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如何理解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也就是祖父园内植物动物,一串凄婉的歌谣也就是他的这些小城里的人物,也可以从祖父那里看出,祖父对他很好,是一篇叙述文,也就是说课文是写她的事,并且是生活中的事。

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年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以及这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

扩展资料

呼兰河传,叙述以“呼兰河”为中心场景的乡土人生的小城故事,展示的是“北中国”乡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即20世纪10年代中叶前后小镇民众的生态与心态,是一曲国民灵魂改造的挽唱。

呼兰河小城的生存环境封闭窒闷,死气沉沉,除了老胡家的大孙子媳妇“跟人跑了”和有二伯提及的“俄国毛子”这一出一进外,基本上是与外界处于完全隔离的状态。

这样偏远闭塞的生存环境必然带来小城物质生活的原始落后以及芸芸众生精神世界的愚昧麻木,而芸芸众生的精神麻木又反过来加剧了小城生存空间的封闭落后。二者互为因果,恶性循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7-03

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是从小说语言,叙事角度和故事内涵三个角度对《呼兰河传》进行评价。

1、小说语言——一篇叙事诗

它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小说,诗意的语言,松散的结构,犹如散文诗一般。

2、叙事角度一幅多彩的风土画

以孩童的口吻讲述了家乡呼兰河城的风土人情,以她那支散发着浓厚乡情的风俗画笔为读者们描摹了一幅清新自然、充满诗的韵味的画卷。

3、故事内涵一串凄婉的歌谣

在萧红笔下,大泥坑是舞台,各色人等在这里每天上演着一幕幕啼笑皆非的人间悲喜剧。萧红冷静、幽默的叙述,高度真实地再现呼兰河小城的市井风情画卷,一针见血地点明人们对生活的麻木不仁和听天由命;对生死的漠然和对鬼神的依附,表现了北方农村底层人物挣扎的众生相。

扩展资料:

《呼兰河传》的创作背景:

萧红写作《呼兰河传》的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末期,而《呼兰河传》故事发生的时间应该是20世纪10年代中期前后,那时,日军还未侵略中国。

《呼兰河传》单本的创作,于1938年开始于武汉,1940年完成于香港。1941年底,萧红病危之际要求骆宾基送她北上:萧红要回到家乡去。萧红曾计划写《呼兰河传》的第二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06
因为她以动人、细致的文笔描绘出了在呼兰河这个小城中的人、事,饱含自己浓郁的思乡的情思。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3-23
可以这样理解;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也就是祖父园内植物动物,一串凄婉的歌谣也就是他的这些小城里的人物,也可以从祖父那里看出,祖父对他很好,是一篇叙述文,也就是说课文是写她的事,并且是生活中的事
第4个回答  2021-04-02

相似回答