说没事,新闻也没怎么骗你。只不过有的记者不知道,或是故意夸大,说这个是标准的几千几万几百万倍……,事实上日本那边高几百万倍,到了中国,就远没有那么高了。像那些污水,海洋是有自净化能力的,而且日本暖流从台湾东海岸北上过福岛在北海道附近遇千岛寒流后折返向东,形成北太平洋暖流,整个洋流就不是朝中国漂的。所以,海生植物基本就不可能受到污染,而有的鱼类可能逆着洋流到中国东部沿海。这个倒是需要注意。

D<0.25Gy 不明显和不易觉察的病变。
0.25Gy≤D<0.5Gy 可恢复的机能变化,可能伴随血液学的变化。
0.5Gy≤D<1Gy 机能变化,血液变化,但不伴随临床症象。
1Gy≤D<2Gy 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乏力,不适,食欲减退。
2Gy≤D<3.5Gy 中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乏力,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白细胞短暂上升后下降。
3.5Gy≤D<5.5Gy 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多次呕吐,可能伴随腹泻,白细胞明显下降。
5.5Gy≤D<10Gy 极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多次呕吐,腹泻,休克,白细胞急剧下降。
10Gy≤D<50Gy 肠型急性放射病,频繁呕吐,严重腹泻,腹疼,血红蛋白升高。
D>50Gy 脑型急性放射病,频繁呕吐,腹泻,休克,共济失调,肌张力增高,震颤,抽搐,昏睡,定向和判断力减退。

其中,D是吸收剂量,Gy是形容剂量场的一个量,和Sv之间的换算近似可以理解成:1Gy≈1Sv。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4-08
参考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121.htm

摘录:
一个健康的人可以抵挡短暂的5000R负荷,但仅700R的剂量都足以使一个健康的人受到致命的威胁,但每个人的身体抵抗能力不同,每个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一般受到电磁辐射污染会引起头疼、失眠、心率不齐等中枢神经的问题。同时,对于有些人的眼睛可能产生影响,出现视力下降、皮肤病等现象,重的还有可能致癌。对于孕妇可能导致流产,安装了心脏起博器的老人尤其要注意。同时,不同的人或同一人在不同年龄段对电磁辐射的承受能力是不一样的,即使在超标环境下,也不意味着所有人都会得病,因此大可不必对电磁辐射“草木皆兵”。但是,对老人、儿童、孕妇或装有心脏起搏器的病人,对电磁辐射敏感人群及长期在超剂量电磁辐射环境中工作的人应采取防患措施。
第2个回答  2011-04-08
在辐射防护中,我们通常用“年剂量限值”来控制人所能接受的由辐射可能带来的危害的风险。

在定义“年剂量限值”之前,先要把人群分类。首先把人群分为2类:
1.职业照射人员。这类人由于工作的需要,不得不接受辐射。比如医院里面操作X光机的医生,比如航天员(太空辐射),这些人都可以称之为“职业照射人员”。
2.公众。这类人在日常中不会接触到辐射。
还有一类特殊的人,就是“病人”,比如需要接受放射治疗的癌症患者、需要做CT或X光检查的病患者。对这些人而言,如果不接受治疗或者检查,有可能会导致病情恶化或耽误治疗,此时接受辐射对他们而言是“正当的且必须的”,因此,不对这些病患做辐射上年剂量限值的考虑。

于是,对于职业照射人员,年剂量限值为20mSv/a。但都不会按照这个限值来做管理。通常一般根据辐射工作场所不同,会把年剂量限值定为15mSv/a(例如一些核电厂或核燃料循环体系中的人)、5mSv/a(一些大型科学工作装置,如中国散裂中子源)、2mSv/a(如医院里面的X光机或CT操作人员)等,这些值被定义为“约束剂量”,即约束工作人员每年不能超过这些值。

对于公共,年剂量限值为1mSv/a。和上述类似,通常会定义约束值为0.1mSv/a。比如在一些大型科学装置边上,普通人每年由于这个大型科学装置运行而额外增加的剂量必须小于这个约束值,否则环境监测部门有权力停止该装置运行。

作为一个比较,每年由于宇宙射线、陆地辐射和室内氡环境等给全世界的人造成的平均剂量是2.3mSv/a。所以,从这个可以看到,我国剂量限值规定对公众是非常保守的。

以上是对人保护而言的。如果要考虑多大的时候有伤害,则首先明确辐射可能的生物效应。辐射生物效应有2种:
1.确定效应。当辐射剂量超过某个阈值时才出现,且严重程度和辐射剂量成正比。比如皮肤受照后变红、溃疡等,就是一种确定效应。
2.随机效应。该效应不存在阈值,但是发生的概率和辐射剂量成正比。比如癌症。
一般的,有:
(1)小于100mSv,基本上只有随机效应,非常少可能出现确定效应(和每个人的体质有关系)。且此时随机效应的概率很低。
(2)高于1000mSv,此时会出现严重的放射性病症状,有可能会致死。
至于100到1000之间,依据个体差异会有不同表现。在非常应急的时候,可允许的最大剂量500mSv,但是认为500mSv带给人的风险会比较大,需要志愿参加救急。

从以上限值,通过一定的模式,可以换算出每人每年能够摄入的放射性核素的最大含量。这些涉及到具体的模型和计算模式,通常直接参考GB 18871-2002的附录数据。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