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是“法治”国家,为何百姓还恨它呢?

如题所述

毫无由头的分家

公元前349年的秦国都城咸阳,一道残阳挂在天边。随着吱吱的沉闷声响起,咸阳的城门被守卒关上了。站在城头眺望北边的山脚,屋檐下的灯笼预示着家境殷实。只见正堂的上空一个又一个白圈徘徊,上首坐着一位两鬓斑白的老者,左右两边各是一个弱冠之年的人,下方是女人与孩子。

(商鞅)

忽然老者将烟枪往桌上一磕,厉声道:“从尧舜禹起,谁家不是四世同堂与儿孙绕膝,怎么他商鞅一个魏国的亡命徒,刚来咱秦国就要拆家分地,官府的告示我就当是废纸。”话音刚落左边的男子就手指着右边的男子问道:“怎么说你也是我的大哥,不说分家后你帮衬着我,至少分家的时候你不能多占多拿,谁都知道庄稼汉离不开种子与耕牛,所以这两样你不能拿。”时间走到这里仿佛凝固了,房屋内是鸦雀无声。一看商量不出个结果,众人只得各回各床歇息!


随田之在民者税之,而不复问其多寡,始於商鞅。——《文献统考》


第二天黑夜刚撤去了脚步,县令就带着一班杂役来到了这家人门前,张口就问老者:“想好了没有,什么时候将两个儿子分出去单过,跟你说实话分家是躲不过去的,朝堂上连处处维护老秦人利益的甘龙,都升任虚职太师且商鞅为左庶长咯!”躲不过去的老者在集合大家给祖宗上香后,然后又围在一桌吃了团圆饭,最后在县令的见证下分家了!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实内息者为禁。——《史记》


我们说改革是一件纷繁复杂的工程,必须具备两条:一是广泛深厚的民意基础,二是统治者坚定推行的决心。而一家人聚居在一起,已经流传了上千年到今日也如此。而商鞅妄想靠暴力通过数十年,就完成移风易俗的事情,自然让老百姓是苦不堪言!

旅馆门前的吐沫

在商鞅变法前,百姓是可以自由在本国内四处谋生的。但是为了得到更多的粮食,减少无业游民对治安的冲击,所以将秦国分成了31个县,县令为主政官,按人口、土地编辑户口制作路引(历史上最早的身份证),走亲串门与旅馆住宿都需要路引!


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史记》


此举虽然对国家治理是好处多多,但是对于识字不多的百姓就寸步难行了。据史书记载,秦惠文王上台以后报其老师割鼻之辱,以谋反的罪名捉拿商鞅,走投无路的他夜宿酒店的时候,因为没有路引而落网受五马分尸之刑!可以想一想,当商鞅掏完包袱与口袋的时候,发现路引落在屋里时的懊悔!

(秦孝公)

从商鞅变法到秦国垮台,满打满算也就百余年的时间,我分析这就是商鞅变法不注重引导全靠国家机器推动的结果。这就像一个用了兴奋剂的运动员,倚靠爆发力跑到了终点,但生命也终结于终点!凡事都要循序渐进,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9
因为秦国的法律都是为了统治者自己着想的,统治者利用这些法律不断的剥削百姓,被剥削的受不了的百姓自然会恨秦国。
第2个回答  2020-10-29
首先就是秦朝时期的法制非常残酷,那个时候秦始皇发布了各种严苛的法律包括连坐等制度,这种毫无人性的制度给当时的百姓带来了非常大的心理压力和生活负担,导致了最后的起义活动
第3个回答  2020-10-24
因为他们的法律太过严谨,动不动就要削人手足,株连九族,所以深受百姓的憎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