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是“一串凄婉的歌谣”?的3个 理由

如题所述

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是从小说语言,叙事角度和故事内涵三个角度对《呼兰河传》进行评价。
1

、小说语言——一篇叙事诗

它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小说,诗意的语言,松散的结构,犹如散文诗一般。

2、叙事角度一幅多彩的风土画

以孩童的口吻讲述了家乡呼兰河城的风土人情,以她那支散发着浓厚乡情的风俗画笔为读者们描摹了一幅清新自然、充满诗的韵味的画卷。

3、故事内涵一串凄婉的歌谣

萧红笔下,大泥坑是舞台,各色人等在这里每天上演着一幕幕啼笑皆非的人间悲喜剧。萧红冷静、幽默的叙述,高度真实地再现呼兰河小城的市井风情画卷,一针见血地点明人们对生活的麻木不仁和听天由命;对生死的漠然和对鬼神的依附,表现了北方农村底层人物挣扎的众生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5-11
成年人在回顾童年之时,向来不是怀着轻 松的心情的。更何况,萧红童年生活的呼兰河 畔,善良的劳动人民如此的贫苦、无望、愚昧、 麻木,不禁令人痛心。

不难发现,那许多藏在 表面平实甚至欢快的故事下的寂寞凄婉。风 景寂寞:蜂蝶在荒凉的一片蒿草上闹着,“不 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更显得荒凉寂寞”。人更 寂寞:受不住风霜雨) 的,被自然拉着默默离 开人世,“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 ) ,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

这些伤痛在作者 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如一支寂 寞苍凉的调子,在未来的生命中久久回放 ……在无数灰白的日子里,祖父家的花园便是“我”生命中最亮丽的色彩。“蜻蜓是金的,蚂 蚱是绿的”,“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 绿,新鲜漂亮”……祖父是最关心“我”的人,他 那笑盈盈的眼眸宛如照亮“我”童年夜空的新 月,给“我”带来无尽的喜悦和幸福。祖父教诗, 祖父烤鸭子,祖父慈爱的话语,都是“我”心头 最温暖的感动。

“我”是多么希望能和最爱的 祖父长久地生活在一起!然而时间在流逝, “我”在长大,祖父在变老,终于有一天,“祖父 几乎抱不动我了”,幸福的时光原来也在渐渐 离我远去。祖父家的后花园,就像一座象牙 塔,为“我”的灵魂提供了一片美丽的栖息地。 然而园外的世界,终究是残酷的——这就更 为作品增添了一层无奈的感伤。

人,总是要走出童年的精神家园的。《呼兰河传》这 “回忆的诗学”,给予了我们片刻的精神的回归。回首童年,确有千般滋味。
第2个回答  2022-05-08
1.《呼兰河传》写于萧红在香港住院的时期,而香港当时又可能爆发战争,她在这样的环境苦中作乐,回忆起了年少时无忧无虑的时光,将童年趣事写成了《呼兰河传》
2.茅盾是萧红好友,同在香港工作,由于香港可能爆发战争,萧红曾劝茅盾夫妇和她一同去外国避难,但茅盾由于工作和自身原因不想离开香港。不久后萧红生病住院,离世时好友都不在身边。等茅盾看了《呼兰河传》 终于理解了萧红寂寞苦恼的心境时,萧红在浅水湾快埋了一年了,茅盾心里歉疚、悲伤。
3.《呼兰河传》的内容是萧红童年的趣事,她不受父母喜爱,只有疼爱她的老祖父,后来老祖父也离世了。
第3个回答  2022-05-09
1.作为女人,她几乎承受了那个动荡时代的全部屈辱——父亲的绝情绝义、未婚夫的始乱终弃、丈夫的背信弃义、爱人的临阵逃离;全部苦难——仅仅为了活命的生存苦难、维护民族尊严的战争苦难、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制、种种病痛对身体的折磨……她颠沛流离于哈尔滨、上海、日本、北京、重庆、香港之间,独自以柔弱之躯抵御着饥饿、寒冷、病魔、战火,不然又能怎样呢?她的家早就对她关死了门,她的国正被片片蚕食,她的爱要么被践踏,要么得不到回应,她的一生啊,多的是凄苦、误解和嘲讽,少的是欢乐、安宁与温情。
2.作为作家,她却并未颓然倒下,反而顽强地挺立着,以其柔韧持久的艺术生命力超拔于那个时代。《呼兰河传》是萧红的呕心沥血之作。
第4个回答  2022-05-10
这本书定位到那个年代,带着作者的自传体形式娓娓道来,既展示了旧时代社会人情的风貌,又流露出萧红对儿时一种眷恋。这种眷恋不单单是温暖的,有温暖也有孤独。甚至可以说童年大部分是孤独不安的。看作者一生漂泊无定的经历,再回过头来看书,会发觉书里凄婉的味道更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